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實現不以鄰為壑、不損人利己的包容、共贏、普惠的增長
近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共議經濟包容性增長主題,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其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中國主張”高度濃縮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包容普惠是世界經濟破阻祛滯的前提條件。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間雖然已經度過,但世界經濟當下仍呈現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實體經濟失速、貿易投資萎靡等低潮樣態。低增長、低就業疊加高風險、高泡沫的經濟大勢與各國增長戰略不一致、不協調、不融通密切相關。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經濟,國與國、區域與區域互為利益攸關者。舉足輕重的大國,尤需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充分考慮對他國的影響,提高政策透明度。
唯有提高各國、各地區宏觀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交流程度、協調力度和通暢幅度,才能凝聚決策、政策和行動合力,共同應對增強發展動力、根除區域貧困、縮小南北差距等全球課題,才能最大程度減少負面溢出效應,實現不以鄰為壑、不損人利己的包容、共贏、普惠的增長。
貿易互聯、投資互通是走出“囚徒困境”的關鍵路徑。世界經濟增長的整體放緩,與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的再盛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若將世界經濟比作人的肌體,貿易和投資就如血液。國際貿易增速連續數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速,凡此可見氣滯血瘀,難暢其流。有研究成果表明,海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將明顯降低爆發地區沖突的可能。為避免世界政治經濟競爭陷入“囚徒困境”,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為不同國家發展提供充足空間是當務之急。對于區域自由貿易機制,世界各國應盡快達成共識,最大程度增強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其與多邊貿易體制形成有益補充,減少貿易壁壘和藩籬。
創新改革是令世界經濟肌體煥活的核心動力。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能,回望歷史,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近耗盡,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逐漸減退。同時,發展不均衡問題遠還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事實證明,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僅靠貨幣刺激政策的“單打獨斗”遠遠不夠,必須在推進世界經濟結構性改革方向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相應地,發展觀念需要厘清,治理思路需要突破,增長機制尤需嬗變。
歸根到底,世界經濟有賴各國共同努力,破除阻力、凝聚合力、培育活力。世界在不斷發展變化,人類面臨的重大跨國性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全球治理體制機制的調整改革在所難免。這種改革并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抑或整個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以實現包容性增長為綱,打造開放、均衡、普惠的國家間、區域性合作架構為目,將競爭的結果導向提高效率、釋放和平紅利與實現共同繁榮的路徑上來。
風物長宜放眼量。世界各國當以實際行動詮釋及豐富“包容性增長”的內涵,進而通過普惠性發展為全球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