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芝慧
(山東省游泳運動管理中心 山東濟南 250102)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喬摩等,屬中醫外治法,它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從各種手法作用于人體,通過手法力和其它物理因素在人體局部產生的直接生物學效應,以及由穴位、經絡、臟腑、氣血、陰陽等不同環節上介導的間接調整作用來達到治病的目的。下面具體談一下腰部損傷和推拿手法治療。
多是由于訓練前準備活動未做充分,在運動過程中突然發力,主要有肌肉拉傷、棘間韌帶損傷小關節扭傷及滑膜嵌頓或輕度絞鎖,骶髂關節扭傷等。
臨床表現:腰部肌肉拉傷,局部腫脹壓痛,不能彎腰;棘間韌帶損傷疼痛位置較深,由于關節常因傷腫脹各個方向均不能活動:小關節滑膜嵌頓或輕度紋鎖,腰突然不能活動,伸腰痛尤重,骶髂關節扭傷,傷后走路時患側腿部不敢持重、跛行、坐位時不能彎腰,骨盆分離實驗擠壓試驗,4字試驗可呈陽性。
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消除腫脹,促進積液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肌肉關節痙攣。
是腰部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其病因尚未十分清楚,多為慢性勞損或急性扭傷后治療不徹底所致,其主要表現為肌肉筋膜的慢性損傷,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周圍神經遭受炎癥的刺激,脊柱小關節紊亂及其默默軟組織慢性炎癥等。
臨床表現:患者一般都感覺局部發沉酸疼,胸背部肩胛骨之間或腰椎345兩側骶棘肌鞘部是最容易產生疼痛的部位,不少患者同時感覺有疼麻竄向臀部或大腿外側或竄向頸后和上肢疼痛于坐、站較久或走路多時加重,更換體位、按摩或扣打可減輕癥狀。
治療原則:松解粘連、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促進損傷組織的康復,恢復小關節的正常功能增強腰部的運動能力。
此類損傷在運動員中最多見,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多屬急性腰扭傷全未作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或反復多次損傷使損傷組織未能修復,局部出血滲液產生纖維性變或瘢痕組織壓迫或刺激神經而產生慢性腰痛。
臨床表現:一側或雙側腰骶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一側或雙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肌肉緊張,甚至僵硬,腰部呈板狀,腰椎X線片可見腰椎生理弧度消失。
治療原則:舒筋活血,溫經通絡。
其損傷特點是在腰部勞損的基礎上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在致傷應力的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連同髓核一起向外突出壓迫神經,并造成局部脊柱小關節紊亂及其周圍軟組織慢性炎癥改變。
臨床表現:下腰痛并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部分患者伴有主觀麻木區(足背外側、小腿、會陰區等),嚴重者甚至會有大小便功能障礙;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脊柱側彎,腰肌發緊,病變部位椎旁壓痛同時伴有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受限,臀部及下肢有不同程度的壓痛感,病程長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陽性,膝反向減弱或消失,跟腱反向減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減弱,趾跖屈肌力減弱,屈頸試驗陽性,頸靜脈壓迫試驗陽性。
治療原則:活血止痛,舒經通絡,松解粘連。
(1)加大盤外壓力促使突出物回縮,減小椎間盤內壓力,促進纖維環的修復。
(2)松解粘連,改變突出部位的位置,解除或減小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
(3)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功能,改善受損神經根,并促進其恢復正常功能。
(1)推摩法:雙手手掌緊貼皮膚并適當用力,由脊柱兩旁向兩側或由下(腰骶部)向上(上背部)均勻地推摩腰背部5~7遍,此法用時可以加入紅花油、按摩背部等介質以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在各種急,性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腰肌勞損急性發作時腰背肌肉痙攣及疼痛劇烈時當先用此法。
(2)掌揉法:一手掌置于背伸肌或臀肌上緊貼皮以輕中度力量勻帶螺旋狀地由上背向下至腰臀部揉動肌肉5~7遍。
(4)拳壓法:右手握拳,以2~4近節指骨背面置于背停三店文臀肌上,左手握右手腕,雙手平穩緩慢用力按壓肌肉由上至下4~7遍。
(5)肘壓法:背部臀部以前的近肘端,腰部肌肉豐厚可以射尖都,垂直向下平穩緩慢用力按壓背伸肌或臀肌由上到下4~6遍。
以上5步手法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循序漸進地對腰背、臀部肌肉進行治療,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環,放松肌肉解除痙攣松解肌肉筋膜的粘連以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調節神經興奮性以緩解疼痛,要注意的是,在第45步手法手應以第2步的掌揉法以消除順重壓而造成的肌肉緊張。
(6)一指禪揉法:以拇指腹置于壓痛點上力度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地按揉持續數秒鐘后放松并指抒,反復多次直到壓痛,腫脹明顯減輕為止,用此法逐一對肌肉筋膜于棘突,骶骨及髂脊附著部結節及腫塊進行治療,此上述法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炎止痛,促進損傷組織置的修復。
(7)用上述第2掌法放松腰背、臀部肌肉以消除因按壓痛點而造成的肌肉緊張。治療中,最好用上述7步手法療另一側,如下肢部位的肌肉緊張或疼痛,可用掌抒、掌推揉、拳壓、捏法等手法進行放松治療。
(8)被動直腿抬高練習:患者仰臥,醫者立于患肢側一手壓于患者髖關節前部,另一手屈肘,上臂托住病人患肢小腿的中下段,手壓于患者膝前部使患者腿伸直。患者將側腿伸直,然后醫者一抬一松富有彈性的將患肢循序漸進增加抬起得高度,幅度過大會造成患者難以忍受疼痛而拒絕練習,所以切忌抬腿過猛,此法通過牽張反射作用解除大腿后部肌肉痙攣和臀部肌肉,恢復其正常彈性,對于椎間盤突出患者引法還可以預防或解除神經根部的粘連。
(9)側臥位側扳法:患者側臥,上面的腿屈膝放松,下面的腿伸直,醫者與患者對面站立,醫者腹部緊貼患者腹部,一上肢屈肘以前臂置于患者上面臀部的后部向腹前方發力,另一上肢于90°屈肘以前臂的近端置于患者上面肩關節的腋前部向背后方向推,使患者脊柱在兩臂同時發力進行時產生扭轉應力,可聽到響聲。(不可強求響聲,響聲的出現與患者腰部肌肉放松程度以及醫者的操作熟練程度有關,不可一味用力,以求響聲)。其后于患者反向側臥進行另一方向的側扳,此手法的目的是調整小關節,使其恢復正常作用,進一步使周圍的肌肉和韌帶滑膜恢復正常的張力;使突出之椎間盤組織位置發生改變從而解除對神經的刺激擠壓,此法應在前述手法治療后進行,因為經過前述手法的治療腰部疼痛感減輕,肌肉得到放松,減少了側扳的阻力,同時側臥位體位降低了兩關節面之間的壓力,所以容易取得成功。
(10)坐位被動彎腰練習:下述手法治療適合患者彎腰活動受限時,使患者坐于凳子上,兩腿伸直向前,雙手置于腿上,醫者立于患者背后雙手握其雙肩進行被動彎腰練習,練習時腰部屈伸下為一次,前兩下屈伸幅度是在接近疼痛范圍內的準備活動,第三下彎腰時醫者雙手平行推壓其雙肩,使彎腰幅度超過疼痛范圍—些,然后再充分伸直放松,伸屈過程中腰的活動要富有彈性,循序漸進地增加彎腰的幅度,直到恢復正常范圍。
(11)直腿拔伸法:適用于患者因骼腰肌等痙攣而導致不能完全伸直下肢的情況。患者仰臥,醫者立于患者足端,以雙手握住患肢之踝上部,反復屈伸牽拉患肢,在伸腿時適當用力牽拉。待患肢能伸直放平后換俯臥位,醫者立于其患肢側,一手壓住患側臀部,再反復使其髖關節被動后伸,另一手屈肘,上臂托住病人患肢膝上部,手壓大腿后部并使其保持伸膝狀態,直到患者能完全伸膝伸髖且無明顯疼痛時為止。
通過網絡分析儀調試的結果如圖8所示,其頻段為4.5 GHz~10 GHz。圖中通帶的邊頻點插損值分別達到了0.76 dB和0.57 dB,比圖4中協同仿真曲線上的A1、A2兩點值偏大,這是由低通濾波器、測試接頭及電纜線自身的損耗引起的;帶外兩邊的抑制分別達到了74 dB和35 dB,這與圖4中的協同仿真B1、B2值相比沒太大變化;而全腔仿真遠端(6 GHz~10 GHz)的抑制均超過了34 dB,與圖4中協同仿真結果相比有極大的改善。
(12)背背牽抖法:患者直立受限時可采用此法。與患者背靠背,患者站立,醫者雙腿分開屈膝半蹲,將患者兩臂后雙搭于醫者雙肩上,醫者雙手抓住患者兩臂,然后輕輕彎腰將患者背起,同時雙膝在小幅度反復伸屈,使患者腰部后伸從而產生牽抖效應。最后醫者加大彎腰幅度,使患者腰部過伸后,再小范圍內反復屈伸膝,抖動患者腰部10余次。這個方法作用一是可改善突出椎間盤的位置;二是放松髖腰肌及其他脊椎旁深層肌肉。
以上這一套治療腰部損傷的手法程序,是多年以來的一些經驗,治療中以這一程序為基礎,根據不同傷病,不同患者的情況加減,靈活運用,對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常規腰傷都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另外應當引起充分重視的是:傷后及時的功能鍛煉和合理的安排訓練對于鞏固療效,促進傷病的康復是極其重要的。下面用一病例反映推拿手法治療運動員腰傷的良好效果。
病例
姓名:陳倩 性別:女 年齡:21 來診時間:2013年3月15日運動項目:游泳運動員 運動成績:全運會冠軍
主訴:腰痛一天
病史:患者自述上午做大力量時因準備活動沒做充分,加上訓練用力姿勢不正確及用力過猛導致拉傷腰肌,當時腰痛明顯活動受限,彎腰和伸腰時,疼痛明顯,咳嗽時腰部陣痛,遂來醫務室就診。
檢查:腰部活動受損,腰肌痙攣腫脹,兩側骶棘肌僵硬,壓痛明顯,脊柱生理前凸消失,無側彎,第3、4腰椎棘間有壓痛。
診斷:急性腰肌扭傷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解除肌肉關節痙攣,消除腫脹。
推拿手法:
(1)取穴:腎俞、大腸俞、腰陽關、腰俞、阿是穴等。
(2)手法:①推拿法②掌揉法③掌推揉法④一指禪指揉法。
根據上述4種手法動作要領和操作程序施于患者做到“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經過3次治療,患者痊愈,正常訓練。
按本例患者從急性腰肌扭傷為主,伴有輕微的韌帶扭傷,故而腰3、4棘間有壓痛,由于訓練時用力姿勢不正確和用力過猛,使脊柱活動超出正常生理功能位置發生肌肉纖維及其表面筋膜過度牽拉、扭轉而出現撕裂傷,導致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推拿手法能緩解痙攣之肌筋,疏通瘀滯閉阻之筋脈,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之目的。
[1]陳志新.籃球職業運動員運動創傷的防治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07.
[2]曾顯錢.福建省高校體育院系學生田徑教學課運動損傷致因分析與預防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韋勇.電針、推拿加拔罐治療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98例臨床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1990(1):34-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