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衛紅

童話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它主要面向兒童,是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象征的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鄂教版語文第四冊第六課《變成什么好》,就是一篇描寫生動、饒有趣味、富于生活哲理的童話故事。雖然課文較長、對話較多,但文字淺顯易懂,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了解內容,將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讀,切實感受到:美麗的蝴蝶、長壽的烏龜、自由飛翔的蜜蜂、爬得快力氣大的螞蟻、自由玩唱的小鳥、碩壯的大象各有各的優點,令人羨慕,但也有它們各自的缺點,聰明的小老鼠有自己明確的選擇——還是做自己!下面,我就教學童話故事《變成什么好》為例,談談對童話教學的一些思考。
小學課本中所選擇的課文題材多樣,有童話,有神話,有兒童詩,有小說……語文教師的價值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還要通過不同題材文本的教學引領學生了解這一類文章的特點,走進這一類文章展開閱讀,甚至走進文學,走進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對文本題材的特點做詳細的了解。比如,備教《變成什么好》,就要查什么是童話,童話的特點是什么,從而明白本文就是采用了擬人化的象征手法,讓小老鼠披上了人的外衣,賦予他以人的思想和意識,能夠像人一樣的思考、表達。情節緊湊,故事性強,而且富有濃厚的趣味性,使學生閱讀后了解到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快樂無處不在。這些基本的常識只有教師自己先弄清楚了,教學中學生才能有了解的機會。
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經典文本,但是,因為教材篇幅所限,在收入教材時編者往往會做一些刪改,這樣做本無可厚非。但是因為認識、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刪改失去了原有的靈動,甚至會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相悖。
教參上提示《變成什么好》這一童話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欣賞自己。”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規規矩矩地照著課本教,不折不扣地按照參考書上說的辦,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查閱作品的原文之后,我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明白“小老鼠為什么變快活了,懂得快樂的真諦”。這樣更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也保留了原文中童話的主旨。
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僅注重課內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在這一課的教學前,我引導學生通過讀課外書、上網查找資料等途徑查找和這篇課文有關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如引導學生查“蝴蝶能活多久、烏龜一般活多長時間、蜜蜂怎么辛苦”等資料,并教學生抓住重點說一說,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照著資料念,同時又能讓學生明白:童話故事中的幻想和夸張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關于小老鼠要變什么的童話故事,我們該教什么呢?
首先,要弄明白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件什么事。《變成什么好》這一課主要講一只小老鼠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它,覺得做老鼠一點也不快樂,所以向魔法師借了魔瓶,想變成別的什么。
在這個基礎之上,要弄清楚事件是如何發展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它主要表現在事件內部的邏輯關系上,小老鼠的變始終表現在一個因和果的關系上。因為蝴蝶漂亮,所以小老鼠就想變成蝴蝶;因為蝴蝶活不長久,所以小老鼠又不想變蝴蝶。因為烏龜活得長久,所以小老鼠想變成烏龜;又因為烏龜走路太慢,所以小老鼠又不想變烏龜了……找準了這樣一個內在的邏輯聯系,文章的脈絡就十分清晰了。
接下來就要關注人物在這個事件中的表現。本文的主要人物,就是小老鼠和魔術師,二者的對話以及小老鼠的內心活動,貫穿了全文的始終。其中小老鼠的內心活動顯得尤為突出,面對魔法師神奇的魔瓶,小老鼠想了很多:蝴蝶漂亮但活不長久,烏龜活得長久但走路太慢,蜜蜂走路快但太辛苦,螞蟻爬得快但會被人踩,鳥兒整天玩玩唱唱但吃蟲子有點惡心,變成大象倒是挺不錯的,卻回不了現在安全而舒適的家了……小老鼠想來想去,想不出變成什么好,但最后終于想明白了:做老鼠是不太好,不過我至少知道該怎么做,變成別的東西,說不定更糟呢!
最后需要解決的,就是這個童話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想要揭示的生活道理。課文告訴了我們快樂其實就藏在人們的心中,就在人們的生活中,是需要我們自己睜大眼睛去尋找發現,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的。雖然人們不喜歡你,但你自己是快樂的呀,因為快樂無處不在。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識字要求中提到“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在閱讀要求中指出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二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很大,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既要鞏固生字的讀音,又要理解字詞的意思,同時還要熟記生字的字形。因此,在教學中找到良好的途徑來幫助學生學習字詞是十分重要的。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辛苦、勞碌”是兩個生詞。學習第十五自然段時,有學生說到“小老鼠先想變成蜜蜂,因為蜜蜂走路快。但是又覺得蜜蜂一天到晚飛來飛去,這里那里采花蜜,太辛苦,太勞碌,太累人,后來又不想變成蜜蜂”的有關內容時,我先指導學生讀準“辛苦、勞碌”, 再通過課文的語言環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勞碌”一詞的意思,學生很快在這段話中找到“一天到晚、飛來飛去、這里那里”這些詞,從而看出蜜蜂十分勞碌,很自然地給蜜蜂披上了人的外表,賦予人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很快理解了“辛苦、勞碌”的意思。
在教學的“識字”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說說識記“辛、勞”二字的方法。有的說:一個人單腿站立十分鐘就是辛;有的說:一個人立正的姿勢站在十字架上,當然辛苦啰;又有的說:勞動時要出力;有學生補充:這個人在地里除草,還戴著草帽呢……學生想像得這么好,我夸他們就是小小童話大師。在初讀課文中讀準字音,在熟讀課文中理解詞意,在熟讀課文后識記字形,這樣循序漸進,學生就能較好地掌握字的音、形、意了。
“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是新課標對語文第一學段提出的閱讀要求。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的要求。
童話能使少年兒童在閱讀后受到有益的教育。正如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所說:“童話雖然不真,可是含義卻深!”想象是童話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在教學本課的重點段落第二十自然段“做老鼠是不太好,不過我至少知道該怎么做”時,我設計了若干個情景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肚子餓了,小老鼠會怎么做?發現捕鼠器時、被別人追趕時又會怎么做?”學生說得非常好,豐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童話的味道在課堂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么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中心“快樂無處不在”呢?就是在學生回答了小老鼠找到美食、避開捕鼠器、躲過追趕、躺在安全的家里時追問一句:你快樂嗎?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小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快樂的事,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的認識和感悟,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學習童話故事,準確把握文本脈絡,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永葆童心,常展笑顏,快快樂樂地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