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2015年11月15日,在法國首都巴黎一處遭恐怖襲擊的酒吧,窗玻璃上的彈孔被插上悼念的鮮花。
當地時間2015年11月13日晚9時左右,巴黎多個地點發生爆炸和槍擊事件。到14日,這場2001年美國“9·11”事件后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已造成197人死亡。
此前,法國情報機構在反恐方面曾經是英美學習的對象。2001~2014年間,美國遭受了9·11恐怖襲擊、英國經歷了倫敦7·7爆炸案,西班牙發生了馬德里3·11列車爆炸案,而法國長期避免了重大的恐怖襲擊,因此一度被譽為歐洲的“反恐重地”。如今,安靜祥和已被徹底打破。
法國巴黎恐襲事件不僅預示著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陡然加劇,更象征著反恐戰爭將進入2.0時代。相比以往,當前階段的恐怖組織、恐怖襲擊方式和恐怖分子產生的根源都有本質不同。因此,全球反恐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思維。
作為此次巴黎恐襲事件、亦是近年來全球諸多恐怖襲擊的發起者,ISIS(伊斯蘭國)不僅熟練地運用網絡從全球招募信眾,而且,它希望同時吸引男女兩性,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顯然,這一統治區域已經超過英國國土面積的恐怖組織,其發展水平和野心遠超此前的任何恐怖組織。
然而,外界對其了解卻相當不足。
2015年3月出版的美國《大西洋月刊》刊文稱:過去幾年,奧巴馬總統在不同場合曾指伊斯蘭國“不是伊斯蘭”,只是基地組織的“初級預備隊”。這種說法把對該組織的混亂認識表露無遺,而且可能已經導致重大的戰略錯誤。
盡管遭遇恐襲的諸國軍力強大,但是,在這場看似強弱極其明晰的“不對稱戰爭”中,反恐國家亦處在不對稱的劣勢中。
24小時監控1個恐怖襲擊嫌疑人需要15~20個情報人員,如果追蹤1000人,則需要1.5萬到2萬人,但法國的情報機構的員工僅有幾千人。
因此,盡管近年來各國的反恐投入迅速增加,但可能依然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
英國首相卡梅倫近日表示,英國政府將增加安全部門預算,允許英國軍情五處、軍情六處和政府通信總部在目前的12700名員工的基礎上再增加1900名,增加幅度約15%。但這也不過能監控近百人而已。
更為嚴峻的是,如今歐洲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正顯現出內生的趨勢。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反恐1.0時代的思維,面對當前恐怖威脅的新形勢恐難以為繼。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道,2014年的姓名大普查后發現,穆罕默德現在是英國最普遍的男孩名字。這是一個令歐洲人憂慮的結果:對于如今已擁有超過5000萬穆斯林人群,且族群矛盾日漸深重的歐洲來說,反恐的真正挑戰不僅來自恐怖分子,亦來自其自身能否彌合逐漸加深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調查顯示,2011年底至2013年底期間,大約有1.1萬名極端伊斯蘭主義者涌入敘利亞或伊拉克參與“圣戰”,其中大約有五分之一來自西歐地區。這些人當中,有的在受訓后回到歐洲,成為歐洲本土恐怖主義的參與者和策劃者。
正如美國保守派學者馬克·施泰恩(Mark Steyn)所說:“對美國來說,反恐戰爭很大程度上是在本土以外的中東沙漠里作戰,而對歐洲人來說,這是一場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