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平 張玉娟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宜春 336000)
發展高職高專教育,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加快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高職學前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具有較強的專業思想和較高的協作、應變能力,具有開展學前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從事早教機構、幼兒園等學前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他們除具有必備的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外,還應具備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并掌握相關的基本技能。高職學前體育作為學前教育領域實際工作中的重要基礎教學技能之一,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崗位職業技能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為凸顯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特點,學前體育的教學應從培養目標出發,圍繞健康教育的主線,建立適用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體系。增加對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相適應的特色體育的知識和內容,使學生樹立職業性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適應就業所需的學前體育組織、策劃、創編等能力,同時培養身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和意識的形成。
職業實用性體育是在原普通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形式、功能和一般身體素質練習的基礎上,專門結合職業工作特點而開設的,與職業崗位知識、素質及技能相關的,突出職業實用性需要的特色體育教學或專門的職業運動訓練[1]。
1.2.1 增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體質,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體育的最基礎的本質功能就是增強體質,保持健康。1999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作為未來的幼兒園教師,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養是順利完成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前提。學生通過在校的體育學習,較好地掌握體育活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鍛煉健康的體魄,為今后的幼兒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1.2.2 是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部分
在幼兒教育領域中,體育教育是健康教育領域的主要教育內容之一。學前體育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對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有著不可缺失的作用。因為沒有“體”的發展,“德、智、美”就沒有完善的可能,因此。學前體育課程教育是全面實現學前教育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2.3 完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全面發展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要求幼兒園教師具有較強的活動教學與組織能力等。幼兒園大部分教學活動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各種游戲的方式來完成的。并且,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體育活動占大部分。因此,體育活動教學與組織能力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重要的職業能力之一。通過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改革玉實施,對全面完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建設發展,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具有深遠的意義。
認知影響個體對事物的情緒和行為。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對于體育課程的理解僅僅是一門“公共必修課”,沒有深入理解到體育課程對學前教育專業職業技能的影響力和重要意義,沒有把體育課程的學習納入學前教育專業崗位職業技能范圍。因為對體育課程認知的不足,導致對體育課程思想層面的不重視,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較大的偏差和不足。形成了體育課可開設可不開設、體育課可上可不上、體育課就是玩等錯誤的認識等。
同時,也因為認知上的偏差,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設置沒有結合專業特色開展,與其他專業設置同樣的課程內容,沒有顯著區別,如傳統的田徑、球類、武術、體操、健美操等,不能反映出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實用性特征。因此,導致師生在思想上只注重體育技能與學生自身的鍛煉,而忽視了職業需求,沒有把學生體育學習與將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聯系起來。
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需求之一是能較好地組織兒童進行戶外、區域、早操、親子運動會等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因此,體育活動的教學教法技能也是學前教育專業重要崗位職業技能之一。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體育課程教學表現傳統、單一,缺少對學生進行相關體育教學方法的指導和訓練,沒有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效果的評價指導,學生對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生以被動吸收為主,對體育知識的了解僅僅局限在老師教授范圍內,對幼兒園體育活動創設、改編等能力表現不足。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強調一個實用性。要求教學內容對專業的學習和就業是否具有實用性。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改革首先從學習內容方面展開。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學生,基本上是女生。所以,在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應該選擇適合女生特點的體育教學內容為主,如健美操、武術操等。同時,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服務對象是兒童。因此,學前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合今后服務兒童的體育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才能為今后從事幼兒園體育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素材。如:把成人化的基本活動項目幼兒化,減低難度和要求、選擇或創編適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較好地掌握學前兒童的體育教學內容、特點等基本體育知識,為今后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學前教育專業職業特點,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學習要實現兩重目標,一是學生自身的體質健康發展;二是不僅學生自己能熟練完成各項學前體育動作,同時要求能獨自較好地完成幼兒園各種體育活動的組織與教學。通過調查了解“老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單一性地實現鍛煉學生體質的目的,遠遠達不到提高學生體育教學技能的要求。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體育教學技能為主要目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學前兒童體育活動技能進行自我的學習和探究。如從相對簡單動作開始,學生自學—學生分析發現問題—教師反饋問題—教師引導幫忙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占主體位置,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學生真正掌握各種體育活動技能和體育活動教學技能。
教學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與結果的價值判斷,是描述評價教與學在某種程度上發生變化的科學方法。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以絕對性評價方式為主,一般是由期末考試測評和平時表現兩個部分綜合形成。期末考試測評是對所學體育項目動作質量、技術規則的評定,每個體育項目有各自的評分標準,如100m項目,女生17s為及格;平時表現主要是指到課的出勤率,有無請假、曠課等情況。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局限對所學體育動作質量的評價,而且是由教師單方面進行的,不能較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能力如何,而且學生對所學動作的自我評價能力不強。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評價能力也是體現教學技能強弱的表現形式之一。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成就和問題,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如學生學習或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者相互評價,再結合教師的評價形成了最后的教學評價結果,這種多元化的評價形式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課堂評價意識、提高評價能力[2]。
課程教學的實用性、職業性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實用、有用,能滿足職業發展需求。
(1)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應根據兩個要素進行合理的選擇:一是學前教育專業女生為主,體育教學的內容要符合女生的性別、身體、心理等特點,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體育素養和鍛煉習慣;二是要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后的職業服務對象——學前兒童為依據,選擇符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教學內容,如兒童體操、兒童游戲等體育活動項目內容。
(2)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學探究、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的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教學組織、活動策劃、創設等能力。同時,注重學生教學與評價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
(3)加強體育課堂教學與崗位教學實踐的結合,能更好地檢驗職業實用性體育的實效性。通過頂崗教學實踐,檢驗課堂學習效果。同時,根據頂崗教學實踐信息的反饋,進一步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充分體現體育課程教學的職業實用性,真正實現體育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服務宗旨。
[1]陳勇.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若干概念界定與教學設計[J].浙江體育科學,2010(6):39.
[2]黃曉紅.多學科融合背景下高職學前體育教學模式探究[J].時代文學,2014(6):220-221.
[3]任玉梅.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體育教學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12):135-136.
[4]楊和峰.試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特殊性[J].今日財富,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