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塔力甫·玉蘇甫
(新疆烏什縣國慶中學,新疆 烏什 843400)
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
木塔力甫·玉蘇甫
(新疆烏什縣國慶中學,新疆 烏什 843400)
思維是一個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發展的核心,在現代教學當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重視的,因為其不僅能夠影響教學效果,同時還能夠影響學生智力的發展。本文的研究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對語文創造性思維培養和語文教學的關系,第二部分給出了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措施。
語文;創造性思維;教學;培養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是語文教學的要求,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而這些人才的顯著特征就是創造性思維能力較強,因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為向社會輸送人才提供基礎性教育,所以早終于語文教學當中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可謂意義重大。
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語文可以說是和數學同等重要。語文教材內容對于學生的未來的影響是很大的。語文知識本身就是人類思維的產物,所以語文教學和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語文可以作為一種工具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出來。例如語文閱讀和寫作的過程當中需要學生進行想象,同時還需要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和作者的關系,創造性的觸發思維和想象。
新課改當中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那么語文教學也應該按照此思想進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所以下面本文的旨在建立一種互動—創新的教學模式。
1.全程教學互動學習策略。
這里面的全程教學指的是預習、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具體的策略如下:
(1)預習階段:在預習階段要由教師進行指導性的漸進教學,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在讀的過程當中讀清內容,然后讀出文章的思想,隨后要讀出疑問,這種漸進式的預習策略能夠為學生提供獨立的閱讀空間,利于學生多元化思維的形成。
(2)課中階段:為了更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筆者認為在語文課堂上應該采取對話策略,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在預習階段所產生的問題進行提問,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教學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有關問題的對話討論,針對本節課當中的難點和重點內容要展開生生、師生對話,圍繞著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互動式教學。
(3)課后拓展:互動學習除了在除了要注意學習空間的多維性,還需要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到課后,在課后進行互動,作為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活動項目,然后由學生課后進行。
2.互動-創新教學模式的實施程序。
(1)課前預習階段:課前預習需要在互動過程中落實,教師指導、鼓勵噓聲在預習階段進行資料的查閱和與他人互動預習。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課文《觀舞記》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預習階段查找和舞蹈有關的資料和圖片,然后再閱讀課文,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當中所描繪的美好意境,幫助理解學習內容。
(2)師生在互動當中明確教學目標: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應該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建立起一定的聯系,然后讓噓聲圍繞著新課的內容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因為學生在預習階段已經對自己知道了自己的疑問之處,所以在教師的指引下,就更有了繼續探究的動力,那么思維也就更為寬廣了,這種環境是非常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產生的。
(3)圍繞中心議題展開討論:議題的確定需要能夠直接或者是間接的體現課程主題,而課程主題作為學生思維的發散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討論當中進行個人意見的發表,在討論中進行思考和想象,同時議題在確定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和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相適應,要讓學生對議題的內容和主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4)教師在互動學習的時候要找準時機進行指導:學生互動學習中和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是提高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技能,在教學當中教師是教學的促進者和幫助者,所以當學生在互動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找準時機,恰如其分、及時的進行點撥。比如在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組織學生線在小組內進行口頭作文訓練。然后各個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再進行創造性創作。實際上學生的互動交流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在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的同時還能夠發揮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5)利用互動進行課后知識的延伸:比如課上講授完《濟南的冬天》,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下進行和濟南相關的圖片進行收集,教師可以教給每個小組一個任務,讓各個小組內開展圖片展,同時還可以對家鄉的美景進行圖片展。在展覽后每個小組都需要針對自己的家鄉美景進行感悟寫作,這個過程既做到書本內容的延伸,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結論:
中學語文教學長期以來都只以語言和思想教育為主,而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也是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欠缺。而要提高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建立互動—創新教學模式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舉措。
[1]黃華,王永紅.崔琪:用語文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2.
[2]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
G633.3
:A
:1671-864X(2015)10-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