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俊甫 孫賢
(1.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2.河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河南開封 475000)
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本身就是進行全面的發展,總體性的發展,各個方面都有發展。在整體的訓練過程中,要總攬全局、兼顧各方,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要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要把全面訓練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
體能、技能、戰能、智能、心理5大基本素質作為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判定的主要因素;有氧代謝、糖酵解和磷酸原3大能源系統的利用效果是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有氧補充和無氧消耗訓練的合理安排是運動員向高水平發展的必經之路。在訓練中應全面結合五大基本素質、三大能源系統、兩個訓練手段,進行科學合理的全面發展,為運動員主體打好根基,向高水平進行沖擊。
“生物適應理論”在中長跑中的實踐應用,所謂生物適應性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生物只有適應生態環境,才能生存繁衍,否則早就被淘汰了,這就是適應的普遍性。在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采取的訓練方法,對機體的訓練刺激,接近極限或超過極限的刺激是達到良好訓練效果的一種手段,也是達到高水平必須經過的過程。
“應激理論”在中長跑中的實踐應用,所謂應激就是當有機體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脅時,引起機體與刺激直接相關的特異性變化外,還引起一系列與刺激性質無關的非特異性適應反應。反觀到訓練中,就是“什么樣的訓練就產生什么樣的能力”。據此原理,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普遍提出了“以專項化訓練為主”的訓練手段。
“適宜訓練理論”在中長跑訓練實踐中的應用,這是根據肌細胞膜上的物質變化而得出的原理。自由基是機體氧化反應中產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強氧化性,可損害機體的組織和細胞,進而引起慢性疾病以及衰老反應。運動時會發生比平常更多的自由基,身體在大量運用氧氣,會意外發生單電子氧自由基。人體本身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內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統,包括超氧化歧化酶、過氧化氫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等一些抗氧化劑。運用到訓練中,例如訓練刺激適宜,酶的指標都升高,則表示對身體有利;反之如訓練進行大強度刺激,酶的指標都下降,則表示對身體不利,應采取輔助措施消除自由基,給訓練創造一個良好的身體內部環境。
“周期理論”在中長跑訓練實踐中的運用,這是前蘇聯的馬特維耶夫根據人體競技狀態具有周期階段性形成的規律,就是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形成要經過獲得、保持和消失階段,把訓練過程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過渡期3個時期。同時他又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提出了一整套的訓練目標、任務和內容上各異的訓練理論。
“板塊理論”是前蘇聯著名的訓練學專家博伊科和維爾霍山斯基,對馬特維耶夫的訓練周期理論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認為它已不適于指導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他們在大量、長期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周期訓練理論,即被稱為板塊的訓練模式。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具體內容是“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堅持大運動量訓練”,是中國競技體育指導各項目訓練的方法和標桿。在中長跑訓練中要將“三從一大”訓練原則的“從難與從易”結合起來;“從嚴與從寬”結合起來;“從實戰出發和一般訓練”結合起來;“大運動量與小運動量”結合起來,進行整合控制,科學調配,既達到訓練效果,又完成比賽任務的高度契合。
中長跑訓練的協調發展指的是影響中長跑訓練的各種因素,其訓練要相適應,應注意均衡性。在實踐中把訓練的定性化和定量化協調起來。中長跑訓練指導思想的5個主要內容要協調起來,進行整體性來抓。訓練指導思想的5個主要方面是說,“耐力是基礎,速度是關鍵,專項是核心,力量是保證,技術是表現”。
耐力是基礎,也就是有氧代謝能力是基礎,大強度無氧代謝能力訓練后的乳酸消除,機體內的氧債償還,這些工作都是由有氧代謝能力來做,所以說有氧代謝能力即:耐力是基礎。
速度是關鍵,田徑徑賽項目所有比賽同樣距離內用最短時間完成,就代表運動員速度能力高低,也是每個冠軍最突出的關鍵因素。
專項是核心,什么樣的訓練就有什么樣的能力,圍繞本項目進行專項訓練才能提高專項能力,也就是訓練內容最核心的區域。
力量是保證,在競技運動中,力量素質是最重要的環節,運動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力量不足就會限制競技能力的提升。速度是肌肉收縮快慢的表現,耐力是肌肉收縮次數多少的表現,柔韌是肌肉收縮用力引起關節活動范圍大小的表現,靈活的肌肉協調用力的表現。速度和耐力在中長跑極其重要,但力量在幕后保證運動高速運轉,就說明力量是本質,速度和耐力是力量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技術是表現,表達能力的動作和產生能力的動作都可叫做技術。在途中跑過程中,前進的動力技術有3種觀點,“支撐階段后蹬的反作用力、后擺的功率、后扒的功率”。關于后蹬的反作用力觀點,它要求中長跑后蹬角是55°,我國長跑運動員王軍霞后蹬角是62°,侯菊花是62°,說明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運動技術都在發生著改變。中長跑的途中跑技術要領是,“提腰、抬腿、送髖”,但是傳統技術是“身體前傾,用力后蹬”;提腰是為了跑動中的平穩,降低身體重心上下起伏幅度;抬腿是為了增大步幅,增強動作實效性。
中長跑訓練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訓練水平不斷的發展提高。為了中長跑訓練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持續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在訓練實踐基礎上的訓練理論的創新。訓練理論的創新,是推動訓練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中長跑項目發展到至今,出現過很多優秀的教練員和運動員。1896~1916年自然跑階段是美國人梅雷迪思以1′51″9奪得800m世界冠軍,美國人基維特以3′55″8創1500m世界紀錄。這階段沒有明確的訓練方式方法,依賴運動員個人天賦,順其自然的訓練,自我控制為主,訓練的強度與質量都沒有特定的模式,因此這一階段被稱為“自然跑階段”。
20世紀20年代,具有“長跑搖籃”美譽的芬蘭人以自然跑的訓練法統治世界中長跑項目,以帕·努爾米為代表的芬蘭學派,在訓練中意識到速度的重要性,并付之實踐。先后13次打破5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努爾米向世界證明了系統的進行耐力和速度訓練的價值。這種訓練方法被芬蘭人稱為“皮卡拉訓練法”。
“不間斷的長跑訓練法”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運動員訓練的唯一方法。能提高有氧過程,當時認為是發展心臟功能的唯一方法。是準備時期的主要訓練方法。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國、英國、美國、芬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在廣泛采用長時間勻速跑的基礎上,增加了短于比賽項目距離的“重復訓練與間歇訓練”訓練法,創始人是著名教練員米·黑菲。德國選手哈比希800米跑了1′49″8,成為第一個突破1′50″的人,并保持世界記錄16年,一舉成名。1955年比利時的羅·莫恩斯又采用“重復訓練法”訓練800米以1′45″7的成績,打破了保持16年的記錄。
20世紀40年代末期,德國著名教練員波·格施在生理心臟專家萊因德的協助下,把科學技術引用到訓練體系中去,共同創造了科學訓練運動員快出成績的訓練依據“間歇訓練法”。在此訓練法指導下的魯·比哈希,他創造了400m46s、800m1′46″、1000m2′21″53項世界記錄。
20世紀50年代科學技術逐步滲透到各個領域,中長跑的訓練也不例外,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檢測、診斷運動員訓練的過程,這段訓練法,也可稱為“科學協調訓練法”。
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于奧運會在海拔2240m的墨西哥城舉行,各國選手為了適應比賽,紛紛進入高原適應訓練,發現從高原到平原參加比賽,參賽成績大幅度提高,從而出現了“高原訓練法”。
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在高原訓練的普及下,國際田壇出現了一支非洲中長跑生力軍。在奧運會和世界大賽中,展現出超群的沖刺能力,令人生畏。1978年肯尼亞的羅諾79天里練破4項中長跑記錄,轟動了整個體壇。
進入20世紀80年代克魯斯的教練魯斯·迪奧利韋拉采用一種新型的循環訓練法。這一訓練法讓各國中長跑成績達到空前的繁榮,1982年一個賽季里1500m項目就有24名運動員66次進入3′27″。女子進展同樣空前,涌現了一大批高水平選手進行競爭。這一訓練法在循環訓練法為基礎進行大強度,大訓練量相結合,全面的利用所有,提升競技能力,尼古拉把它歸納為“瘋狂的訓練制度”。
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運用,中長跑訓練已完全從單元化到多元化,綜合地研究和發展了各個歷史階段的訓練方法,把高原訓練法、間歇訓練法、皮卡拉訓練法、里蒂亞德訓練法、法特萊克訓練法、循環訓練法、等有機得整合在一起,去粗取精,形成了一種“綜合訓練法”。
綜上所述,通過訓練理論的創新,推動訓練觀念、實踐、結構、方法和手段的創新。訓練理論是一般的規律,而訓練實踐是具體規律。一般規律不能代替具體規律,這就需要訓練觀念這個“中介”來過渡轉化,將訓練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訓練指導思想和方法。訓練要創新,應該不斷的解放思想觀念、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進行具體實踐方向上的協同調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水平-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再提高水平,在訓練實踐中我們突破前人,這是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這樣循環往復,辯證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1]田麥久.關于運動訓練原則的辯證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1-9.
[2]朱皆修.山東田徑運動項目歷史狀況淺析[J].山東體育科技,1991(3):55-61.
[3]陳小平.當代運動訓練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4]王惠文.“三從一大”訓練原則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7):7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