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它們是風向標還是一閃而過的幻象?有零星跡象顯示,新興市場將現新的投資機會。
資本需要不停地流動,在流動中尋找增值的機會。近期,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多家大型企業上季度業績遠好于市場此前預期,加之部分行業出現大型并購,共同支撐科技網絡等熱點板塊股價上漲。
資本重回新興市場
研究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最近使用其專有的“GDP增長追蹤器”的數據表明,今年8月新興市場增長率達到3%,高于7月的2.8%。報道稱,傳統上,該追蹤器與隨后陸續發布的新興市場官方GDP數據有著密切的關聯。
凱投宏觀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在一篇報告中表示:“實際上,增長似乎相當穩定。如果說有什么變化,那就是現在的情況似乎有所改善。”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最新數據也顯示,截至10月28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繼續擴大其吸金周期,目前連續吸引到資金流入的時間創7月稍早以來最長。數據顯示,中國、印尼、土耳其和阿根廷股票基金均創下月內最佳表現。
在新興股市中,新興亞股仍是法人最看好的新興市場股市,德盛安聯四季雙收入息組合基金經理人鄭宇廷表示,雖然在美聯儲有可能于12月升息,引發整體新興市場普遍失血,但包括新興亞洲在內如臺股、韓股部分國家仍可見資金流入。
他指出,主要是中國內地發布的經濟數據表現優于預期,市場解讀經濟有止穩現象,市場在風險偏好與趨避間取得一定程度平衡,新興亞洲仍受到風險性資金一定程度的喜愛。鄭宇廷指出,從基本面來說,新興亞洲的經濟成長率仍高于其他區域,特別在中國內地經濟回穩后,新興亞洲2015和2016年經濟成長率預計可達6%和6.1%,表現都優于整體新興市場及其他區域。
穆迪投資者服務在10月份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不同新興市場之間“彈性差異很大”,部分國家抵御風暴的能力更強。
中概股吸金最大
近期密集發布財報的多家中概企業業績好于市場預期,使投資者信心增強,也對股價形成明顯提振。此外,“巨無霸”似的并購新聞也使市場對一些行業的整體樂觀情緒升溫。
在紐交所上市的中概巨頭阿里巴巴就是最為典型的例證,其最新公布的業績報告顯示,受益于天貓的快速發展,第三季度集團收入達到221.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凈利潤9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具體而言,第三季度阿里巴巴平臺商品成交總額(GMV)達71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約占當季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6%。其中,天貓GMV同比增加近千億人民幣,增幅達到56%。多項數據好于市場預期,促使阿里巴巴股價隨后連日大漲。整個10月份,阿里巴巴股價累計漲幅超過40%,創下上市以來最佳月度表現。
市場分析師表示,多數投資者認為阿里巴巴等此前表現不佳的中概科網巨頭股價已經觸底,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有多個催化因素有望提振阿里巴巴業績增長,包括廣告變現能力改善,以及中國政府穩增長政策等。
瑞信分析師預計,經上述調整后,阿里巴巴有望成為MSCI中國指數的第六大權重股,11月份在該指數中的權重為3.8%,到明年5月將達6.96%,預計這將帶動被動型基金在11月凈買入16.26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高盛分析師更加樂觀,預計阿里巴巴在MSCI中國指數的權重最初在5.2%,到明年5月將升至9%。
布朗兄弟哈里曼銀行策略全球主管錢德勒表示,中概股不但為外國投資者介入中國消費概念板塊打開了方便之門,而且由于它們在美國上市,使得這些投資者對規則更為熟悉。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表示,投資者對于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概股進入MSCI指數表示歡迎,因為這些公司都屬于新經濟、創新型公司,大都與國內消費相關,即便在中國制造業遇到一些困難的情況下,它們也能夠實現增長,使投資者對回報有較高預期。
據路透社調查,市場分析師預計未來6個月指數的調整將為中概股帶來最高7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同時令中國股票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從略高于23%上升至26%以上。目前MSCI新興市場指數只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
IPO重啟現企穩跡象
中國的赤字率和負債率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眼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要實現“十三五”確定的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學界不乏中國應擴大赤字規模的建議。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稱,當前全球經濟面臨2009年以來最為嚴峻復雜的形勢,從金融危機的教訓中,需要考慮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否要做調整,3%的赤字率紅線、60%的負債率紅線是否可以反思調整。
此番表態不禁引發市場聯想:是否迫于現實壓力,副財長表態旨為明年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爭取更多空間?也為中國明年可能會突破業界公認的3%赤字率和60%負債率的紅線預先吹風?
受此消息影響,中國股市進一步上揚,連續創兩個半月新高;國債期貨各品種則悉數下跌。
很顯然,當諸多的跡象顯示中國增支減收的積極財政政策可利用的空間正變得越來越小,突破赤字率和債務率的紅線很有可能是明年中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首選。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近期將重啟A股首次公開發行(IPO),決定先行恢復此前28家進入新股發行程序中的10家公司發行,預計準備時間為兩周;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則稱,上述10家公司需補充財務信息,11月20日以后安排第一家發行。
今年7月開始的IPO暫停僅持續4個月,是歷史上暫停發行時間最短的一次。重啟IPO是恢復資本市場造血功能,也是A股市場已從此前的“非常狀態”回到“正常狀態”。國信證券認為,市場確實已經活過來了,很難再跌回3000點甚至3300。但同時此前降杠桿過程中形成的重要阻力位不會輕易被跨越,杠桿的使用將在可控范圍內。這次不是“杠桿牛市又回來了”,而是“政府深度參與的轉型長牛慢牛來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