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鴻青 李嘉哲
演習場上莫怕“走麥城”
呂鴻青 李嘉哲

三國名將關羽,世人稱之“武圣”,自桃園結義起,久經沙場,勝多負少,以“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之威名著稱于世。但三國鼎立后,他坐守荊州,對大勢估算錯誤,貿然出兵打襄陽,敗走麥城,丟了性命。對后人來說,關羽是英雄,對英雄來說,人們更愿意唱贊歌,喜歡看威武的一面,不愿看狼狽的一面;喜歡欣賞勝利的一刻,不愿觀望失敗的苦楚。于是乎,“過五關”輝煌無盡,常被人津津樂道,甚至搬到熒幕之上大演特演;而“走麥城”則是問題,是失敗,少人問津。
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講,要通過“倒逼”走向主動,以“倒逼”之苦換發展之甜。換到戰場上,軍人就應該樹立一個“失敗倒逼”的觀點。勝利是由失敗逼出來的,能打仗、打勝仗的招法和決心則是由不能打勝仗的現狀和軍人的責任擔當逼出來的。
對于失敗的態度,我們應向美軍學習。美軍打越戰,持續14年,用兵55萬,死亡近6萬人,可以說打進了一個泥潭,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打海灣戰爭,用兵44萬,38天空襲,100小時地面戰斗,陣亡146人,就讓當時號稱西亞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軍隊土崩瓦解、繳械投降。當世人瞠目結舌之際,美國人卻輕描淡寫,只是感覺在“理想的戰場”上打了一場“理想的戰爭”,認為它對未來戰爭的指導意義非常有限。相反,美軍對于越南戰爭、對于朝鮮戰爭則死抓不放,研究的程度之深、時間之久讓人印象深刻,不僅大篇幅地寫入軍校的教科書,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反復研究探索當初是如何被一步步拖入泥潭,又是如何在戰場上久攻不下,最后鎩羽而歸。就是今天,好多的美國軍官都直言不諱,認為近幾場戰爭的勝利是來自于對越南戰爭“失敗性”的研究。這種對失敗死死不放,對勝利格外當心的態度,其實正是美軍在戰場上求勝心切的體現。
在我軍的演兵場上,長期存在藍軍常敗、紅軍常勝的現象,這其實是一廂情愿的看法,也是不負責任的打法,既不符合客觀規律也不符合我們所面對的敵人,既不符合實戰的需要也不符合練兵的需求。特別是和平時期,演習作為部隊最接近實戰的訓練方式,如果只演能打勝仗的,不演可能打敗仗的,只研究優勢兵力怎么打,又有友鄰、又有支援,打仗的各要素齊全,不研究困境、逆境、絕境乃至敗境情況下,兵怎么用、仗怎么打,就很容易盲目樂觀和自以為是,看不到自身的弱點和差距,看不到敵人的先進和強大,看不到未來戰爭中的求勝之道。
人們常說失敗是警鐘,那么警鐘長鳴該是軍人的常態。“過五關”固然有成功的經驗可循,“走麥城”更有血的教訓需要汲取。要端正對勝敗的態度,善戰者從不忌諱吃敗仗,無論勝負成敗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或許失敗更顯得彌足珍貴。就像練拳擊和散打的運動員,首先訓練的是抗擊打能力,只有頂住了敵人的“三板斧”,敗而不餒,才能抗敵制勝。對于軍隊來說,就要一次次將自己置之死地、置于敗軍的位置來思考問題、籌劃打法,才能在未來的戰場上不被失敗所嚇倒,在逆境中練就克敵本領。
直面失敗、設想失敗、研究失敗,既是求勝的姿態,也是實現能打勝仗的最有效途徑。提高部隊戰斗力,必須擺脫一廂情愿的“勝利”,在思想認識上樹立“寧要能打仗的合格,不要假打仗的優秀”的觀念。即使打敗了,我們也可以在危局、險局甚至敗局中摔打錘煉部隊,就像去年全軍很多部隊參與的朱日和系列演習一樣,“七戰六敗”的成績著實讓官兵在失敗中感受戰爭、反思教訓、尋求克敵制勝之策。實事求是地講,其意義遠勝于那若干次的優秀或“全勝”。
【作者系67667部隊組織科科長、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