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靚雯 朱崢嶸
談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改革
■文/胡靚雯朱崢嶸
摘要早期接觸臨床是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從生物醫學教育模式向社會醫學教育模式轉變的探索,是增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互滲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早期接觸臨床問題措施
對高職院校三年制醫學及醫技專業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是一種生物醫學教育模式,基本框架是“基礎—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法,一般是先學基礎理論知識,再學臨床專業知識,最后集中一年的時間到醫院實習,先理論后實踐,也符合理論——實踐的規律。隨著現代教學模式的變革,在醫學及醫技專業學生中,開展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模式,是世界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之一,在一些高校中得到推行實施,得到學生認可。
“早期接觸臨床”就是組織學習公共基礎課的醫學院低年級沒有學習過專業知識的學生,到醫院的各臨床科室了解和接觸臨床情況,觀摩專家們的實際醫療診療過程,使學生們能夠通過早接對醫療工作產生一個感性認識,并深切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從而認識到醫學學習過程中要有探索和挑戰精神。旨在穩定學生專業思想、激發學生學習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的主動性。
早期接觸臨床一是對于醫學生認知事物產生影響,尤其在醫學生對醫院以及醫生職業兩個方面影響巨大。二是在強化醫院認知方面,早期接觸臨床課程促進醫學生主要對醫院院史、設施布局和使用、科室職能、醫療器械等四個方面的了解。三是在強化職業認知方面,早期接觸臨床課程加強醫學生對醫生所需能力的認識,加深對醫生所需品質的認識。
目前國內的醫患關系不和、糾紛不斷,醫學生在早接中的困難,臨床早接并不能有效落實,為突出專業特色的早期接觸臨床,有必要了解醫護人員、病患以及家屬的不能有效接受學生見習的原因,以及在何種情況能夠接受或者能夠接受何種方式的早期接觸臨床。為老師們以后開展早期接觸臨床以及學弟學妹們提供依據,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改進早接早期接觸臨床方法,并在早期接觸臨床前提示學生、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不愉悅,以提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效果。
1、學生方面:學生對助產士專業沒有清楚的認識,對所學專業課程內容不了解,對專業內涵缺乏認識,缺乏理論知識的支撐,本專業臨床知識的空白,導致在早期接觸臨床過程中的盲目性,學生到了醫院不知道看什么、學什么,對教師講授的內容聽不懂,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學習沒有主動性。
2、老師方面:有的帶課教師認識不足,對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模式了解不透,去醫院看什么、學什么不明確,對學生沒有講清楚,學生去了效果不好;有的臨床教師對講授內容的深淺把握不準,有的用專業術語講授學生聽不懂;有的臨床教師不重視,不支持,帶教積極性不高。
3、患者方面:一些涉及到的私密問題,使患者面臨尷尬,對剛剛參加學習的學生的醫學生的身份不認可,不愿意接受這種教學模式。
4、醫院方面:一般的醫院還沒有將這種模式納入管理的范圍,在臨床教師、場所、時間、內容的安排上都有待協調和規范。
1、找準早期接觸臨床的時機。
早期接觸臨床的目的是為理論學習服務,只有當學生真正接觸臨床課程后,才有可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入校后,經過一段基礎課程的學習,大多是死記硬背的東西,再者學醫任務重,也枯燥,在學生真正接觸臨床課程后安排一定的時間接觸臨床,讓學生了解、認識、感受真實的職業環境,探知未來從事的職業,可以激發學習的激情。
2、合理安排早期接觸臨床的時間。
在早期接觸臨床的時間安排上,可以集中、分批進行。一是在臨床課程開課前,可安排1~2周的時間,到醫院進行見習。二是也可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醫院觀看、詢問、體驗。三是作為一種教育模式,也可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3、將早期接觸臨床作為一門選修課程。
要切實推進早期接觸臨床學模式,就要從制度層面、機制層面加以落實,要將早期接觸臨床作為一門選修課程,納入課程的內容來編寫教材,明確早期接觸臨床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如:參觀醫院的環境與設備,了解醫療的流程,了解醫生從醫的經歷,與病人、醫生交流的內容等等,作為規范性的要求來考核。
4、做好早期接觸臨床的組織工作。
帶教教師要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到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康復科,放射、檢驗、功能、手術等科室輪轉,對各科室的學科建設、本科室治療的常見病、多發病等情況進行講解。參觀各科室的先進醫學儀器設備,向學生們介紹學科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展概況。教師還帶領學生查房,進行見習門診、急診等。
5、將早期接觸臨床作為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
早期接觸臨床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育模式,通過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對病人的接觸,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學習,學習更是為了病人,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的神圣與偉大,了解職業規范,建立職業情懷。通過一周的學習,帶來一生的教育。
早期接觸臨床,讓學生認識到醫生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它的特點、它的要求、它的素質,學生自己直接從醫生身上體會這些品質,將比任何說教更為真實和深刻。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對職業的認同感,鞭策自己從醫的信念,將是醫學生的財富。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