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玉石
(遼寧科技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0)
積極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
冮玉石
(遼寧科技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0)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期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與傳統(tǒng)心理學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取向相反,它倡導心理學應以積極為研究取向,主張通過關注人的積極情感,激發(fā)人自身內(nèi)在的積極力量來促使人獲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大學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主張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互作用,來提高參與者心理素質(zhì)的一種教育方法。文章主張將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從而提高學生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導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傳統(tǒng)心理學的研究致力于人的心理問題,而忽視了對人類積極品質(zhì)——如勇氣、樂觀、希望、誠實、毅力等方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出現(xiàn)扭轉了心理學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取向, 強調(diào)心理學應致力于挖掘人的內(nèi)在潛能和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并利用這些潛能和品質(zhì)來幫助普通人盡可能地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并以此獲得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主觀層面上積極的情緒體驗, 如滿意、希望、 快樂等體驗;第二,個體成長層面上積極的人格特質(zhì),如勇氣、樂觀、愛和希望等;第三,群體層面上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 如幸福的家庭,有效能的學校,和諧的工作單位等。【1】
團體心理輔導是基于團體動力學和一般心理學原理,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互作用,借助團隊的力量,用以提高參與者心理素質(zhì)的教育方法。它利用自然環(huán)境為依托,采取專門設計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項目,讓學生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領悟做人的道理,通過親身體驗來積累和豐富直接經(jīng)驗,培養(yǎng)自己的團隊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完善和發(fā)展好的心理品質(zhì)。【2】
相較于個體心理咨詢而言,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實踐性、高效性、趣味性、普及性、易遷移性等特點,在實踐中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團體心理輔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學生工作的一種良好方法。
積極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以每個成員的成長和發(fā)展為目標,倡導積極的人性觀,主張通過積極的情緒體驗、建立積極的團體系統(tǒng)來培養(yǎng)個體積極的個性特質(zhì),從而有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1.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使學生在主觀層面上獲得積極情緒體驗。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研究中心,在班級營造一個安全信任、有凝聚力的團體氛圍;使學生體驗到包括滿足和驕傲、快樂和欣慰、樂觀和希望等積極情緒。引導學生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xiàn)在、樂觀地面對未來。
2.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學生中構建積極的外界支持系統(tǒng)。以人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為研究中心,使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積極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包括家庭、寢室、班級等。
高校大學生中存在著經(jīng)濟上較為貧困的特困生群體、學習上較為落后的后進生群體、因戀愛失敗而心理抑郁的情感失落群體。這些學生普遍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的存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幸福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根據(jù)大學生中特定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制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應用案例一:體驗戰(zhàn)勝挫折的阻力。
活動適應群體:學習困難的大學生群體。動目標: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戰(zhàn)勝挫折后的喜悅與激動。活動過程:1)讓學生自己總結在學習方面遇到困難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拖拉的習慣,網(wǎng)絡游戲成癮,以前有不幾個科目已經(jīng)成為繼續(xù)學習的障礙,上課時有難以集中精力、坐不住的習慣等。2)每個造成學生學習挫折和壓力的原因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阻力,我們把這些阻力以繩帶的力量形象化地表現(xiàn)出來。將繩帶分別系在學生身體的不同位置,由另兩名學生站在被試學生身后2-3米之外向后拉繩帶。3)告訴學生你要靠自己的力量戰(zhàn)勝挫折、實現(xiàn)你的目標!我們都會為你加油!4)被試學生在背負著繩帶阻力的情況下向前沖去、到達指定位置,全體學生呼喊加油使學生感悟沖破繩帶阻力時的決心和毅力。5)學生分享感悟。活動效果:幫助學生從活動中體驗到在學習上沖破阻力的艱難與快樂。
應用案例二:體驗人際交往挫折與壓力化解的過程。
活動適應群體:本活動適用于人際交往挫折,尤其是寢室內(nèi)同學交往的問題。活動目標:讓學生用體驗一次伙伴之間互相信任、共度難關后的情感變化。活動過程:1)假設一個場景:班級同學在一次探險活動中走散了,其中兩個平時有矛盾的同學奇巧遇到了一起,如果想要趕上班級整體隊伍她們必須要經(jīng)歷一片沼澤和亂世聳立的山崗,可是其中一位同學的眼睛受傷了無法看清道路,她要想順利完成任務必須得到另一位同學的幫助。2)請一名在人際交往方面面臨挫折的同學來扮演眼睛受傷的同學角色,由她來邀請另一個角色。3)用書桌、椅子、拖布、掃把、水桶等作為障礙物。4)用不透光的布條將面臨人際交往障礙的同學的眼睛蒙起來,另一名同學扶著她和她一起走過由障礙物搭建起來的沼澤和山崗。5)兩名同學順利完成任務后,角色互換。6)請兩名同學分享感悟。活動效果:幫助學生從活動中體驗到同學之間本來存在的信任、關懷和愛等美好的情感。
應用案例三:放飛壓抑的心靈,讓新生活充滿陽光。
活動適應群體:本活動適用在經(jīng)濟、學習、戀愛等方面面臨挫折的學生。活動目標:使學生感受壓力釋放后輕松的心理感受。活動過程:1)事先選好放飛情緒的地點。2)同學們將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情緒寫在紙上,折成紙飛機,以待放飛。3)把《放飛壓抑的心靈的悼詞》交給班長,在放飛壓抑心靈的時候帶領大家一起讀。4)指導師帶隊到放飛壓抑心靈的地點,學生將寫有壓抑情緒的紙飛機放飛。活動效果:幫助學生學會釋放壞情緒,能夠以陽光的心態(tài)來迎接未來生活。
[1]冮玉石,高校大學生應該如何應對挫折、緩解壓力,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5.03.
[2]王楠,高校輔導員運用團體心理行為訓練技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探討,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9.
G641
:A
1671-864X(2015)10-0084-01
冮玉石,1978年出生,女,遼寧沈陽人,遼寧科技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工作。
2015年遼寧科技學院校內(nèi)思政專項“心理咨詢技術在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編號XSSZ1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