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春 劉得格
(廣州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鄒艷春 劉得格
(廣州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攀升,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目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已受到政府、學校和大學生自身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積極尋求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成為各高校的迫切要求。對此,我們從職業能力的內涵入手,分析以往研究中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并據此提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結構及其內容要素,提出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人力資源管理 大學生職業能力 培養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企業要想在某一行業保持競爭優勢,并取得長遠發展,必須在各方面處于有利地位,如成本在同行業內較低、質量在同行業內較高、企業內部人力資源能夠支撐企業戰略發展需要,等等。而這些都對企業員工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員工必須積極投入工作和具備多方面的能力素質等。企業組織所面臨的競爭環境及其對員工素質的需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攀升,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越來越受到政府、學校和大學生的關注和重視,積極尋求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成為各高校的迫切要求?;诖?,我們在澄清職業能力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結構等內容,提出針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職業能力的內涵
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職業能力的內涵主要存在三種典型的界定視角。第一種視角重點強調個體的就業能力,包括初次就業能力和必要時重獲就業的能力。該視角一般認為,職業能力就是個體在勞動力市場成功地獲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轉換工作時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個性特征及各種條件的集合[1]。第二種視角重點強調個體在工作崗位上的勝任能力,例如有學者認為,職業能力就是個體將所學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2]。第三種視角是上述兩種視角的有機整合,它同時涵蓋就業能力和勝任力兩個范疇。典型代表有,國際勞工大會把職業能力界定為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3]。
根據現有文獻研究成果來看,同時涵蓋就業能力和勝任力兩個范疇的視角在國際學術界正獲得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認可。該視角關注個體的可雇傭性(employability),亦即個人具備的獲得崗位、維持就業,以及在必要時重新就業,并且在工作崗位上能取得優異績效的各種素質[4,5]。以往基于可雇傭性視角對大學生職業能力展開的研究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同時涵蓋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并且尤其強調通用技能,二是整合初次就業能力與勝任力兩個范疇?;诖耍疚慕Y合以往學者關于職業能力的界定認為,職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某一職業所具備的素質的總和,是個體順利完成工作活動所具備的心理特征,是從事工作活動的“本領”,不但包括通用能力,還包括專業能力等,職業能力可以幫助個體勝任并有效完成自己從事的工作。
(二)以往研究中職業能力構成
職業能力的構成與職業能力的內涵密不可分,基于不同視角的職業能力研究已經就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展開深入探討??偨Y以往對于職業能力構成的研究,職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6]。
1.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從事不同職業活動所具備的共有能力,它廣泛地運用于各種不同的職業活動中,并保證人們順利地、有效地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人們順利地完成職業活動的基礎能力。具體包括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問題處理能力、自我實現能力、管理能力、競爭能力、學習能力、邏輯運算與空間想象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適應能力和智力等。
2.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從事某種職業或者某一崗位所必須具備的專門能力,是個體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專業實踐能力,即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職業工作任務的能力。
3.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個體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主要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四方面,其中尤其強調個體思想品德、自強、自立、自尊、自律意識、積極進取、誠信和責任感等品質特征。
按照基于可雇傭性視角的職業能力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結構應當同時涵蓋體現其就業能力和崗位勝任力的通用技能與專用技能。已有研究表明,可雇傭性視角下我國大學生職業能力是一個包含專業技能、溝通技能、個人屬性、學習能力和人際技能等五大維度、共計17個因子、55個具體項目的多維結構[7]。而專門針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開展的研究結果則表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能力包括專業技能、溝通技能、個人屬性、人際技能和團隊能力等五大維度、共計21個具體項目的多維結構[8]??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跟其他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在總體方面存在較大共性,而在具體構成方面則也存在自身特點。
另外,勝任特征模型和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實踐密不可分[9],從而可以借鑒勝任力研究中經常被引用的KSAOs (Knowledge,Skills,Abilities,Other Characteristics)分析框架,結合以往關于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相關研究結果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按照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的具體職責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是一個多維度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能力結構框架
1.在知識要素方面,除應具備廣博的通用知識外,還應該具備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所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其中,前者主要涉及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經濟法、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財務管理、勞動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和組織結構與設計等基礎知識;后者主要涉及工作崗位分析與應用、招聘與選拔、人員素質測評、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訓與開發、勞動法、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等專業知識。
2.在技能要素方面,除應具備辦公應用技能、溝通技能、人際技能和團隊技能等通用技能外,還需要具備完成人力資源管理各個模塊具體工作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其中,辦公應用技能主要涉及電腦操作技能、基本辦公軟件熟練使用和人力資源管理應用系統操作等技能;溝通技能主要涉及口頭交流、激勵他人、與他人協商、管理沖突等技能;人際技能主要涉及人際關系、贏得信任、與他人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等技能;團隊技能主要涉及團隊合作、獲得支持和正確識別他人能力等技能;專業技能則主要涉及人力資源規劃、員工招募與甄選員工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員工關系管理和員工安全與健康管理等技能。
3.在能力要素方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勝任力和科學的思維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者專業勝任力主要涉及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育人能力、影響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信息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等;科學思維能力則主要涉及邏輯思維、判斷分析、科學分析、創新思維等方面能力。其中,又以專業勝任力為重點,特別強調學習能力,這是因為人力資源管理在我國起步較晚,適合我國企事業單位實際的人力資源管理有關政策法規、制度規范和知識體系也還不夠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以便更加有效地學習相關政策法規和學科知識。
4.在態度和個性等要素方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主要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意志品質和個性特質。其中,職業素養主要涉及責任感、正直誠實、職業道德修養、積極主動、團隊合作意識、良好適應及靈活應變等素質,并且要求能夠在具體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過程中做到公平、公開和公正;意志品質主要涉及抗壓力、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和樂觀向上等素質,特別是在日益復雜和快速變動的商務環境中,尤其需要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能夠承受未來工作中高強度的壓力;個性特質主要涉及智力、自尊、自信、抗逆力、成就動機和職業興趣等,其中智力又包含認知智力、情緒智力、文化智力、社會智力等多種形式。
我國在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上存在著自我認知不足、專業師資匱乏、校企聯動欠缺等諸多問題[10],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有比較成功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主要有英國的三明治模式[11]、加拿大和美國的CBE(Competence-BasedEducation)模式[12]及德國的雙元制模式[13]。英國三明治模式即“工讀交替”模式,即第一年先在企業工作,對工作有初步認識和體驗,然后回到學校完成2到3年的理論課程,讓實踐聯系理論,最后到企業工作1年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該模式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還要成為將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應用型工程師或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企業工程師。加拿大和美國的CBE模式該模式以培養特定職業技能作為教學的基礎設計課程體系及相關教學環節,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是如何使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行業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等綜合性職業能力,該模式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德國雙元制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即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培訓要求參與培訓的人員經歷兩個場所的培訓,一是傳授有關專業知識的學校教育,二是校外實訓場所例如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的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這幾種職業能力培養模式都有共同的特點,即(1)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激勵學生對自身的潛能開發;(2)培養目標都是提高學生的多方面職業能力,比如自我管控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計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技運用的能力、設計和創新的能力等;(3)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體系,而且注重學生將知識應用到企業實際的實踐應用能力;(4)重視教學資源和企業資源的合作與整合。以上國外高校培養模式對我們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有非常重要的啟示,為我們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礎。
根據以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職業能力結構要素和國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本文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構建與企事業組織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知識體系
由于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需求量較大,但不同行業和領域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除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培養以外,還應從其他方面注重學生培養,比如應用文寫作、人際關系交流等通用知識,這些專業知識體系被學生掌握之后,靈活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比如,現在企業招聘新員工,喜歡招聘名牌學校的學生,這除了和學校聲譽有關,還和這些學生接觸的知識體系有關。
(二)提高學生的專業實際操作技能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個重要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出能夠服務于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的現代應用、綜合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而這些組織,特別是企業組織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較高要求,如果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有較強的本專業知識實際應用與操作能力,則將會得到這些組織的青睞。比如,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操作與應用和人力資源管理六大模塊的實際操作等。因此,我們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入手,加大教學過程中實際操作內容的講授,配備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專業軟件,使整個教學環節形成課堂專業知識學習教學、實踐教學模塊、專業技能實訓模塊、實驗教學模塊和社會實踐模塊等五大模塊,優化實踐教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些模塊配合實踐操作考核會進一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
(三)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創新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應提倡采用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將教學與實訓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滲透[14]。在大部分專業課程中,根據課程特點確定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與形式,除了包括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課堂討論、小組討論、教學觀摩、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外,還應鼓勵大膽嘗試和推廣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嘗試引進企業NLP教練技術用于課堂實踐教學,以豐富的教學形式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NLP教練技術的核心思想就是教練通過獨特的語言,運用聆聽、觀察、強有力的問題等專業教練技巧,幫助學生清晰目標、激發潛能、發現可能性、充分利用可用資源,以最佳狀態實現目標。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以后,還應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評價檢驗。測評內容結合企事業組織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為主體,重在構建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的評價體系。在科學客觀公正的基礎上,以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根據各企事業組織對各職業群和各工作崗位的不同要求,依據專業課程特點細化評價內容及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考核測評檢驗。制定考核指標時,不僅應側重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且應重視學生對職業意識的認知、崗位技能的掌握、學習態度、勞動價值觀與服務意識等內容的評價。
[1]朱新秤.就業能力:內涵、結構及其培養[J].廣東社會科學.2009(4):164-168.
[2]鄧澤民,陳慶合,劉文卿.職業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規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3]門奎英.我國高校畢業生職業能力素質探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4]Hillage,J.,Pollard,E..Employability:DevelopingaFrameworkfor Policy Analysis[R].Research Brief NO.85,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
[5]Business Council of Australia and the Austral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M].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Canberra,2002.
[6]平娜娜.90后大學生個性特征與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
[7]宋國學.基于可雇傭性視角的大學生職業能力結構及其維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12):129-138.
[8]宋國學.可雇傭性技能與高等教育:基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證分析[C].基于全球視角的人力資源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國際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第六屆亞洲年會論文集(中文部分),2007:736-744.
[9]時勘.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資源開發[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86-595.
[10]魏萍,李園,戴媛媛.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開發與培養途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4(3):103-104.
[11]林玲.高等院?!叭瞬排囵B模式”研究述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4):110-117.
[12]陳蓓.發達國家綜合職業能力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及啟示[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
[13]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4]眭國榮,李莎.論大學生職業勝任能力培養的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7):14-15.
本文獲得了廣東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批準號:GDJG20142250)、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013JK135)、2015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團隊)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