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明 李金芮
(1.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2.暨南大學圖書館 廣東廣州 510632)
在數字環境中,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為公眾提供服務的各種形式的數字資源,被稱之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它包括由這些機構自建的數字資源,也包括購買的數字資源。近年來,國外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都在大規模地對各自的藏品進行數字化轉換,開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然而,隨著數字資源數量的迅速增長,類型的多種多樣,社會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需求日益廣泛復雜,各個公共文化機構以“孤島”方式建設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社會公眾對數字文化資源的需求。因此,如何對不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形成集成化的、便于各種用戶方便快捷和高效利用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和服務系統,成為近年來國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共同關注的問題。
從國外文獻來看,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的研究涉及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問題。如L.A.Tedd介紹了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合作的范例“收藏威爾士”項目。該項目由威爾士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資助,旨在將威爾士文化遺產收藏進行數字化加工,類型包括各種多媒體文獻,如:電影、圖像、音頻和視頻片段、地圖、照片和文本等。同時,網站運用了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讓訪問者能夠瀏覽到威爾士各地的景觀以及手工藝品的三維圖像。還采取了包括手機技術的一系列革新的應用,鼓勵用戶參與及其對數字內容的完善;D.G.Alemneh等介紹了在美國德州電信基礎設施基金董事會的授權下,北德州大學與德州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歷史學家合作,共同創建了德州歷史門戶網站,提供各種公開出版或未出版的手稿、書信、地圖照片等資源的數字版。同時基于這個項目對目前門戶網站技術的作用,各種類型的語境整合、元數據保存、項目標準和指導方針以及各個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的現狀和趨勢進行了論述。然而,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在整合資源的數量、質量、類型、格式等各個方面究竟有哪些特點,有什么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為此,筆者通過文獻調研、網絡調查等方式,對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并將其概括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四種模式。
公共文化機構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包括承擔一部分輔助教育學習的職能,特別是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的社會教育。以教育學習為主要目的的專題資源整合模式指的是公共文化機構基于促進教育和學習的共同目的,根據不同的主題,組織和整合各自的相關數字資源,通過統一平臺呈現給公眾。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內容類型整合的模式中,以教育學習為主要目的的專題資源整合實例很多,主要代表有美國北卡羅萊那州阿什伯勒地球實地考察項目(Field Trip Earth)、美國布魯克林探險項目(the Brooklyn Expedition)和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之心項目(Heart of Brooklyn,HOB)。
美國北卡羅萊那州阿什伯勒地球實地考察項目是由北卡羅來納動物園協會(North Carolina Zoo Society)、北卡洛萊那州動物園(NC Zoological Park)、查塔姆郡學校(Chatham County Schools)、 阿什伯勒市學校(Asheboro City Schools)、VF 公司(VF Corporation) 和 webslingerZ 合作開發,并由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提供資助。交互式實地考察地球網是為鼓勵教師、學生和公眾參與“實地”研究野生保護。使用網頁可觀看錄像、查看地圖、研究照片、與研究人員通信并參加研討會。該項目支持終身學習,其獨特的互動性,可以使訪客與研究人員進行實時交流。
美國布魯克林探險項目于1997年由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the Brooklyn Public Library)、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the 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和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the Brooklyn Museum of Art)合作開展,完成于 2002年。貝爾大西洋基金會(Bell Atlantic Foundation)、國家藝術捐贈基金(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IMLS)、國家人文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內森·卡明斯基金會(the Nathan Cummings Foundation)對其提供資助。布魯克林探險教育網是為9~16周歲的學生以及他們的教師和家長設計的,利用三個合作機構提供的資源,網站組織了4個主題項目:拉丁美洲的構造、拉丁美洲的藝術和文化、墨西哥的自然世界和哥倫布時代至今的南美洲,主題課件由教師制作。該項目支持終身學習,獨一無二地頌揚多種文化,并使得所有訪客都可以在線獲得歷史資源。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之心”項目由布魯克林植物園(Brooklyn Botanic Garden)、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the 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the Brooklyn Public Library)、展望公園聯盟(Prospect Park Alliance)和展望公園動物園(Prospect Park Zoo)于2001年合作成立。基于這樣的伙伴關系,HOB致力于推廣布魯克林區獨特的文化,吸引布魯克林區域內外的公眾關注,通過使之成為世界級的收藏和歷史珍寶的展現來促進旅游與學習。具體的項目實施涵蓋了教育、旅游和營銷、社區發展、外聯和研究等幾個方面。
從上述三個例子不難看出,以教育學習為主要目的的專題資源整合模式的主體往往由同一區域的公共文化機構構成,旨在為當地群眾特別是在校學生提供學習和實踐平臺。這類數字資源整合成果通常與機構組織的實際活動結合,通過網上的學習和線下的實踐活動共同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
人類文化遺產的保存是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職能之一。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出現的重要文獻、圖片、物件等進行數字化,通過統一的平臺向大眾開放,不僅能夠在理論上永久保存文化遺產影像,也大大加強了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出于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數字資源整合具有有限性的特點。這里的有限包括兩層意思:第一是指資源的數量和規模有限,文化遺產的稀有性決定了整合數字資源數量有限,最典型的例子是世界數字圖書館(WDL);第二是指地域范圍有限,對同一個地域內的文化遺產和有特色的資源進行數字整合是最為常見的方式,如美國丹佛科羅拉多數字化項目(Colorado Digitization Project,CDP) 和英國倫敦音樂珍藏項目。
WDL目前已經集聚了源自非洲、中亞和南亞、東亞、歐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中東和北非、北美、大洋洲和太平洋地區、東南亞等地區114個機構貢獻的10810個條目。顯然,對于這樣一個國際項目來說,資源的數量很有限。這是因為WDL的內容選擇工作組最初制定了廣泛的選擇準則,即致力收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個成員國的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重要內容,雖然不限地區、時代、形式和語言,但要求是重要的原始資料,包括手稿、地圖、珍貴書籍、錄音、電影、印刷品、照片、建筑圖紙及其他各類型。WDL在建設主要特點中首先申明了其在資源建設上的發展方向:“WDL代表著數字圖書館項目的重點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數量仍然是一項優先任務,但絕不能犧牲項目開始階段所制定的質量標準”。這充分說明WDL在資源建設方面的發展是以質量為標準的,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不斷地突破資源數量。
CDP開始于1998年,合作機構包括科羅拉多州檔案館和丹佛公共圖書館以及科羅拉多其它歷史學會和博物館,資源類型有照片、報紙、地圖、樂譜、日記和其它數字文件等,目的是實現科羅拉多州歷史、文化、政府和工業等相關領域資源的保存。通過整合這些公共文化機構的特色館藏和稀有資源,不僅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存,同時也支持地區教育和科研的發展。
英國倫敦音樂珍藏項目負責對公共演出錄音并進行收藏。該項目由約克大學、圣三一音樂學院、巴比肯圖書館和伯特維克檔案學院代表組成的理事會管理,項目收錄了1500多個錄音,包括直播和收錄演出、口述訪談和錄像。這一舉措使普通大眾能夠接觸到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音樂,并滿足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
以遺產保存為主要目的的有限資源整合模式對數字資源的內容和形式的標準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資源的高質量,整合對象的特殊性也使得這類合作的成果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價值。但是由于規模或者地域的局限性,決定了以遺產保存為目的的資源整合在成果的影響力和利用率方面會稍顯不足,因此需要更廣泛的渠道進行宣傳。
與前兩種模式不同的是,以檢索利用為主要目的的館藏數字資源整合模式不僅僅只限于學習和交流,強調的是檢索利用這一功能,因此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整合了各館藏機構的數字資源目錄。結果界面不一定會直接提供對象數據,而是通過統一標準的元數據,為用戶獲取資源提供了便捷可靠的途徑。這種模式的主要實例包括德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門戶(Bibliotheken Archivn Museen,BAMP)、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檢索(NDL Search)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Trove檢索等。
BAMP于2001年5月啟動,由德國研究基金會資助,項目整合了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數字目錄(digital catalogues)、索引(finding aids)、清單(inventories),提供統一檢索,目的是為有需求的公民提供獲得文化信息資源的網絡平臺。檢索結果界面提供數據的來源機構鏈接,方便用戶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2010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開始開發新的檢索服務系統,其目的是改變原有國會館舊的OPAC檢索命中率低、檢索范圍小的缺憾。新版國立國會圖書館檢索系統NDL Search旨在成為聚合日本國內各機構信息資源的接入點,讓公民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各類型資源。NDL Search除了能檢索國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外,還能統一檢索日本學術情報機關、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專門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和其它民間數據庫的紙質和數字資源。截止目前,NDL Search能夠檢索各合作機構的大約200個數據庫里的7300萬條數據,資源類型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地圖、手稿、圖片、音頻、視頻等。NDL Search在今后預計將繼續增加各種類型的數據庫,通過API向更多的機構提供元數據,進一步提高平臺的檢索服務質量。
同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一樣,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NLA)也在2010年推出了新的搜索引擎Trove。據NLA介紹,Trove能夠對一般搜索引擎的結果進行補充,涵蓋的內容多數都是數字資源,包括澳大利亞1000多所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藝術館、大學、歷史學會以及其它文化機構教育機構的數字內容,國際性館藏資源中與澳大利亞相關的內容也被納入了搜索范圍。Trove直接向用戶提供資源,而不是相關網站的列表,允許用戶查找圖片、未出版的手稿、圖書、口述歷史、音樂、視頻、研究論文、日記、信件、地圖、已經歸檔的網站資源以及1803~1954年間的澳大利亞新聞等。目前已收錄上億條數據(具體情況見表1,截止日期為2014年5月2日)。Trove是為澳大利亞全體公眾設計的搜索引擎,不管是研究人員、作家,還是歷史學家、學生等,只要有關于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人的問題都可以來這里進行查詢,在查詢結果界面提供資源的具體館藏地,方便用戶進行進一步檢索,為了解和研究澳大利亞提供了平臺。
以檢索利用為主要目的的館藏資源整合模式一般由圖書館主導,以整合館藏資源目錄為主,資源內容的特點是多而全,力求將館藏目錄和館藏資源都囊括其中。這種模式類似于圖書館之間的OPAC整合,旨在為用戶提供各個數據庫的一站式檢索入口,節省了用戶的時間成本,方便用戶的檢索過程,也提高了數字資源的利用率。

表1 Trove整合資源的類型和數量情況
實現資源共享和交流是很多公共文化機構的共同愿景,其不僅是指不同機構之間的共享交流,而是擴展到用戶與機構、用戶與用戶、乃至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大型綜合的整合實踐以其合作機構眾多、規模較大、開放度高、資源類型豐富、受眾面較廣等特點成為不同文化共享與交流的絕佳平臺。歐洲數字圖書館項目(Europeana digital Library,EDL)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EDL于2008年11月對公眾開放,由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波蘭、匈牙利六國首腦共同建議創建,目的在于實現歐洲文化和科學資源的資料共享。無論是資源的數量、來源、資源的類型還是資源的內容,EDL都以豐富和全面而著稱。在資源總量和來源方面,目前已經收錄來自36個國家超過2300個機構的3000多萬條數據。數據提供量排名前十的國家見表2(截止日期為2014年4月9日)。其中德國提供的數據最多,占數據總量的14.6%,其次是法國和西班牙。
在資源的類型形式上,EDL將資源的類型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圖片、文本、音頻、視頻和3D對象資源(具體類型及其數量見表3,截止日期為2014年4月9日),其中,最豐富的資源是圖片,占資源總量的59.75%,接下來依次是文本、音頻、視頻和3D對象資源。其中3D資源近兩年才開始作為資源類型的一部分參與統計。
從資源內容來看,EDL收藏了大量來自于歐洲圖書館、美術館、報刊陳列館和檔案館的有關歐洲文化與傳統的藏品,涉及文學、歷史、藝術、電影和音樂等多個領域,所有數字資源都可以在網頁上直接獲取,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用戶前來訪問和利用。據統計,僅2013年一年,就有來自299個國家的四百萬訪客訪問了EDL的網站。

表2 EDL提供數據量排名前十的國家[18]
EDL通過大規模的數字資源整合不僅實現了文化遺產資源的永久保存和自由共享,起到了強有力的文化傳播作用,而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多種傳媒手段發揮公眾教育服務的功能,使得這塊土地的文化保持原有的形態得以繁衍生息下去,同時也為全世界人民了解歐洲歷史和文化開辟了新的途徑。

表3 EDL資源類型及數量情況
以共享交流為主要目的的大型綜合整合項目模式的特點是整合數字資源數量多,內容類型豐富多樣,服務輻射范圍廣,有效地促進了資源共享和文化交流。由于參與機構眾多,資源類型復雜,因此必須有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先進的整合技術給予保障,且需要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支持。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資源內容、類型、規模、格式等各方面的特征不僅與合作機構的內部條件有關,同時也與合作項目的主要目的以及服務對象的需求聯系緊密。不同的整合模式資源選擇標準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決定了資源在內容、規模、類型等各方面上的差別。所以,在資源內容類型模式的選擇上,需要首先明確整合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服務對象的需求,才能進行有針對性而又不失特色的數字資源整合,保證成果的影響力和利用率。
目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項目較少,資源整合建設基本與項目的規劃定位及公眾需求相適應。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數字文化網)是國家級文化重點建設工程,旨在整合加工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文化信息資源精華以及貼近大眾生活的現代社會文化信息,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基層群眾,尤其是廣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群眾,因此共享工程的資源內容基本涵蓋了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并與農村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領域,包括法規政務、適用技術、文化藝術、影視曲藝、市場經營、農村教育、人居環境、科學普及、醫藥衛生、生活百通、人文知識、扶貧社保、體育健身、國防軍事等。再如“北京記憶”歷史文化網站,主要目的在于弘揚民族精神,普及北京歷史文化知識,決定了其整合收錄資源的內容大多與北京密切相關,包括1200種文獻圖書、2000余幅照片、3300幅金石拓片、600種明清及民國時期地圖、13萬個版次的民國時期報紙、多個藝術門類的145種音視頻文獻等,以數字文獻的形式提供北京經典文獻的全文資源、北京歷史照片資源、北京地方藝術多媒體資源,以及輿圖、金石拓片和藝術檔案等地方文獻資源。
公共文化機構應該在明確需求和目的基礎上,不斷擴展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內容和類型,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目前來看,我國由于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方面的實踐較少,整合資源內容、形式還比較單一,遠遠不能滿足公眾不斷變化的數字文化信息需求。因此應該根據用戶需求和內部條件積極拓展不同模式的數字文化資源內容類型整合。國家層面上,由于面臨資源數量龐大和服務群體范圍過于寬泛等障礙,很難做到兼顧各個方面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限定主題或學科領域,或提高整合資源的遴選標準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具體模式選擇方面,既可以借鑒世界數字圖書館(WDL)的模式,采用有限的合作模式,以數字文化遺產保存和傳承為基點,征集有重要顯示意義的國家文化館藏;也可以效仿歐洲數字圖書館,以共享交流為目的,建立統一的共享平臺,展示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省級層面應該突出特色,著力整合對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有支撐作用的數字資源,實現數字資源對地方發展的有效保障。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整合立足民生和滿足多樣的文化需求入手共建,特別是地方特色資源的整合和宣傳。
[1] Tedd L A.People's Collection Wales Online access to the heritage of Wales from museums,archives and libraries[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1,45(3): 333-345.
[2] Alemneh D G,Hartman C N,Phillips M.The issues of complia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in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digital resources:Lessons from the texas history portal[A].ARCHIVING 2005,FINAL PROGRAM AND PROCEEDINGS[C].Washington,DC,2005: 149-152.
[3] Join Field Trip Earth[EB/OL].[2014-04-10].http://www.fieldtripearth.org/index.xml.
[4] 亞歷山德拉·雅魯,芭芭拉·克虜布,詹妮弗-林恩·德雷珀.公共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合作趨勢[EB/OL].[2014-04-10].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hq/pu blications/professional-report/108-zh.pdf.
[5] Introdution[EB/OL].[2014-04-10].http://www.brooklyn expedition.org/about_this_sitefr.htm.
[6] Mission[EB/OL].[2014-04-10].http://www.heartofbrook lyn.org/mission.htm.
[7] Program[EB/OL].[2014-04-10].http://www.heartofbroo klyn.org/programs.htm.
[8] WDL.常見問題[EB/OL].[2014-04-10].http://www.wdl.org/zh/faq/.
[9] WDL 背景[EB/OL].[2014-04-10].http://www.wdl.org/z h/background/.
[10] Retrieval Issues for the Colorado Digitization Project's Heritage Database[EB/OL].[2014-04-10].http://www.dlib.org/dlib/october01/garrison/10garrison.html.
[11] 王萍,王毅,趙紅穎.圖書檔案數字化融合服務評價模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12): 34-40.
[12] ber uns[EB/OL].[2014-04-12].http://www.bam-portal.de/projektziel.html.
[13] 陳瑜,尹銘莉.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新檢索服務“NDL Search”介紹及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3(5): 81-84.
[14] About[EB/OL].[2014-04-12].http://trove.nla.gov.au/ge neral/about.
[15]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推出新的搜素引擎 Trove[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0(4):77.
[16] 張浩達,趙昆,潘琳,等.關于歐洲虛擬博物館的調查報告[A].2009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2009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2009:306-318.
[17] FACTS&FIGURES [EB/OL].[2014-04-12].http://www.pro.europeana.eu/web/guest/content.
[18] 2009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 Europeana-Facts and Figures[EB/OL].[2014-04-12].http://pro.europeana.eu/documents/900548/c861c263-9acf-4fd6-a174-736346419a4e.
[19] ResultsinEuropeana[EB/OL].[2014-04-12].http://www.eu ropeana.eu/portal/usingeuropeana_results.html.
[20] 趙昆,潘琳.關于歐洲虛擬博物館與世界數字圖書館的調研報告[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0,(1):114-133.
[21] 唐瓊,張玫.“美國記憶”與“共享工程”比較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1):7-9.
[22] 劉茲恒,張麗.試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特點[J].圖書館建設,2008(2): 10-12.
[23] 曹海霞.圖書館數字化項目與文化遺產保存問題[J].現代情報,2008(4): 106-107.
[24] 張衛東,趙紅穎,李洋.歐美圖書檔案數字化融合服務實踐及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3(12):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