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哈爾濱市第二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前路與后路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療效比較
王海英
哈爾濱市第二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目的 觀察前側入路與后側入路的手術方式用于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依據手術入路方式不同分成A組(n=40)與B組(n=40),A組運用前側入路的手術方式,B組采用后側入路的手術方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血氣胸﹑術后腹脹與術后便秘等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低于B組(P<0.05)。術后兩組患者平均隨訪16個月,術前兩組患者ASIA運動神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末次隨訪ASIA運動神經評分及平均改善情況明顯優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與后路手術比較,前路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效果顯著,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及實用性,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前路手術;后路手術;陳舊性胸腰椎骨折;臨床療效
胸腰椎骨折在臨床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脊柱骨折。手術治療是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1-3],其中前路手術與后路手術等是常見的手術入路方式。目前,關于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最佳的手術治療入路方式選擇方面尚沒有統一的標準。為此,本文對前路與后路手術方式用于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期為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手術治療提供理論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 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并經臨床確診的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16~52歲,平均(35.7±2.3)歲;患者受傷至本次實施手術治療的時間為4個月~7年,平均(2.1±0.3)年;胸椎 20例,腰椎 60例;Cobb 角為 15°~35°, Cobb 角平均為(24.2±0.6)°;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2例,車禍傷30例,重物砸傷20例,其他8例;Frankel分級:A級12例,B級22例,C級36例,D級10例。依據手術入路方式不同分成A組與B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與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治療方法:運用前側入路的手術方式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全麻后,經過患者的側前方腹膜進行病椎次全切除術以及椎管減壓術,在手術過程中把從患者病椎部位切除下來的骨質經處理成為顆粒狀以后將其填充在鈦網中,以便于患者實施病椎次全切除之后進行脊柱高度的重建,接著運用前路釘棒固定方法對患者的傷椎上椎體與下椎體給予固定。經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1周可以佩戴支具進行下床簡單活動,術后6個月之內禁止從事體育運動及體力性勞動。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手術并發癥比較
B組治療方法:采用后側入路的手術方式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全麻后,經患者標準脊柱的后正中進行手術,先在患者傷椎的上下方相鄰的各兩個脊椎給予置入1個椎弓根螺釘,接著實施椎板切除減壓術與椎間孔切開術;把患者病椎的橫突與相應的肋骨給予切除,進而露出患者椎弓根側壁,接著將病椎側壁切除干凈,并在直視下方切除掉椎弓根與部分椎體,并且保留患者硬膜外椎體的后壁邊緣。最后運用后側釘棒系統將患者的正常脊柱進行牽開重建處理,并給予楔形截骨閉合處理。B組患者術后的處理方式跟A組一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手術并發癥,運用ASIA運動神經評分評價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的康復情況[4]。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運用SPSS18.0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或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手術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血氣胸﹑術后腹脹與術后便秘等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低于B組(P<0.05),見表1。
2.2 ?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價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平均隨訪16個月,術前兩組患者ASIA運動神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末次隨訪ASIA運動神經評分及平均改善情況明顯優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價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價比分)
?
對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手術干預治療的目的是解決患者的腰痛,穩定患者發生病變的節段,促進患者盡快恢復脊髓功能[5-6]。患有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所感覺到的持續性的胸腰背部的疼痛感是因為局部殘留的后凸畸形所誘發的一般來說,患者發生神經功能性障礙之病理基礎體現在患者神經組織受到一定的挫傷和壓迫,而這種壓迫則大部分是來自前方。
當前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有前路﹑后路與前后路聯合手術等多種,但是這些方式效果不一。后路手術則比較容易出現減壓不夠徹底的現象,并增加患者脊髓再次損傷之機會,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也比較容易發生術中出血難以控制的現象[7-8]前后路聯合手術雖然可以提高伴隨有重度后凸畸形患者手術矯正率,但是給患者帶來的手術創傷比較大[9-11]。前路手術則可以直接切除掉患者椎管前方存在的致壓物,同時減壓較徹底,不會破壞患者脊柱后柱的穩定性,進而可盡量重建患者脊柱前中柱的結構,進而促進患者椎體盡快恢復至正常序列[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血氣胸﹑術后腹脹與術后便秘等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低于B組(P<0.05)。術后兩組患者平均隨訪16個月,術前兩組患者ASIA運動神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末次隨訪ASIA運動神經評分及平均改善情況明顯優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前路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后路手術。
綜上所述,與后路手術比較,前路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神經功能恢復更快,明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前路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應用價值比較高,優越性明顯,值得推廣及應用。
[1] 朱小敏,肖曉琴,成睿.”蛋殼”技術單椎體截骨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術配合[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7):62-63.
[2] 陸佳俊,吳一雄,封曉光,等.經椎弓根V型截骨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J].骨科,2014,5(4): 198-200.
[3] 謝陽江.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62例療效分析[J].工企醫刊,2013,26(3):214-215.
[4] 歐陽冰,蘇建成,曾月東,等.前路與后路重建內固定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療效研究[J].西部醫學,2014,26(8):1007-1010.
[5] Schoenfeld AJ,Wood KB,Fisher CF,et al.Posttraumatic kyphosis:current stat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spine trauma surgeons[J].J Spinal Disord Tech,2010,23(7):1-8.
[6] Schnake KJ,Kandziora F.Correction of posttraumatic kyphosis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with modified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J].Eur Spine J,2010,19(12):2231-2232.
[7] 陳志軍,楊元華,施意鴻,等.后路截骨矯形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12): 1219-1220.
[8] 焦見海,白建新,李建剛.后路手術治療胸腰椎陳舊性骨折后凸畸形的臨床療效[J].農墾醫學,2013,35(2): 120-122.
[9] 傅一山,徐建廣,趙必增,等.前后路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的優越性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8):748-749.
[10] 馮皓.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3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3,22(19): 51.
[11] 韋輝賢,蘭承林,磨惠君.陳舊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損傷的前后路手術治療臨床療效比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30(6):952-953.
[12] 曾日祥,馬勇,鄧頌波,等.前路手術對陳舊性胸腰椎骨折神經功能恢復的分析[J].河北醫學,2011,17(7): 937-939.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terior approach and posterior approach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ANG Haiying
The Second Hospital of Harbin, Harbin 150056,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anterior approach vs posterior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reated with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 by anterior approach (as group A, n=40) and posterior approach (as group B, n=4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measured and estimated. Results Operative time,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but complications of hemopneumothorax,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constipation were fewer in group B(P<0.05), ASIA score at final follow-up was better than group B(P< 0.05). Conclusion Effects of anterior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thofacolumbar fracturesare are better than posterior approach.
Antherior approach; Posterior approac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linical effect
R683.2
B
2095-0616(2015)16-177-03
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