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四子王旗的栽生溝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該村位于東八號鄉東部山區,平均海拔1856米,由于山高溝深,干旱少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經營粗放,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牧業生產停留在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全村耕地面積12471畝,全部為旱地。全村318戶1188人,其中貧困戶224戶815人,占總人口的70%。近年來,由于當地群眾僅靠歷史性農業耕作和發展養殖業來維持生產生活,該地林牧矛盾日趨突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群眾生活舉步維艱。
2011年,內蒙古中峰集團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號召,對栽生溝村進行幫扶。四年來,企業領導重視,科學謀劃,合理布局,通過實施生態環境基地建設項目,使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讓當地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制定扶貧規劃,改善基礎設施
為徹底改變當地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老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摸索一條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路,中峰集團聘請有關專家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并制定了三年扶貧發展規劃。
2012年,對栽生溝村進行徹底禁牧,處理牛羊4000多頭(只)。在占地面積1.89萬畝的項目區范圍內全面啟動人工造林(包括林木藥材套種),其中林木藥材套種5000畝,人工造林13900畝。完成項目區圍封保護面積15.3公里,完成荒山荒坡綠化挖樹坑70多萬個(整地面積8000畝)。到目前為止,項目區1.89萬畝范圍內人工造林全面啟動,13條主干、分支洪水溝系(屬黃河中下游治理工程范圍)得到科學治理利用,生態環境得以有效治理。林木藥材套種面積達到了5000畝,比原計劃增加75%。鑒于今年雨水充足,整個項目區林木藥材長勢喜人,項目區生態環境舊貌變新顏。
2013年,項目區完成水利保持治理工程,其中新打機電井1眼、出水量為30噸/小時;新建高壓電配套網絡1處;完成地下水綜合利用工程1處;完成河道改造治理工程近3000延長米;完成水土保持石壩8處達6000延長米;新建項目區工程路17公里。新建項目區農牧民群眾種植業、養殖業小區(占地總面積200畝。其中,生活區150畝,種養殖區50畝),為保障當地農民的權益,中峰集團與村民簽訂了合作協議,凡項目區耕地每畝支付承包費260元。
依據基地建設項目區農牧民群眾同意,為了讓項目區農牧民群眾早日實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待目標,2012年,中峰在實施項目區人工造林、林木藥材套種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基礎上,提前對項目區首批簽訂合同的村民舊居進行了拆除,規劃的新居基礎已全面竣工,國慶節前主體完工,春節前全部搬遷入住。其中公司投資1600萬元,自治區扶貧辦投資300萬元。集團按照拆舊新建、占補平衡的原則新建標準化新農村。項目區農牧民群眾人均居住面積不低于80平方米,由生態建設基地集中供暖,2013年末,三營子、五營子兩個自然村100%的村民喬遷新居。新農村占地面積400畝(包括基地辦公場所、文化室、敬老院),其中拆除村民舊居30戶,新建村住宅樓(二層樓房)26戶2080平方米,村民活動中心900平方米。對該村90個貧困人口每人每年支付生活補助費50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年薪男10000元、女5000元,對項目區小學至高中的在校學生每人每年發放助學金2000元,考入大專以上的在校學生每人每年發放助學金5000元。
工程的實施為項目區農牧民增加了充足的就業機會。截至目前,項目區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已由2011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3000元,預計年末可突破15000元。
立足實情,創新幫扶模式
栽生溝行政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突飛猛進的發展,是四子王旗扶貧開發不斷摸索經驗、改進新思路、創建新方法、采用新模式的結果。
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必須更新觀念。一是公司更新扶貧工作思路。通過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把扶貧開發工作重點下移到貧困村,把扶貧項目效益落實到貧困戶。同時,發動更多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形成齊抓共管扶貧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扶貧機制,明確落實幫扶對象和幫扶任務,使貧困村及時改變落后面貌,讓貧困戶及時脫貧致富。同時,建立健全“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幫扶考核問責機制。
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從源頭治理絕對貧困問題。對于發展嚴重滯后的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計劃,通過公司幫資金、幫物資、幫技術、幫建設、幫銷路,確保貧困村整體脫貧并逐步走上致富道路。對于缺乏主導產業的貧困村,實施“四個一”工程,以主導產業引導帶動為突破口,通過開發一塊致富田,修筑一條致富渠,修建一條致富路,建立一個公司+農戶的致富機制,確保貧困村普遍收益,共同富裕。對于缺乏發展條件的貧困村,實施異地就業計劃,通過技能培訓、就業援助和人文關懷,將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到定點企業就業,穩定收入來源,家庭人口隨著就業人員逐步向城市聚集定居。
龍頭帶動是載體。如何破解農民“種什么,養什么,怎樣種,怎樣養,如何賣,如何賣個好價錢”是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一家一戶的農民真正實現與日趨成熟的大市場對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需要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用利益連接,把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民、扶貧資金有機結合起來,使龍頭企業成為項目實施和資金周轉的有效載體,促進扶貧工作市場化。
部門配合是基礎。扶貧部門在扶貧開發中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須要聯合全社會力量集中打造扶貧工作的新平臺是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基礎。近年來,中峰公司通過旗委、旗政府的組織、協調,主動與涉農部門交流,發揮各自優勢,做好扶貧村的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