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十三五”規劃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意義重大。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其中一項重要議題便是審議“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五年,同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五年,“十三五”規劃的總體謀變布局,對于轉型期的中國重要性不言而喻。
11月3日,“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公布,作為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總藍圖,這份規劃備受矚目。
《中國經濟信息》本期的封面報道,將為大家梳理十三五公報的內容,看看未來五年,在宏觀經濟層面以及民生方面、投資方面等將有哪些亮點。
戰略機遇期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用四句話來概括了現階段我國的國情:一是“黃金發展”和“矛盾凸顯”相伴隨。二是“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對沖。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已在“下臺階”,從10%左右下行到7%左右的區間,“新常態”已明確,但尚未完成觸底企穩。三是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四是“十三五”是挑戰機遇并存局面下,接受歷史考驗的改革新起點和爭取“繼續大踏步跟上時代”來引領的“新常態”的關鍵時期。
賈康表示,在三十余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進”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會有人受損”的改革事項都已做完,過去在局部發力尋求突破就可以改觀全局的空間,已明顯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驗,正集中于“全面改革”這個基本概念之上。
11月9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吹風會上詳細解讀兩萬多字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他表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有兩個基本的定位。一是現在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是最后五年,所以“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二是“十三五”規劃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意義重大。
改革創新
作為本屆政府執政以來的第一份五年規劃,也是事關中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劃,本屆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從諸多關鍵會議釋放出的信號中可以窺見,突出改革、遠近結合、緊扣民生、更接地氣成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特色。
在部署規劃編制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編制好“十三五”規劃。改革創新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戰略位置。僅在10月19日至23日,李克強在雙創活動周、國務院常務會、會見外賓、中央黨校等場合,5天內4次公開強調改革。可見,改革在時下中國被寄予厚望,在“十三五”藍圖中料將重點著墨。
李克強強調,研究編制“十三五”規劃,要遠近結合,既要以五年為主,銜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又要考慮更長時期的遠景發展。
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落腳點和著力點。李克強要求,科學謀劃“十三五”發展,必須緊扣國計民生、著眼發展需要、順應人民期盼。
決策層要求“十三五”規劃須從步驟、形式到內容,杜絕口號,擠“水分”留“干貨”。
如何接地氣?李克強總理明確要求編制規劃要尊重民眾首創精神,問計于民、集思廣益,最大程度地匯聚民智。據知,在規劃編制的前期工作中不僅采用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等傳統“內腦”,還首邀來自業界和民間智囊加入。經合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外腦”也參與研究。同時,還通過媒體、網絡等平臺征集公眾意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