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封玲
(1.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2.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重慶 401520)
對原生態體育旅游概念的思考
楊倩1封玲2
(1.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2.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重慶 401520)
科技的發展和制度的改善,人們對體育的需求增加,體育產業的分類愈發細致。原生態體育旅游已在部分偏遠地區開展,由于原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的難度大,要求高,較少人涉獵。原生態體育旅游具有廣泛的市場,有必要對其概念進行研究。通過檢索“原生態、生態體育、原生態體育、體育旅游”的相關文獻,找出文獻中相關概念的觀點,進行研究、總結并得出結論:原生態體育旅游就是人們到日常生活以外的較為原始的地方,以參觀或參與的形式到各類原汁原味體育活動中的一種文化活動。
原生態 原生態體育 體育旅游 生態體育
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各行各業前進的步伐。高頻率、快節奏的生活迫使人們渴望找到自我、回歸自然。原生態旅游成了旅游的一種選擇方式。被稱為“朝陽產業”的體育產業愈發受到重視,在各種環境的催生下,原生態體育旅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并得到長足發展。而查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及貴州師范大學數字圖書館關于原生態體育旅游的概念,卻未見有原生態體育旅游概念的解析,原生態體育旅游的概念模糊,所以有必要對原生態體育旅游的概念進行總結歸納。
生態(Eco-)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現在認為,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原在《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水泉本也”;現理解為“最初的”“推本溯源”之意。好搜百科對原生態的解釋是: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等。原生態還包括有原生態種植。王林等將原生態定義為“事物原始生存的狀態”[1]。原生態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自然的原生態未經過人工干預,渾然天成;人文的原生態是指古老的文化原型由于經歷漫長的歷史而沉淀下來的具有鮮明特點的多文化形態的迭層和變體,這些變體均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未受外來文化的干擾。原生態是處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種狀態,不經人為染指。但并不是說有人為的因素原生態便遭致毀滅。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塵不變的永恒。原生態是不參雜領(地)域之外的因素任其自身發展的常態。
霧霾仍舊在繼續的中國,環境問題是不爭的事實。當然這個問題終歸會有得到妥善解決的一天。體育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必定肩負著環境保護的重任,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如何平衡人、體育、環境三者,或者說讓三者互相協調、互相關懷、互相共融從而共發展,充當三者和諧統一的使者就是生態體育。許傳寶將生態體育定義為“人們借助各種自然環境,不拘形式地進行休閑鍛煉的體育活動,如攀巖、溜冰、登山、漂流、野營、定向運動等。[2]”胡小明認為生態體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動方式,在自然環境下,按照生物發育的規律來開展的一些身體活動。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3]。鄭曉祥認為生態體育是指人類——體育——環境的相互協調、共生互融、共同發展所構建的關系或聯系的活動,即通過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中開展的體育活動[4]。該研究者認為,許傳寶關于生態體育的定義具有局限性,偏向與自然方面而忽略了人文方面;胡小明的看法也偏向對自然方面,其“按照生物發展規律”業已體現人、體育、自然三者的和諧;鄭曉祥的定義更為全面、準確。該研究者認為生態體育是指人們在人——體育——環境三者和諧共處中所進行的身體活動。
李延超等認為原生態體育是保留初始狀態、質樸、更貼近生產生活源頭的體育文化發展形態。原生態體育是未經過任何外來文化的加工,保存著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原生態體育中的民族傳統體育,在未搬上各類舞臺,未加入外來元素,只在本土領域的節慶或傳授練習中運用時,表現的是純自身文化,這類民族傳統體育屬于原生態體育。而當該區域發展成為旅游區之后,為吸引游客,讓表演更富有藝術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脫離了最初的內涵,這樣的民族傳統體育就不能稱之為原生態體育。原生態的文化離不開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只有文化和自然協調統一,原生態體育才得以保存和延續[5]。
體育旅游的開始已經很難追溯。體育旅游最早的記載是幾千年前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其實體育旅游開始得更早。體育旅游作為專門研究領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20世紀下半葉,歐美和日本相繼展開對體育旅游的討論。到20世紀末,體育旅游傳入國內,在借鑒和結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體育旅游理論的研究取得長足的發展。全國各地業紛紛開展各類體育旅游。何為體育旅游?以下是學界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Hall認為體育旅游是為了參加或參觀體育活動,而離開日常生活范圍的、非商業性的旅游[6]。
于素梅認為,體育旅游是旅游者較長時間離開生活地以旅游和體育為主要目的,以休閑、娛樂、休閑、增長見識、參加或觀看比賽等,離開其常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和逗留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人、地、事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由這些關系所引起的總和。
陳曉在首屆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上指出:體育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領域,是以體育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體育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是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休閑生活方式,也是體育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旅游的過程中吃、住、行、游、購、娛產生的效益都統計在旅游行業的收入里,因此會將體育旅游看作是旅游業的一個分支。他認為體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旅游活動,體育旅游有其專業性和特殊性,與體育方面的參與、組織、指導是密不可分的。
宋杰等認為體育旅游是游客在旅行過程中,依賴旅游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完成體育體驗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
從專家學者的觀點中可看出:第一,體育旅游具有地域屬性,即均不在日常生活的場所,屬旅游特征之一;第二,體育旅游的方式是參觀或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是旅游和體育交互的特征;第三,體育旅游的物質基礎是體育資源;第四,體育旅游是一種活動。體育旅游作為一門產業,體育與旅游應各占半壁江山。旅游為體育搭建起平臺,體育作為旅游的表現形式,體育旅游是旅游活動,也是體育活動,是富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該研究者在借鑒各家觀點的基礎上,認為體育旅游是游客到日常生活以外的地域,以參觀或參與的形式到各類體育活動中的一種文化活動。
關于原生態體育旅游的概念研究幾乎沒有。其主要原因是:原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難度大。有學者認為開發應經加入外來元素,既然已經有外來因素的影響,不管是人文環境還是自然環境,或多或少都會受相應的影響,那就稱不上是原生態,所以研究的可操作性極低。該研究者認為,原生態體育旅游開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世界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即便現在未經染指的處女地跟若干年前也是不一樣的,因為它是動態的。這塊處女地一定還是原生態的,雖然相對于之前,它已經發生改變。我們允許其在不經外來因素影響自然發展而稱之為原生態,核心是它自身發展。世界是進步的。同一地的人自身也會發展,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會變化發展。現代科學的發展幾乎影響到地球的任何一處,每一個地方都處于發展狀態中,沒有完全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原生態,只有相對的原生態。只能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原生態。原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是可行的,又是慎重的。
該研究者認為原生態體育旅游就是人們到日常生活以外的較為原始的地方,以參觀或參與的形式到各類原汁原味體育活動中的一種文化活動。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縮短了人類的距離。在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今天,人類的腳印已布滿地球的各個角落。科技的發展和制度的改善,使得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加。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繼滿足之后,會進一步尋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逐步上升至自我實現需要。原生態體育旅游能充分挖掘人各層次需要,將成為旅游產業的璀璨明星。
[1]王林,晉會峰,徐剛.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傳統武術“原生態”傳承之悖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58-161.
[2]許寶傳.體育生態學——綠色體育的理論基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4):87-89.
[3]胡小明.生態體育[N].羊城晚報,2005-09-24(8).
[4]鄭曉祥.生態體育的內涵與特點[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3-46.
[5]李延超,虞重干,楊斌.論原生態體育的內涵——以苗族村寨體育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6):1-3.
[6]HALL C.M.Adventure, sport and health, In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C.M.Hall and B.Weiler eds.) [M].London: Belhaven Press,1992:140-157.
G80-05
A
2095-2813(2015)08(c)-013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