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少平
(廣東佛山南海信息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528231)
我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分兩年進行,按照數字化校園特色項目的任務要求,以服務專業建設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為出發點,構筑了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學資源共享的網絡環境,充實了教學資源,配套了相應信息化管理制度。通過數字化校園建設,使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德育和社會服務全面數字化,為學校師生、合作企業、社會成員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開放共享、信息互聯互通的管理平臺,使學校的專業建設、師資培訓和學校管理等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由校長牽頭,成立項目工作小組,聘請企業專家參與,采取漸進式推進,全校各部門動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使建設成果可見,推廣經驗,在中職學校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項目實施組織建設如下:
(1)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適合學校信息化運行維護的規章制度,明確各項事務的職責分工與責任制度,保障數字化校園的正常使用。
(2)分階段實施。制訂分階段實施計劃,先實施重點系統和重點模塊,再逐步深化推廣。
(3)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員安全管理制度、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場地與設施安全管理制度、設備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以及運行日志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學校數字化校園規劃建設主要圍繞綜合服務、資源共享、協作應用、移動應用、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等層面展開。(見圖1)

圖1 學校數字化校園規劃建設
經過兩年多校園網工程建設,信息點達3650個,實現千兆主干交換,百兆到桌面,接入寬帶200兆,信息節點覆蓋全校所有辦公及教學、實訓場所。建有2個獨立的網絡中心;教學場所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學校建起了安防監控系統和網絡安全軟硬件設施;建有130間多媒體教室;建有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和應用平臺;開發建設30套應用管理系統、專題網站和學校門戶網站;建有2套校園廣播系統和一卡通管理系統平臺;開發建設了一套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行政辦公場所覆蓋了無線信號;建有兩校區使用的視頻會議系統和直播點播系統;建有應急校訊短信平臺管理系統;安裝了2套大屏幕LED顯示屏,各系統能夠安全穩定地運行,沒有發生過網絡事故。
每百學生均電腦40臺,公用機房25間,計算機機房管理規范,有6名專職的管理員進行管理維護。專任教師人均一部手提電腦,辦公室配有公用計算機80臺。設置了教師專用打印機室和多媒體制作中心,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專門機構專職人員數5人,教師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課程比例達92%。
搭建支撐平臺實現統一門戶、統一身份、統一數據系統管理。建立了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和應用平臺;同時依靠教師自身的力量,開發了一系列應用管理系統平臺,實現了部門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師生信息技術能力和應用水平。
(1)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見表1)

表1 數字化校園基礎平臺
(2)數字化校園應用平臺。(見表2)

表2 數字化校園應用平臺
(3)依托信息管理平臺,為實現辦公自動化、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學校信息發布、師生交流、學校檔案積累、師生個人成長記錄的平臺,師生受益面達100%。
我校教師能運用相關軟件實現學校信息處理、教學工作活動安排,促進了學校日常工作的自動化。教務辦公人事部門設立的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學校基礎信息、考勤、過程績效、獎教獎學、教學計劃、學科和課程的功能管理,簡化了手段,提高了效率,實現無紙化辦公。德育實訓部門設立的學生成長在線檔案、頂崗實習管理、畢業生資源管理、工學交替等系統,健全了學生信息化管理,促進學生資源共建共享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在項目建設中,參與教師和受益學生達到了100%。
(1)資源庫管理平臺開發。
結合我校實際,已經開發完一個資源庫管理平臺,主要內容包括專業建設標準庫、課程資源庫、素材資源庫、職業資格認證及培訓資源庫、行業企業信息庫五大部分。充分整合、利用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推進教育教學工作數字化進程,把各種豐富的教學資料通過歸類、轉換、錄入并建立網絡資源管理庫進行永久儲存,推動學校多媒體教學數字化、網絡化和規范化管理,形成教師、學生、社會學習者共享、共建、共得益的資源共同體。目前,資源庫內容量達2.94TB以上。(見圖2)
其中,我校部分優質數字優質資源教育案例,分別在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進行網上展示。

圖2 教學資源庫管理平臺
(2)教學資源制作中心與信息化應用建設。
我校建設有多媒體制作中心,配置數字錄入和輸出設備,包括多媒體非線性編輯系統和數字攝錄制作系統。參與國家示范共建共享項目精品課程2項,參與佛山市精品課程建設9項,開發網絡課程資源36門,仿真實訓平臺18個。推進完善學校門戶網站的建設,2012年獲全國“百佳網站”,《南海信息技術學校網站建設經驗介紹》推廣結集出版,相關內容發表在《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上。購置數字圖書資源18萬冊,學生實現了虛擬化學習、在線學習、開放自主學習等。
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標準,培養一支信息技術強、網絡管理經驗豐富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和開發隊伍,為數字化校園建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目前穩定的管理團隊5人,其中,信息中心負責人呂少平老師2012年獲評全國網站建設先進工作者,2013年聘任為佛山市教育技術研究專家。
學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數字校園的建設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以及就業等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學生培養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學生培養的質量。
(1)推動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帶動全校師生的信息化技術應用,學校各項工作全面實現信息化。在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之前,學校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概率在40%左右,數字校園項目建設后達到了95%以上。提高了整個學校的辦學效率。
(2)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
通過建設一體化數字化校園,實現了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業務流程的規范化、應用系統的協同工作,從而有力地促進教育方式的變革,完善體系化管理,最終支撐中職學校的長遠發展戰略。特別是資源庫建設的分散與集中管理、精品課程的應用、仿真與實訓軟件環境的使用,極大地推進了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是學校教學改革的巨大的推動力。
(3)實現學校信息資源高效應用和共享。
在一體化數字校園的建設過程中,通過虛擬化、開放式的信息集成技術手段,將分散的資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建立統一應用管理平臺與環境,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發揮信息資源的應用價值,減少管理成本、降低工作量和故障率。
(4)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體系架構。
我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基于SOA架構,提供了標準化的公共服務組件,建立了一個開放的、標準化的技術架構,各種應用系統可以在統一的標準下,實現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和協作,為今后的系統升級和擴充提供技術保障。
我校數字校園建設的部分內容是一些基礎性建設,比如網絡基礎建設、無線網絡的部署和服務器文件管理應用等;同時,管理應用軟件也有一些基礎性的應用管理平臺,這些內容雖然是基礎性的,但其中的許多思路、架構、流程,甚至包括型號性能都可以給兄弟學校或者其他建設學校提供相當有效的借鑒作用。
我們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科學管理,開發了“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袋平臺”、“頂崗實習管理系統”等,是我們示范校特色項目建設的亮點和創新點,不僅對其他學校有示范和帶動作用,對整個職業教育領域都有一定的輻射作用,值得不斷驗證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