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研究①
張揚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摘 要:該文以體育院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等14所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和匯總,主要從體育消費水平、動機、消費結構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對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剖析。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消費 現狀 消費類型
作者簡介:①張揚(19897—),女,漢,山東德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賽事運作。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c)-0207-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207
該研究以體育院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對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等14所體育院校1400名大二、大三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該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進行問卷發放1400份,其中有效問卷1369份,有效率為97.8%。
2. 1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情況分析
2.1.1體育消費水平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用于獲得體育消費品的數量,它可以用來反映人們進行體育消費數量的多少和體育消費質量的高低。體育消費金額是體育消費水平的重要體現形式,該研究對體育院校大學生近一年的體育消費金額進行調查,近一年體育消費金額在200~500元之間的大學生居多,占總調查人數的29.2%。有34.3%的非體育生近一年體育消費金額在200元以下,體育生的整體消費金額高于非體育生的消費金額,這與體育院校大學生的專業背景有著直接關系,體育生的體育消費意識更強、觀念更新。
從不同生源地來分析,體育院校擁有城鎮戶口的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更高,特別是在近一年內,體育消費金額在1500元以上的城鎮戶口大學生遠高于農村戶口的大學生。主要原因是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現階段物價上漲,農村戶口的大學生生活相對較為節儉,每月生活費沒有太多余額用于體育消費。
2.1.2經常參與的體育消費運動項目
調查表明,排在前5名的項目依次為:羽毛球、籃球、跑步、游泳、乒乓球。這是因為不論對體育生還是非體育生,這些運動較為普遍,容易上手,對體育場地要求較低,且趣味性強。而經常參與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類這三項運動的非體育生遠少于體育生。這是因為這些項目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動作要領不易掌握,需要進行專門學習才可以感受到該項目的健身樂趣。
從不同性別來分析,體育院校的男生和女生經常參與的運動項目有著較大區別。羽毛球、跑步、游泳、健美操、乒乓球、桌球、體育舞蹈等項目是女生經常進行體育消費的運動項目,其他項目女生選擇較少。籃球、羽毛球、跑步、游泳、網球等成為男生經常進行體育消費的運動項目。而對身體形態塑造更有幫助的健美操、體育舞蹈成為女生區別于男生經常參與的體育消費項目。這說明女生的體育消費大部分是用在了能夠提高自身身體形態且對抗性較小的運動項目上,男生則更傾向于集體對抗性強,對體能、技能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
2.1.3體育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消費的各種各樣的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比例關系。由此可見,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就是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體育消費在體育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這一重要指標是了解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關鍵。它不僅反映了體育院校大學生的基本體育消費內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們的消費質量和消費水平。該研究根據體育消費的類型將體育消費劃分為:實物型消費、觀賞型消費以及參與型消費三類。
根據表1調查結果顯示,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占比最多的是實物性體育消費,占總消費的67.3%,觀賞型體育消費成為大學生占比最少的體育消費,這一現象不論是體育生還是非體育生,都沒有顯著的差異性。而在實物性體育消費中,用于購買運動服裝、鞋襪的比例高達79.1%,購買體育用品、器材的體育消費的內容次之。這說明目前體育院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存在著共性,這與我國所提供的有關參與型和觀賞型體育體育活動較少有著直接關系。這也是我國謀求體育產業的全面發展需要思考和完善的關鍵問題。
表1 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類型的基本情況(N=1280)
2.1.4體育消費動機
行為科學理論認為,動機是指足以迫使人們去尋找滿足的需要,它對人的行為起著引發或抑制,推動或導向的作用,并驅使一個人的活動朝著某個目標努力。體育消費動機是指推動人們去從事體育活動,以滿足身心需要的意圖、愿望、信念等,或者是針對特定的消費目標而發出的一種內驅力或沖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體育活動需求,是人們進行體育消費的主觀動因。通過對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動機調查,發現體育院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動機各不相同,被調查者幾乎每人不是只有一種消費動機,更多時候是多種動機共同影響著他們的
消費決策。在被調查的1281名體育院校大學生中,興趣愛好以77.1%的占有率說明大部分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更多的是出于興趣,所謂興趣是愛好的前提,是滿足需求進行體育消費的直接動因。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緩解壓力成為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第二動機。而體育生更在意掌握運動技能和學習健身方法,非體育生更注重通過體育活動達到休閑娛樂的效果。這說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擁有不同的體育消費需求。從不同性別來分析,有27.7%的女生參與體育消費的動機是審美追求,有41.3%的女生為了完成體育課的學習任務,這些比例均高于男生。而男生更希望通過掌握運動技能、強身健體來滿足自身進行體育活動的需要。通過對不同性別的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動機調查,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個別幾項動機男女生有所不同外,其余各項均無顯著性差異。
2. 2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因素分析
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行為是大學生對體育認識程度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現階段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意識和能力。該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對大學生進行深入訪談,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情況的主客觀因素,并且將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因素用五級量表表示。
體育院校是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學校,他們有著一流的體育教學師資力量,齊全的體育健身設施,以及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分析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因素,需要考慮他們自身的特點,從實際出發進行分析。
2.2.1個人因素分析
首先,經濟條件是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的因素之一,個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行為。對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來說,家庭收入的高低制約著他們的實際消費能力。再加上他們需要學習更多的運動項目,需要購買更多的運動裝備。其次,體育院校大學生受自身專業影響,對體育有著高度的熱情。他們希望通過體育達到身心的放松,并且傳遞運動的活力。他們在對影響他們體育消費行為的選擇中體育興趣和體育特長的平均值均在4分以上,標準差較小,說明他們對體育興趣和體育特長會影響其體育消費行為的認可程度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最后,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空閑時間、個人身體素質、體育對意志力培養的認知等。
2.2.2環境因素分析
首先,齊全的體育設施和良好的服務環境是進行體育鍛煉、娛樂健身、競賽表演等活動的前提條件,體育院校大學生對體育設施的高標準,直接影響了他們進行體育消費的熱情。其次,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也是制約體育院校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育氛圍是人們進行體育活動時,為周圍人傳遞出的一種體育文化氣氛,它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情感。體育文化氛圍成為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主要驅動力。
2.2.3宣傳因素分析
體育消費場所不僅包括體育健身俱樂部、體育用品銷售場所,還包括體育賽事現場等,不同的體育消費場所都離不開一定的營銷宣傳。企業通過體育廣告、產品促銷等多種多樣的營銷手段來為大學生提供了解體育產品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快熟悉體育產品的性能和優點。特別是觀看一場精彩的體育比賽,不僅讓體育院校大學生從比賽場館、現場活動等方方面面加深了對體育產品的認識,而且他們對體育明星的追捧也促使他們模仿明星的體育行為,從而激發他們的體育消費熱情。
2.2.4體育市場因素分析
體育消費品價格和質量是大學生評定體育消費品性價比的主要標準。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加上體育院校大學生對體育裝備的了解較多,使他們更容易辨別性價比較高的體育產品,進而進行體育消費。體育消費品的價格越高,越不利于該商品的銷售和普及。這是體育院校大學生現有的經濟實力和消費觀念決定的。
3.1結論
(1)體育院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體育健身意識和體育消費觀念;近一年的體育消費金額以201~500元所占比例最高,體育生的整體消費金額高于非體育生的消費金額。
(2)體育消費結構以實物型體育消費占比最多,其中主要以購買運動服裝、鞋襪所占的比重最大;而觀賞型體育消費和參與型體育消費所占比重相對較低,體育消費支出內容還不是很均衡。
(3)興趣愛好、強身健體是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主要動機。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的數量較多,說明體育院校大學生在進行體育消費時是多個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
(4)經濟條件、體育興趣、體育特長、學校體育設施、學校體育設施服務環境、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等是影響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
3.2建議
(1)加大體育消費宣傳力度,培育科學體育消費觀念。
體育院校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健身觀念和體育消費意識,利用學校體育資源,經常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營造體育文化氛圍。各級政府也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及新媒體的傳播渠道,積極宣傳體育健身知識、發布近期體育賽事信息,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育體育院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觀念。
(2)深化體育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
體育鍛煉要從小抓起,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也要從小學開始試點,從源頭提高學生對體育的重視。體育院校應該以學生興趣為基石,開設非體育生感興趣、愿意接受的運動項目,使學生從古板的“學體育”向“玩體育”轉化,為非體育生養成體育健身習慣和終身體育消費觀念奠定基礎。
(3)建設體育健身場所,散播體育軟文化。
各大高校要加強對各類體育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力度,完善體育院校場館建設和體育健身環境利用體育院校得天獨厚的體育資源和體育文化吸引學生參與,帶動非體育生自主參與鍛煉,散播體育文化的意識。
(4)搭建體育交流平臺,打造校園品牌活動。
體育院校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搭建體育交流平臺,開展校園間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其次與當地單項協會與高校合作,組織進行豐富多彩的交流互動。將體育貫穿于體育院校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其他群體做好體育消費表率作用。
(5)激發體育市場活力,豐富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
體育產業要立足于大學生的體育需求,積極了解體育院校學生的消費特點,開發能夠滿足不同性別、專業的體育院校大學生需求的多元化體育產品,不斷提高體育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進一步豐富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制定適合體育院校大學生經濟承受能力的體育實務消費價格,優化體育產業結構,為他們營造參與型體育消費和觀賞型體育消費的良好體育消費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海冰.武漢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1(2):103-104.
[2]劉志強.我國體育消費者的需要、動機和行為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2):10-12.
[3]楊曉波.對內蒙古師范大學蒙族、漢族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