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曉
迎接3.0時代的到來
劉曉曉
■專家名片

王世汶
中國環境企業家聯合會會長、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
幾年來社會熱捧的3D打印已被視為“環保產業”,因為它避免了常用的“切邊式”造成的浪費,廣義上應該是環保產業;
戛納有間污水處理廠,配備了40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板,除了能源自給還能給周圍居民供電;同時廠房覆蓋上綠色植物,配合戛納地區海灘風光放置了一排藍色太陽傘,形成了一處“自然景觀”;
去年百度跨界進入廢舊電器回收行業,開發了一款輕應用“百度回收站”,居民通過手機將自己的舊電器拍照上傳,就可以收到客服電話,繼而完成類似快遞上門取件的回收服務;
……
在環境產業和投資領域有長達二十年的積累,參與過制定國家環境產業發展的諸多規劃和制度政策建設、輔導和培育過多家成功的環境企業及重大投資項目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會理事長王世汶先生認為,環保產業正迎來新一輪商業模式的戰略調整期。尤其是政府開始提倡和嘗試基于市場機制的第三方檢測和第三方治理的思路后,靠關系和偽劣能力支撐的企業以后在市場上越來越難以找到生存的機會,環保企業必須要具備更扎實的技術,更精細化的管理,更強的成本控制和更高級別的綜合服務能力。
中華環境:您怎么看現在悄悄發生在環保產業的業態形式的變化?
王世汶:目前我國的環境訴求和環境政策正在發生有史以來最為根本的變革,影響著環保產業過去靠粉飾現狀朝著為結果負責任的產業轉變。這將從根本上驅動環境企業關注技術、關注服務、關注績效。同時,隨著政府環境管理政策的轉變和信息化的快速普及,對習慣與傳統思維的環境企業家們是一個挑戰,這種挑戰將會從根本上動搖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業務模式和收益模式,從而導致商業模式的顛覆式變革,不管企業家們愿不愿意面對,這個時代已經快速的到來了。
中華環境:這樣的時代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王世汶:中國的環境產業是一個政策驅動型的產業,這是共識,但“十八大”以后,來自民間的對環境狀況極大的不滿正在快速轉化為政府政策的調整,以結果為導向的環境管理模式正逐漸開啟,政府角色的轉變需要企業,特別是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需要具備復雜和綜合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而不僅僅是只會做工程,會運營設施。這很可能導致產業內的洗牌和企業的大規模重組。企業越是早意識到這一點,越主動地改變自身的經營策略和發展策略,在未來就越有主動權,越有超越的競爭實力。不看關系看能力,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中華環境:確實長期以來,環保產業受政策驅動影響始終跳不出工夫花在跑關系的怪圈,目前對于多數企業來說,還沒參透現在變環境總量管理為總量與質量結合管理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影響,可以說,多數企業沒有找到發展調整的方向。
王世汶:互聯網將帶動環保產業從1.0時代跨入3.0時代。目前環保行業存在大量的痛點,而互聯網將徹底改造傳統產業模式,構建全新的生態系統。相比互聯網巨頭,傳統從業者發展環保產業互聯網將更具優勢,從這個角度講,環保產業迎來了互聯網的新機遇,環保產業互聯網的交易模式將被重構。
中華環境:為什么這樣說呢。
王世汶:首先我們看到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改造的成功案例多集中在消費領域,主要是“互聯網+銷售”,僅僅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對整個傳統產業鏈進行改造的成功案例目前還很少。想要用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一定是傳統產業的人來做。360的周鴻祎曾嘗試過進入環保產業,但最終放棄。原因是,互聯網巨頭進入環保領域,發現村子里的道路很復雜,環保行業特性使得互聯網企業很難進入,這就給傳統企業留出了大量的空間。
中華環境:您作為長期專事研究環保投資的專家,互聯網將給環保產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王世汶:以小米為例,小米能成功除了切中用戶心理的定位和銷售模式,主要還是依賴于廣東強大的手機制造能力。因此,環保企業要將自己領域做好,利用互聯網提升銷售、優化資源。
中華環境:這樣說似乎比較籠統。
王世汶:先從環保產業痛點說起,很多環保企業想招優秀人才招不到,工程類的企業往往不重視人脈積累,還有信息不對稱、信息化手段利用率低,產業鏈長且分散,缺乏高素質人才,優不勝、劣不汰,知識獲取途徑有限,職業人脈局限性強,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生態體系。
中華環境:例數這些痛點,互聯網可以做什么呢?

2015年北京國際互聯網大會,各類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參展,吸引了大量商家、媒體和市民觀展。圖為參觀機器人。 CFP/供圖
王世汶:互聯網可以幫助環保產業構建有效的信息流、有效的業務流,使資源價值最大化。此外,它將改造傳統的工作模式,使服務和產品品牌化,改善流通渠道,構建配置均衡有效的生態系統。
中華環境:具體地說呢。
王世汶:還是拿現成的實例說話吧。Uber就是耳熟能詳的例子,它沒有任何硬件能力,完全依靠系統和大數據將沉淀在民間的已有資源調動起來,滿足了乘客需求,解決政府管理難題。從這個案例出發,基于大數據的環境產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大數據分析將成為互聯網服務的眼睛和大腦,馬云可以做“螞蟻金服”,不是因為他錢多,而是因為他掌握大量的用戶數據,依靠數據就能通過云計算進行風險分析和控制,實現了從1.0向3.0的發展。
中華環境:在您的眼里“從1.0到3.0”是什么概念?有人解釋說,我國環保產業在歷經“末端治理1.0時代”、“生產過程治理2.0時代”后,迎來了“環保理念融入生產、生活過程中各個階段的3.0時代”,你同意這樣的劃分嗎?
王世汶:目前中國環境產業的互聯網坐標處于1.0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信息流的單向性,互聯網還沒有影響傳統的交易模式,行業資源利用率沒有改變,基于消費模式的B2B模式。而未來,環境產業互聯網即將進入3.0坐標,信息流變得立體化,交易模式將被重構,基于產業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同時建立,全新的企業運行模式也將建立,環境產業的業務、資源結構得到重新配置。
中華環境:您說的“中心化”具體指的是什么?
王世汶:所謂中心化就是,企業會像現在的人一樣圍繞微信一個中心去交流,而去中心化就是每個企業都是互聯網的一個單元,不用依賴某個固定的平臺去交易。
中華環境:就像現在在微信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群?
王世汶:至于你剛才提到的1.0到3.0的說法,我覺得,環境一定是基礎性平臺。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物質基礎是能源、資源、環境。環境基礎在未來將會是一個基礎平臺,說它是基礎,就是環境產業將影響所有產業,在這個領域也一定會誕生偉大的企業。
中華環境:也就是說,所有的產業、所有的建設都必須有環保產業的參與和滲透。從這個角度講與“環保融入整個生產、生活過程中”的理念是一致的。
時代變遷、科技創新、文化融合、工業升級、互聯網等等理念、工具、思維方式為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速度和質量的轉變與提高提供了可能。“中國智造”的提出,是“中國制造”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所倒逼的結果;互聯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是經濟新常態下,希望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環保產業能否抓住機遇,還需要全社會立體的關注與配合。
■補充閱讀
“互聯網+”環保從云端落地
近日,廣東省政府正式印發《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2020年)》,互聯網+節能環保成為十三個重點行動之一。
廣東省制定的節能環保領域工作目標是:到2017年底前,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9%,環保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控覆蓋率達95%。到2020年底前,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6%,環保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控覆蓋率達97%。污染源在線監控成為廣東省推進“互聯網+"環保的核心內容。
廣東省政府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中指出,加快建設完善省市縣三級環境信息網絡平臺和省環境信息數據平臺,實現環境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和環境質量、污染減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約管理;完善省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快大氣環境監測預警、水環境質量監測、生態環境監測等網絡建設,全面提升省環境監測中心和區域環境監測站的應急監測能力。
同時,加快省市縣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聯網建設,對大氣、河流、湖泊、工業區、機動車輛等重點污染源建立監測點,加強對污染排放實時監控和管理。加強電力、鋼鐵、造紙、建材、水泥、石化、印染等行業減排監測信息技術應用,在高排放工廠、工業園區等重點場所安裝智能傳感器,實現減排效能在線監測。
目前,環保領域在“互聯網+”方面,已從三個方面在推進:監測體系化、網絡服務性質的優化以及運行數據采集的集中信息化,這三塊現在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在互聯網+綠色生態方面提出了四個方向: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以及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作為改革先鋒,廣東大力推進的互聯網+舉措在全國來說,或許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