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世輝 鄒本微
兩節不同特點的《鴿血染紅的求救信》,設計不同,各有精彩。一節“簡約中彰顯內涵”,如小橋流水般將這悲壯的故事娓娓道來;一節“細膩中飽含深情”,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
一、設計迥異,簡細相宜
這兩節課,首先在設計上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思路。
王倩老師的課在設計上突出一個“細”字,“細膩飽滿、真摯動情”,教學設計關注學生長遠發展,培養其讀書能力,凸顯了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同時,通過教師充滿激情的引導,使學生體會軍鴿為救人犧牲的悲壯,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的情感。進入文本閱讀后,先讓學生簡單了解課文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也就是故事的起因和結果,然后讓學生帶著質疑去研讀重點段3~6自然段,通過文本的重點段落,去品析軍鴿如何拯救軍人于危難之中。
戰吉華老師的課突出一個“簡”字,但是簡約不代表簡單,簡約顯得更有內涵。戰老師的這節課以點帶面,以線貫穿,緊緊抓住整個故事的情節,讓整個故事像存于老師記憶中的一顆珍珠,在回憶的過程中讓它熠熠生輝。在設計過程中力求長文短教,注重抓重點詞、重點段。比如鴿子沖出風雪圈的“沖出”,維娜猛地撞向北極鸮的“撞向”。戰老師隨文解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讓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給學生大量想象空間。兩節課,一簡一細,各具特色。
二、多樣朗讀,異曲同工
兩節課都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位回歸。在閱讀課上真正形成了讓學生讀起來的課堂氛圍。
只讀無感則淺,只感不讀則空。兩位老師都采用了“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范讀、引讀、齊讀、復沓讀、配樂朗讀”等讀書方式,引領學生邊讀邊想象,邊讀邊體會,抓關鍵詞句去讀、去感,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文本、最終帶著真實的體會走出文本,形成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情感的碰撞。兩位老師通過靈活多變的讀書方式引領學生反復品讀,促使學生不但領悟了文本要表達的思想,而且觸動了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戰老師的課堂上書聲朗朗,學生的朗讀時間長達20多分鐘。通過讀“奮力”“足足”“3小時”“沖出”來感受兩只軍鴿的勇敢頑強,通過讀“猛地”“撞去”等詞語來感受維娜的舍身忘死,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兩只軍鴿的敬佩之情。每個自然段抓住一個點進行復沓,如:沖出風雪圈時,“足足3個小時”,讓學生體會到北冰洋風雪惡劣的環境。學生在一次次復沓中扣緊文本,震撼心靈。學生在簡簡單單的品味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力量。
而王老師針對碑文的內容也設計了復沓的形式,在每個情節結束時復沓碑文,讓學生體會出軍鴿沖出風雪圈的堅韌、勇斗北極鸮的無畏、血染求救信的神勇。學生在細膩的品讀語言文字中一次次加深感悟,逐步將課堂推向高潮。而我更欣賞第四步復沓碑文,變換3種身份復沓碑文,使學生對軍鴿精神的理解更為豐滿,學生此時的情感也更飽滿、更真實。
兩節課在學文的過程中,雖然問題不一樣,環節不一樣,但是都始終不離文本,注重品味語言,簡單地讀,細膩地品。我們感受到了學生是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的,在讀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語言的精髓,感受情感的變化,尤其是兩位老師都用到了復沓朗讀,雖然不是同一處,但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品詞析句,“工文”統一
從教學細節中觀察,兩節課都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處處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又滲透其中,相輔相成。
例如王老師在詞語正音時,把很多繞口的外國人名和地名提煉出來,讓學生多讀幾遍,既考慮到學情特點,又為接下來的閱讀掃清障礙。在多音字“系”的辨析上,是通過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字義來辨字音。相信這個班的學生會對這個字的讀音記得非常牢固。王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還注重方法和經驗的傳授:“把兩只軍鴿送信過程概括為幾個簡單的小標題。”這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這是教給學生方法。王老師問:“寫的是軍鴿,為什么把北極鸮外形、動作描寫得這么詳細?”側面描寫進行襯托,這是教給學生經驗。在合理想象、以說代寫的教學環節中王老師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我根據 推斷出 ”的語言訓練題。學生通過對前文回顧,分析出哪些情節是真實發生的,哪些情節是作者的合理想象。不僅鍛煉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明確了在習作過程如何運用合理的想象。更為接下來的“想想奧斯卡獨自送信的途中還會發生什么事”做了充分的鋪墊。
戰老師在理解“白浪滔天、烏云漫卷”時先讀讀說說,再看看圖感受一下,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讀出詞的味道。第一個孩子讀的時候是疑惑的,隨后多個孩子朗讀,感受逐漸深入。教師珍視學生感受,給學生大量想象空間。此時學生讀的是詞,看的是字,頭腦中浮現的是畫面,學生的理解由淺入深,達到積累目的。又如鴿子沖出風雪圈的“沖出”,維娜猛地撞向北極鸮的“撞向”。戰老師隨文解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使學生真正理解,而非死記硬背。戰老師也同樣注重方法和經驗的傳授。比如借助碑文概括主要內容,假設“如果飛機始終無法飛行,這意味著什么”“他們與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系,這意味著什么”了解兩只軍鴿臨危受命任務的重要。再通過“奮力”“足足”“3小時”“沖出”等詞語的品讀,感受任務的艱巨。又通過“在極具危險,瞬息萬變的北冰洋風雪圈,它們可能會遇到……”的語言訓練;“3小時”“12小時”“24小時”,讓學生充分想象軍鴿奧斯卡會遇到的困難,體會它逐漸虛弱、透支的身體和頑強不屈的精神,領悟軍鴿的神勇。文章的內涵逐步挖掘,學生的情感由淺入深。
兩位老師的每個環節的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走形式、不走過場,實實在在地教語文,注重知識的傳授,注重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完美地呈現出來,學生成為課堂上最大的贏家。
兩節同課異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在對比中發現教師的教學個性差異,學生的學力差異。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要因材施教,簡而不單。在分析中收獲到不同的教學策略、不同的輔助手段,都是為了教學服務,所以在細節處理上都要豐富深刻,細而不膩。簡約也好,細膩也罷,也許語文研究的樂趣就在于此!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道里區教師進修學校
哈爾濱市榆樹中心校)
箭拔弩張究竟錯在何處?
劍,古代兵器之一,長條形,一端尖,一端有短把,兩邊有刃。春秋戰國時期,劍是步兵作戰的主要兵器。但到東漢時期,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只作為強身自衛之用。隋代時,形成了佩劍之風。《隋書·禮儀志》載:一品官佩玉裝劍,二品官佩金裝劍,三品至五品官佩銀裝劍。唐代佩劍甚至被文人墨客視為表現凌云壯志或尚武英姿的飾物。宋至清代,佩劍之風一直盛行不衰。正因為古人有“佩劍”之風,所以在危急或憤怒的時候,常常“拔劍”自衛或表示不滿。弩是古代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弩弓被拉起,說明要開戰了。“劍拔弩張”形容形勢緊張,一觸即發。箭,也稱矢或簇,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箭雖然也可從箭袋中拔出,但古人只在打仗時才帶弓箭,平時一般不帶在身上,一般不會“拔箭”自衛,更不會以此表示不滿。在戰場上“拔箭”射敵,也并非都在形勢緊張時。這就是漢語中不說“箭拔弩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