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宏
需求放緩、產能過剩,內外交困的國內煤企面臨著或退出、或并購重組的煎熬,整個行業受寒冬所迫,加速自身轉型的變革。
冬季取暖用煤高峰來臨,持續低迷的煤炭市場卻并未因此回暖。10月,中煤、同煤、神華等巨頭再打價格戰,動力煤價格一路下滑,有煤價風向標之稱的環渤海動力煤指數也屢屢刷新上市以來的新低點。
國內煤炭行業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煤炭消費萎縮,產能過剩,煤價下跌,銀行信貸收緊,煤炭企業的虧損面在不斷擴大。上市煤企近日披露的三季度報顯示,31家上市煤炭企業中14家凈利潤虧損,虧損面為45%。前三季度各公司噸煤凈利平均約虧損17.2元/噸,同比下降26.9元/噸,降幅達277.3%。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彭建勛表示,當前煤炭工業進入需求放緩期、產能過剩和庫存消化期、環境制約的強化期和結構調整攻堅期。
降價背后
目前已經進入傳統用煤旺季,煤炭價格依然繼續下跌。
我國煤炭價格已經連跌三年。11月10日,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發布的煤炭交易綜合價格指數從年初的82.14點跌至62.83點,其中,動力煤從年初的80.41點跌至55.43點,煉焦煤從年初的73.97點跌至58.16點。
當前煤企遭遇價格下跌、需求減少的雙重困局。國內煤炭產能過剩、產量釋放,下游用戶煤炭需求不足、港口和鐵路運輸能力提高過快,導致當前煤炭市場供求失衡;而在市場壓力之下,煤企紛紛降價促銷,國內煤價持續走跌。
更重要的原因是需求減弱。今年國內實體經濟增速放緩,而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國內各大火力發電廠的發電量增速同比下滑。煤炭產能過剩壓力依然較大。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了解,部分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受考核機制、資金及礦區穩定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停產、減產,個別企業還在增產。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相關人士曾對外表示,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加劇,一是受宏觀經濟和能源結構調整等影響,主要用煤行業耗煤減少,上半年電力、鋼鐵、建材三個主要行業耗煤分別下降6.4%、2.3%和8.8%%,減少煤炭消費超過1億噸。二是產能建設大幅超前,目前全國煤炭產能超過40億噸,在建項目規模超過10億噸,新增產能正在集中釋放。三是受世界煤炭市場產能過剩、國際煤價下降的影響,我國煤炭進口繼續保持較大規模,上半年全國煤炭進口近1億噸。
與此同時,全球煤炭行業也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需求滑坡。據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日前公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9個月,全球煤炭使用量同比增速放緩2.3%,至4.6%。
這種情況下,下游用戶普遍采取低庫存策略,今年以來電力、鋼鐵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庫存均出現明顯下滑。在終端用戶持續執行低庫存策略的同時,今年以來港口等中轉地庫存也出現了不同程度下降,但是煤炭企業自身庫存卻始終維持高位,面臨較大的庫存壓力。
優化結構
煤炭需求增速放緩或階段性下降,已成趨勢。而這一過程伴隨的是能源消費結構潛移默化的調整——加大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的比重,替代部分煤炭。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以石油為主,占33%,煤炭占30%,天然氣占24%。我國近年來煤炭的消費占整個能源消費的70%左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量約為35.1億噸,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仍高達66%。
與此同時,近年來國際原油、天然氣價格下降,也在助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海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份,我國2015年累計原油進口量為27497萬噸,累計比去年同期增加8.9%。2014年中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19,847,590噸(270億立方米)和進口管輸天然氣23,023,044噸(313億立方米),共計42,870,634噸(583億立方米),比2013年增加12.6%。國家發改委預測,我國2016年天然氣進口預期在700億立方米以上。2015年,多地出臺節能減排硬性指標,燃煤鍋爐成為重點改造對象,天然氣成為煤炭的替代能源之一。
調結構、去庫存,目標是多少?11月4日,“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課題組發布《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的目標應約束在27.2億噸標煤,即38億噸實物量以內,總能耗控制在47.4億噸標煤。在“十三五”期間,煤礦開采和洗選企業數量要從2015年的6390家壓減到3000家以內。
要達到上述煤炭控制目標,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降低至57.4%,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10%,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2%。
減排承諾
作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我國不僅面臨霧霾等多重環境污染的挑戰,還承受著國際上碳減排的壓力。 今年6月,我國政府向巴黎第21次氣候變化談判框架大會提交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做出了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承諾,這將對控制煤炭消費形成倒逼機制。
“十三五”規劃成為最近各行各業的熱議話題,繼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已成業內共識。對于“十三五”期間煤炭消費總量的控制,國家政府層面曾提出過目標。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煤炭消費比重在62%以內。
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勢在必行,而煤炭是能源十三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十三五能源規劃建議提出,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重點提高礦產資源等風險防控能力、運用市場、法治等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加大對資源枯竭區的支持力度、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這些規劃建議將倒逼煤企轉型升級,向質量效益型發展,逐步實現煤炭由燃料到原料的過渡,依靠技術創新驅動,走出一條資源消耗少、技術含量高、質量效益好、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轉型提效
在行業面臨市場需求收縮,處于衰退或者低迷階段,通常會出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有專家預測,未來五年一半以上煤炭企業將退出市場。
截至目前,今年以來煤炭行業共發生49起并購重組事件,比去年同期31起增加58.06%。隨著煤炭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經營虧損不斷擴大,不少上市公司期望通過剝離煤炭主業進行轉型升級,行業內的并購重組持續升溫。
迫于壓力,有的企業剝離煤炭業務提升盈利能力,有的企業尋求跨行業整合。“跨行業的整合,一方面可以促進清潔煤技術的推廣,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上下游聯動。中國煤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可能沿著行業內兼并重組以及跨行業重組兩條路徑發展。行業內兼并重組將形成行業龍頭的相對壟斷競爭格局,而跨行業重組將帶來產業鏈條的延伸。”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一位會計師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
在尋求跨行業整合上,神華集團已邁出重要一步。上市公司中國神華計劃以54億元現金收購神華集團持有的寧夏發電、徐州發電100%股權和舟山發電51%股權,進一步推行煤電一體化戰略。除了“以電補煤”,神華集團總經理凌文還表示,神華將通過參股核電項目建設,積極爭取核電牌照,并將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煤企也將借助電商平臺增加煤炭銷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