查飛強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女性宗教信仰中的社會性別建構
——以師宗縣碧云佛寺為例
查飛強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宗教信仰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構成,對社會生活中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有著一定的影響,女性作為社會行為主體,在宗教信仰參與和實踐過程中會呈現出自身的行為特征、功能選擇導向。在宗教信仰實踐中,重視女性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加強對女性人力資本的投資,并落腳于人與社會的關系統一是女性社會性別建構的重要途徑。
女性;宗教信仰;社會性別;建構
社會性別理論以強調男女兩性的社會差異為主要內容,以社會文化對性別差異的影響為關注的重點。[1]女性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參與主體,其社會性別由社會文化加以形塑的,社會性別建構受到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發展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本文以云南省師宗縣小查拉村的碧云佛寺為個案。在對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及宗教信仰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女性宗教參與的原因和功能加以分析,并從中發掘女性信仰實踐與其社會性別建構的關系。
當地的宗教信仰本土化特征明顯,融合了多種本土信仰形式。同時,受歷史、文化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民間信仰的轉向,即從原先的佛教信仰發展轉化為民間宗教信仰。從宗教活動場所的物理屬性來看,在古寺的門口的上方題有一個“佛”字,佛寺建筑風格為三房一照壁,僅一門進出入佛寺,左右兩側各是廂房,一側用于進食和休息,一側用于放置柴火等雜物。正前方的大殿即是進行宗教活動的主場所,殿內所立神祇儒、釋、道三教雜糅的特征明顯,兼有眾多的民間神比如中國歷史上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諸葛亮、關羽、趙子龍等。神祇塑像排列從中間向左右兩邊依次延展開,中間為道教的三清、兩邊則是佛教、儒教和民間神雜糅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信仰日趨走向世俗化,深深地嵌入到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日常生活的例行內容。
在當地男性幾乎不參與信仰活動,女性是民間宗教信仰的參與主體。民間宗教信仰活動的參與主要以老年女性為主,中年女性的參與較少,青年女性受經濟的趨使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農村又要參與到日常農事生產活動中,幾乎沒有人參與。年紀較小的女性因父母外出而“隔代監護”或父母忙于農事生產無法照看管理她們,大多由奶奶或外祖母代為照看監管,因而她們也間接性地參與到宗教信仰活動中,宗教參與成為她們閑暇時消遣和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每月農歷初一、十五及春節等組織聚會活動,春節時堪稱盛會。
(一)宗教信仰活動參與。
一是求簽占卜。求簽是當地中老年女性信眾步入古寺內進行朝拜、祈求神靈的一種重要活動形式。求簽占卜者將自身期望和解答寄托在求取的簽上,由寺內德高望重的執事予以訴說、解答。平時周邊村落均會有人來參加,每到春節等重大民俗節日時,慕名而來者甚多。二是做會。做會是由女性自由組織起來的一項活動。人們自由組合,人數不一,寺廟為活動開展地點,每月的初一、十五均有。屆時與會成員均自帶一些生活資料如油、米、蔬菜、水果等到寺內,帶多帶少視個人的家庭經濟條件而定。活動維持整天,上午人們聚會在寺內聽經、朝拜、祈愿,中午在寺廟內會餐,下午自由活動,人們多拉拉家常等,下午日落時分會餐晚則各回各家。三是上表。在聚會朝拜結束后期間,人們可以參與上表活動以向神靈發愿祈禱。屆時,人們便會敬上財物,按女性本人意愿無論什么原因均可參與,按人頭每人交付2元,而后由執事為她們誦經,與會人只需靜坐聆聽即可。由上表所獲取的收入算作寺廟每次舉行活動的經費,如香油錢、香費等支出。在本寺內不存在向其他寺廟的捐獻等活動均是信眾自支自消。
男女兩性信仰活動參與的差異,即男性的不參與和女性的積極參反映了生活中的男女性別分工的差異;受文化教育水平、傳統思想觀念等的限制,女性社會性別塑造被歪曲。她們的參與基于現實生活需求,如家庭幸福、祛病消災、出入平安、農產豐收等,成為家庭和社會職責的外在延伸,導致了女性自我話語權的虛化,在一定程度上男女兩性的差異被民間信仰所包容性地忽視了。
(二)女性宗教參與中的功能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民間宗教信仰參與對于女性存在著積極的影響,宗教信仰正功能的發揮把女性引入一個可確定的社會情境中。第一,增強女性的心理調適。女性在婚姻、生育和家庭等方面承擔了比男性更多的壓力,宗教信仰便成為減緩壓力的選擇之一。在活動過程中可以轉移分散人們的注意力減輕心理壓力,而且使女性獲得了一種進行社會交往和感受群體歸屬的平臺機會。第二,豐富女性的文化生活。民間宗教信仰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女性日常生活中,信仰活動的參與,為女性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并具有娛樂的作用。對文化生活內容相對缺乏、單一的農村地區來說,民間宗教信仰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第三,擴大女性的社會交往。宗教活動為女性提供了一種接觸社會,參與群體社會生活的機會。現實生活中女性的宗教參與拓寬了自我的社會活動空間,不再受家庭和孩子的捆綁。
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民間宗教信仰參與,存有一些消極落后的因素,對女性的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產生負功能。如占卜求簽存在很大的迷信成分,消極避世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放棄了與現實相抗爭的勇氣。人們在向神祇發愿祈求之時同樣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物質成本,越是委身的信仰成本越大,就難免出現行為偏差,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的向前發展。
宗教信仰實踐與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民間宗教信仰會對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過程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女性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其民間宗教信仰參與又會影響宗教自身的實踐活動及宗教的發展走向。
(一)民間宗教信仰對女性社會性別建構的影響。
民間宗教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廣泛地影響或者支配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據著異常突出的位置。[2]無論是民間宗教信仰的內在環境還是外在環境的變化都會對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產生的影響。
在宗教實踐活動中,部分女性直接被作為禁忌的對象。在當地,人們每月農歷初一、十五都組織聚會活動時,孕婦或寡婦不應許進入寺內,被排斥在外。給這些婦女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同時影響了平等的女性社會性別關系建構。她們通常以交換的方式請托別人到寺內進行朝拜或上表,事后按照約定付給請托人一定數額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報酬,至少要表達由衷的謝意。同時,朝拜活動時存有許多的規定性,如在祈禱時不能隨意亂講小話、不能東張西望等,否則祈愿可能不靈驗。
民間宗教信仰的外在環境在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過程中,表現為一種社會文化的、教育的、家庭的存在。作為社會行為主體的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總是面臨著諸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女性獨特的生活體驗容易使她們接近神、走進神。[3]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強化了女性的生育、家庭等觀念,女性為求得生育上的幫助時,便來到寺內進行拜會,如若不成即會受到當地人的歧視,成為他人議論的話柄。同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角色安排及扮演給女性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影響了女性的社會參與和人際交往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由此女性的社會角色分工逐漸向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延展,信仰的極大影響力又反過來強化了這種責任,形成一種錯誤引導,激發女性服務于家庭和社會的愿望,迫使女性遵守歪曲的性別規范。
(二)女性社會性別建構的途徑。
強調女性的社會自我,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改變傳統社會性別觀念。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由于受到儒家傳統倫理觀念中的綱常觀及女主內等文化傳統的影響,女性被社會的傳統規范和文化制度所規制,被形塑成為社會中的弱者,其角色扮演更多被限于家庭成為父權制的附庸,她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參與受到極大的限制。同時各種傳統對其影響一直作為一種文化遺留延續至今,限制了女性的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更新發展,因而構建現代女性社會性別新格局以促進女性的發展必須以對女性的社會自我的強調、傳統觀念的轉變、女性社會認知結構的更新為基礎。
加強對女性的人力資本的投資,擴展女性社會支持網絡。人力資本興起于西方社會,認為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境遇與自身人力資本的積累相關,因而存在于人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都構成了投資的選擇對象,且通過這些方面的改變人的資本構成得以積累,人的境遇自然得以提升。因而我們可以以此作為借鑒來建構本土性的女性社會性別理論。同時從這些方面加大對女性的投資無疑就可以加強對女性的社會支持,以解決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困境,緩解女性的心理壓力,激發女性的積極情感,提升其內心的主觀存在感,進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利于社會的團結和穩定。以人的生命周期為參照,在女性年輕時加強對其教育的投資,中年時加強對其就業、醫療保健等的投資,老年時加強對其養老、文體娛樂等的投資以此為性別建構奠定階段性的目標。
注重人與社會的統一性問題,將其應用于女性社會性別建構過程中。個人要立足于社會中,必然就會面臨存在于社會角色分工下的個人的分化與個人的從化問題,只有達到兩者的調和統一才能在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的統一發展層面上都不偏廢共同發展。具體表現即是要處理好意義、利益、勞動三者間關系的統一性問題。[4]民間宗教信仰活動中女性的參與,首先是女性能從其中找尋到自我的意義所在。其次女性的宗教參與確實有著現實功能作用的發揮,在宗教信仰的世俗化過程中女性的參與更多地是以現世利益考量為基礎的,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再者我們必須從女性的參與行動過程和結果中才能加以測評其參與的預期目標。故而女性社會性別建構的過程實際上即是意義―利益―勞動的循環過程。
宗教信仰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決定,同時又反作用與人的社會實踐,因而對社會生活中女性社會性別建構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從性別視角出發,女性作為社會行為的主體,在宗教信仰參與實踐中會呈現出自身的行為特征、功能選擇導向。強調女性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增強對女性人力資本的投資,立基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協調和統一是女性社會性別建構的重要途徑。
[1]王毅平.社會性別理論:男女平等新視角[J].東岳論叢,2001,4:59-61.
[2]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
[3]賀璋瑢.關于女性宗教信仰建立的幾點思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45-50.
[4]鄭杭生,楊敏.社會互構論:世界眼光下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新探索——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91.
G122
:A
:1671-864X(2015)09-0027-02
查飛強(1991—)男,漢族,云南師宗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