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新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基本動力,是學生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并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的前提。音樂課堂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如練聲、識譜、視唱、學歌、齊唱等雖注重了音樂技能和技巧的訓練,但卻忽視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因而無法引起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那么,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發展其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等音樂素養呢?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開始時的導入部分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在導入環節,我們可以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感官關注的基礎上不知不覺地沉浸在音樂學習的氛圍之中。如在教學《紅色娘子軍》這首節奏流暢、歡快的歌曲前,我就請擅長舞蹈的同學根據歌曲創編簡單的舞蹈,然后在教學伊始讓學生以邊歌邊舞的形式導入新課。動聽的樂曲配以優美的舞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很容易熟悉其中的旋律,然后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產生了解和學習歌曲的興趣。這時我并不急于教授歌曲的演唱,而是通過PPT播放部分同名舞劇的片段,介紹歌曲創作的背景,講述主人公吳清華不堪忍受惡霸壓迫而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的故事,同時也簡要地向學生介紹“舞劇音樂”的概念。之后我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提問的時間,通過質疑、釋疑來提高學生對樂曲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歌曲旋律、舞劇音樂等知識的了解,激發他們自主參與的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堂的討論部分也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樂學的一個環節。例如:在欣賞穆索爾斯基的交響音畫《圖畫展覽會》時,我在學生聽完作品后,請他們將其中的三首音樂作品《牛車》《兩個猶太人》《基輔大門》與相關的繪畫作品對應起來開展小組討論。學生在寬松的討論氛圍中,盡情想像,各抒己見,大膽闡述,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營造了濃郁的樂學氛圍。學生在討論中互為補充,使得作品人物的形象更清晰、更生動、更鮮明。他們在討論中通過感受、體驗樂曲中的音樂要素(節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逐漸理解了音樂的內容及意境。這種經過想象和討論而得出的美麗畫面,不僅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強化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提高了學生綜合的音樂素養。
在音樂課堂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作活動,能極大地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盡情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可以說,音樂學科是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重要學科。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生動有趣、富有創造性的各種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和進行音樂創作的積極性。我們都知識“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因此,在教學《阿伊亞——非洲的靈感》一課時,我以鼓的設計為本節課堂中音樂活動的主題,請每組同學動手制作一只鼓或者能發出聲音的物品。作業布置后,因其操作性強、參與性強、趣味性強,使得同學們創作的積極性都很高,個個都想一顯身手。他們從抖動紙張和塑料袋聯想到風聲、雨聲;通過敲擊裝有不同水位的杯子來猜測杯中水位的高矮,并用自己制造的聲音為歌曲伴奏。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享受了音樂和創作活動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在音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去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在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時,我便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感受充滿美感的音樂和畫面:隨著音樂的播放,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給他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配合著唯美的畫面,每段音樂欣賞完以后,學生很容易區分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音樂的同時,腦海里也會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進而激發起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這時教師便可相機請學生思考樂曲的演奏樂器或描述樂曲表現的情景;教師此時也可讓學生哼唱樂曲尋找樂曲的創作規律和特點。如哼唱主旋律時學生很容易發現每段主題前面的部分旋律多變,但每段結尾的部分卻基本相同,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總結出中國傳統音樂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換頭合尾。
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幫助學生體驗音樂魅力、學習音樂知識,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音樂修養。
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于評價對學生的激勵、教育與改善的功能。
音樂課程的評價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不必局限于語言性的評價方式,也可嘗試使用肢體、動作等非言語性評價來鼓勵學生,激發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對于學生來說,有時候教師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一種親切和藹的教態,其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物質獎勵無法替代的。學生通過老師的激勵評價,會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信賴,會從中建立起必勝的自信,也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總的來說,音樂課程的評價應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音樂潛能;音樂課程的評價還要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音樂的感知、表現和創造等方面能力的發展。
在音樂教學中,只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開展教學,設計豐富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善用激勵評價手段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才能激發并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除了要注重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外,還要加強自己專業技能的鍛煉,不斷提升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以自己的教育智慧來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充分挖掘音樂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來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