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對當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困境,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必要的,但過度悲觀也大可不必。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發生,服務業與消費的亮點不容忽視,中國經濟韌勁猶在,有望在四季度出現企穩跡象。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持續下行態勢,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至6.9%,低于7%政府既定目標。與此同時,不少早前與經濟形勢聯系緊密的高頻數據,如發電量、貨運量、工業企業利潤等表現亦不容樂觀,這使得不少悲觀情緒蔓延,認為實體經濟的真實運行情況可能更差于此。
在筆者看來,即便當前中國經濟低于目標,真實情況甚至更不如數據那樣樂觀,但過度悲觀卻大可不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統計局發布的主要高頻數據仍主要以傳統行業居多,經濟轉型的利好,如服務業與消費的亮點無法得到及時體現。考慮到當前就業和消費平穩,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的韌性要好于預期。具體來看,當前中國經濟有如下亮點,或許支持四季度中國經濟有所反彈。
第一,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相對高速增長。盡管中國經濟出現新常態下的下滑走勢,但綜觀全球來看,仍然表現不錯。例如,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至3.1%和3.6%,維持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6.8%、6.3%的判斷,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到目前來講符合預期。當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繼續分化,美國經濟走強,而歐洲日本相對較弱;中國經濟尚可,而巴西、俄羅斯,以及拉美和中東的一些國家進入衰退程度減,東南亞國家金融市場動蕩。中美兩國仍然保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龍頭格局沒有改變。
第二,中國經濟經歷艱難轉型,盡管投資、出口表現不及預期,傳統行業面臨轉型困境,但國內消費和服務業火爆。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顯示經濟已經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顯示消費作用進一步增加。
進入四季度,商務部發布的國慶消費數據十分強勁。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內地共運送旅客6.51億人次,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突破萬億大關,內地居民出境旅游人數大幅增長等等,這表明盡管前期資本市場大幅動蕩,但負財富效應并未出現,相反當前消費仍然穩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第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高于GDP與城鎮居民收入。
第四,當前勞動力市場仍然平穩,盡管經濟持續下行,但并未出現金融危機之時出現令人擔憂的民工失業潮,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求人倍率達到1.06,目前勞動力市場仍然是供不應求的態勢;9月份調查失業率為5.2%左右,比前兩個月稍微有一點點上升,但與同期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季節性因素有關。
第五,房地產市場回暖,伴隨著前期房地產政策支持,如降準降息、降低首付比例,放開異地公積金使用等,如今樓市已然升溫,改善型需求與剛性需求得到釋放;伴隨著房地產市場政策放松,當前房地產銷售有明顯回升,1-9月份,商品房銷售同比增長7.5%。
第六,更加注重創新。近年來,受制于人口紅利的減少、投資回報率下降以及土地環境等約束的上升,中國經濟面臨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局面,鼓勵創新是應對之法。今年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輔以政策支持,例如,無人機工業的興起,BAT、小米等帶動互聯網+推進,對于應對傳統產業面臨困境,帶動新興產業崛起起到一定效果。
第七,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加碼,支持投資下滑觸底。9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月增長26.9%,新增貸款高達1.05萬億元,增長部分主要來源中長期新增貸款,顯示財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均有所加大。預計伴隨著四季度財政與貨幣政策放松,如推廣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繼續降準,基建項目有望加速,而十三五規劃、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相繼落地,將對四季度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第八,改革的持續推進,盡管經濟仍處于下降階段,但改革并未停止。如近日國務院發文要求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提出價格改革的目標,資本項目放開加速,11月人民幣加入SDR概率加大等,都有助于從改革層面釋放增長紅利,維持市場信心。
總之,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困境,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必要的,但在筆者來看,過度悲觀倒也大可不必。畢竟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發生,服務業與消費的亮點也不容忽視,中國經濟韌勁猶在,考慮到以上轉型中的八大亮點,中國經濟最早有望在四季度出現企穩跡象。
(作者為瑞穗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