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崢
十八屆五中全會后,困擾中國風電行業的規劃不合理現象有望發生改變,風電行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引人關注,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無疑給以風電行業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是同日,國家發改委召開座談會研究下調陸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消息,卻引起了風電概念企業股價的下跌。
政策驅動下的黃金十年
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風電行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自2005年起,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年年翻番,并于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累計風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據國家能源局統計,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風電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 風電設備制造能力也位居全球第一。據中國風能協會和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新增裝機容量2335.05萬千瓦,比2013年增長45.1%,累計裝機容量1.1476339億千瓦,比2013年新增25.5%。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院長張奇教授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 “根據分布在全國的近1000個觀測點的抽樣統計數據估算,我國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千瓦,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共計約10億千瓦。如果陸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5000億千瓦時電量,海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 25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1.8萬億千瓦時電量,合計2.3萬億千瓦時電量。”如果中國的風力資源能夠得到全部開發,相當于每年多出20個三峽水電站。
回顧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國家一系列包括提供貼息貸款、鼓勵研發、減免稅收、補貼上網電價和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人才引進方面在內的優惠政策起了決定性作用。
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為代表的市場研究者普遍認為,在十三五期間中國風電市場規模仍將繼續擴大,相關企業將保持快速發展。
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市場廣泛看好風電行業的時候,國家發改委傳出的一則消息卻繃緊了風電行業和投資者的神經。發改委于10月29日召開座談會研究調整陸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預計到2016年1月1日起全國(除西藏外)風電上網電價平均下調2到3分錢。而在2015年1月1日,發改委已經下調過全國風電的上網電價。此消息一出,風電裝備制造業龍頭——金風科技股價連續三天下跌。
國家下調風電上網電價,企業對此早有預期。曾經任職國家電監會和經貿委,現任中國風電集團執行董事、副總裁余維洲博士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下調風力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是業內意料之中的事情,作為一個深度依賴政策扶持及補貼的產業,逐步取消補貼走向‘平價上網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家認為風電項目整體收益率較高,適當下調上網標桿電價將有助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優化行業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補貼的減少必然還會加快風電產業整合的步伐,大浪淘沙的殘酷洗牌在所難免。”
近年來,棄風棄電現象和補貼款的拖欠始終困擾著風電行業的正常發展。由于風力發電的間歇性,為了保證并網后電網的穩定性,電網必須為風電提供備用容量,加之用電區域和發電區域存在跨區送電問題,導致電網并不能完全消納風電,因此很多地方出現了棄風棄電現象。而今年10月中旬,在北京國際風能、光伏大會上,有專家表示,目前中國限電接近200億千瓦時,光伏和風電補貼拖欠近200億元,補貼拖欠有擴大趨勢。
天時地利尚缺人和
如果說中國風電行業占據了政策的天時,坐擁中國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利,那么在行業合理規劃方面的人和還有所欠缺。
中國風電行業雖然起步較早,由于缺少對發展新能源充分的戰略規劃,在發展初期階段就出現了“產能過剩” 的問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在其發布的《重點區域電力監管報告》中指出:風電規劃與電網規劃不協調加劇了部分地區風電消納受限;風電建設速度與電網建設速度不同步加劇了部分地區運行受阻現象;風電本地消納市場空間有限,部分地區輸送通道能力不足,既不能就地消納,也不能及時送出;系統調峰問題較為突出;促進風電消納的市場和各類電源協調運行機制尚不健全。
作為風力發電的主要區域,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風力發電量占全國風力發電總量的75%以上。用電需求持續下滑、來風偏大、電源結構矛盾突出是東北和西北棄風的主要原因。雖然國家特高壓電網一直在建設,但是隨著發電企業廣泛看好風力發電行業,紛紛搶先布局,即使特高壓電網建成后也沒有多余余量留給風力發電,電網建設和風力發電量增長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發電區域遠離用電區域,增加了電網消納風力發電量的難度。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全國80%以上風能資源和77%的風電裝機集中在“三北”地區,而全國用電的主要區域則集中在東部地區。張奇教授表示,“中國跨區輸電能力不足,嚴重制約了新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挑戰與機遇并存
對于中國風電行業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十八屆五中全會傳遞的信息將有助于風電行業健康成長。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在十三五期間,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是風電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配合‘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不論是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還是風電運營企業都將大有可為。”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為解決棄風、棄光情況,正加大電網投資,以及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等,增加系統調峰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為配合國家產業戰略調整,將開發區域由三北等I、II、III 類風區向山西、安徽等風能資源較好、項目存量加大的 IV類資源區傾斜是國內風電運營企業的共識。
對于風電裝備制造企業來說,配合“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增強風電裝備的全球競爭力將成為其保持過去高增長態勢的主要驅動力。同十年前相比,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三一重能為代表的風電裝備企業已經基本掌握全套風力發電裝備的設計和制造能力,這些公司在不同的場合都表達過成為行業技術領先者的決心與信心。
根據BP能源年鑒2015數據顯示,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風電開發在全球有著廣泛的前景。2014年,海外風電投資總額接近3000億,這個龐大的市場基本被西門子、通用電氣和維斯塔斯這樣的行業巨頭所壟斷,而中國風電行業的海外投資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亞、非洲和中亞部分國家,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中國企業涉足不多。浙商證券能源行業研究員鄭丹丹指出,習主席訪美期間亮出的中美經濟合作三大成果之一就是中美合作開發非洲風力資源,這將帶動中國風電行業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競爭。
在“十三五”期間,中國風電行業能否乘風而起,逆風飛揚,值得我們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