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津玉
(吉林省體育局訓練基地管理中心 吉林長春 130022)
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設想及實現
韓津玉
(吉林省體育局訓練基地管理中心 吉林長春 130022)
中國體育事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中國的體育大國地位逐漸增強,但體育管理體制的諸多弊端阻礙了中國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有必要積極推動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對其戰略設想、戰略任務及戰略方針進行統籌規劃,使中國逐漸朝著體育強國邁進。該文對現階段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設想,且探討了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
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 戰略 設想 實現
中國體育發展的速度與體育管理體制密不可分,良好的體育管理體制對體育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體育事業的需求,我們有必要變革現有體育管理體制,積極構建相對完善的體育管理體系,并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路子。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舉國體制戰略被確定下來,體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也隨之開展,體育社會化進程加快;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影響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國家的宏觀調控與國民對體育產業的需求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并成功申辦了北京奧運會;第三階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奧運會時期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與發展步伐更為深入。經過三次大的變革,體育政治目的逐漸削弱,機構設置和職能分配趨于科學化,體育事業獲得較大發展。但現階段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體育管理機構相對較少。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體育事業在近30年以來獲得較快發展,人民群眾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及需求也不斷提升,但各省、市在體育產業管理機構的設置上還存在“身兼數職”、部門職能疊加的不良現象。這直接導致了中國體育產業被邊緣化,社會各層級的體育需求難以獲得釋放,以致體育產業發展受限。
二是社會管理不到位。國家層面的體育事業與民間性質的體育發展缺乏溝通、連接,體育中介組織的效力難以發揮,行業協會不足以彌補市場主體與政府管理之間的矛盾,即使部分省市已經開始注意到社會管理在體育管理中的作用,但因管理機構的管理界限不明、責任與權利不統一,以致于項目協會、項目管理中心等機構難以推動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
針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國家與地方、區域與區域、各體育社團與體育系統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分配不協調,體育管理與發展的價值取向、目標各不相同,不同部門及主體之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利益糾葛。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為:一是體育管理體制的系統化研究不足,基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不足,以致于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缺乏必要的保護;二是體育機構之間的權責不清,一個機構與另一個機構之間在工作內容、工作職責等方面存在嚴重疊加、重復的現象。
一方面,體育產業的外部結構失衡,體育產業、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發展速度不均衡。競技體育發展迅速,且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獲得了業內外一致認可,而體育產業與競技體育發展緩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競技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也存在失衡現象,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等上游產業的產值較低,而以體育服裝、中介為代表的中游產業及以體育旅游為代表的下游產業的產值相對較高,但發展的質量參差不齊。
體育管理的實效與質量是檢驗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體育管理效果較好則表明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效明顯,反之則不然。目前,我國體育管理的質量相對較低,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舉國體制管理模式仍然是主流,社會力量辦體育難以開展,體育市場化運作還很不規范。另外,體育產業的開發、消費存在嚴重脫節,協調機制與管理模式還相對落后。
從長遠利益出發,統籌規劃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戰略目標,全面提升我國體育管理水平,完善體育管理體系。所以,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與任務就是:堅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體育事業協同推進,國家與社會各團體在遵循現代體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共同興辦體育事業,促進各類體育項目的發展,使體育組織與機構科學有序,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說來,我們可將戰略目標與任務細分為五個方面:一是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協同進步,從而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二是改變國家辦、體育行政部門辦為主的體育管理體制,積極推動社會各成員、團體參與體育事業,進一步推動體育社會化的進程;三是全民健身與奧運爭光、立足于現實與著眼于未來、趕超發展與跨越式發展、體育與人類文明協同發展,構建特色鮮明的管理體制;四是搭建科學有序、界限清晰、功能齊全的組織管理模式,從而協調好體育管理體制各層面、各部分與各環節之間的關系;五是從中國現有國情出發,積極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管理路子。
一是堅持發展體育生產力、促進體育文明與滿足人民體育需求相結合的方針。作為體育大國,我國體育生產力的發展潛力相當巨大,有效發揮體育生產力可有效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并帶動上中下游各產業的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利用體育產業的力量推動體育文明,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體育的各種需求。
二是堅持全面改革與配套改革相結合的方針,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深層次問題。體育管理的各個方面都有待進一步變革,從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進而發展成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整體性機制。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解決體育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深層次問題,從而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
三是堅持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方針。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個步驟的變革都需要與體育發展結合起來,從整體角度推動改革發展。另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還要有層次、有重點、有計劃地解決重點問題與主要矛盾,將每個環節銜接起來,進而推動體育改革的整體發展。
四是堅持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方針。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與體育發展、體育穩定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推動力,進而推動構建相對完善的體育管理機制。發展是硬道理,體育發展必須通過體育管理體制改革而實現,且體育發展的程度直接成為衡量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另外,穩定的體育工作局面能確保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體育發展有序進行,并推動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五是堅持依法確認、鞏固和保障體育改革的方針。在新形勢下,體育改革必須納入社會主義法治軌道,以確保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另外,積極將體育改革的成功經驗上升為國家意志、法律意志,將立法、執法與司法結合起來,使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具備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必然帶動其他環節的改革,這對革新體育行政管理模式、完善體育管理職能、發揮行政管理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有效發揮各級政府對體育事業的宏觀管控作用,統籌管理,在尊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下,有計劃、有重點地對體育市場進行合理規劃,從而有效行使對體育的管理職能,加強對體育事業發展的總體部署與機構管理。二是按高效、精簡、統一的原則,重新規劃各級政府部門的體育行政部門,合理設置體育管理機構,按照體育發展的內部規律完善體育各環節的管理,構建相對完善的體育行政管理體系。三是加大對體育行政管理的投入,合理分配各職能部門對體育的監管力度,確保體育行政管理取得較好效力,推動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四是積極轉變體育行政管理模式,將政企、管辦分離,努力貫徹國家體育發展方針政策,大力發展體育基礎設施,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體育公共產品,以強化行政管理與行業管理。五是有效處理社會團體與體育行政部門的關系,將組織實體化推向更高的發展方向,研究國家體育總局、中華體育總會、中國奧委會之間的運作模式。六是引入競爭機制,加強對體育行政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加快建設一支體育行政管理隊伍。
一方面,具體部署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國家體育總局與全國性的單項體育協會通力合作,將總體設計、統籌規劃與具體內容結合起來,逐步完善運動項目協會管理體系,從而為項目協會的實體化建設奠定基礎,規范項目協會的管理,實現向項目管理的協會制度過渡;積極將單項體育協會與體育總局融合起來,不斷推動完善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另一方面,積極發揮項目協會的作用,加強對運動訓練的歸口管理,豐富國家隊組建形式,積極轉變運動訓練與運動隊伍的組織,探索出一條體教一體化的新型訓練路子,推動運動訓練管理體制改革。同時,推行大型體育競賽主辦權、管理權與運營權分離的體育競賽管理模式,吸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組織的參與,不斷開放體育競賽市場,完善體育競賽宏觀調控體系,加快體育競賽的賽制創新,構建相對和諧的競賽氣氛。
一是大膽突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完善大中專院校對體育人才的培養,將教育、科研、訓練結合起來,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為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中堅力量。二是公開選拔運動員、教練員,規范各類人員與部門的權利義務關系,完善運動人才的市場化運營管理,積極探索運動人才的培養模式。三是用好、管理好各類體育人才,引進有突出貢獻的體育人員,實行競聘制、績效考核制組建優秀的體育人才隊伍,不斷變革體育人才的使用與培養機制。
一方面,明確各基層主體在體育組織建設上的職責,從整體上對基層體育的建設與發展進行全局規劃、政策引導、監督管理,實現政企、政社分開,各主體共同推動組建合理有序的基層體育組織;發揮各政府部門的作用,積極配合體育部門的發展建設,鼓勵社會各界對基層體育建設建言獻策;另一方面,分解社區、街道、居委會、縣、鄉鎮、村等基層組織,積極發揮各組織的作用,逐步形成體育指導中心、體育指導站等體系健全的體育指導與組織模式,為新形勢基層體育組織網絡的建設貢獻力量。同時,重組與組建體育事業單位的運營模式,將更為活躍的社會力量引入其中,擴大體育投資渠道,形成體育事業法人制,進一步激活基層體育組織的活力;將體育事業的公益性與效益性結合起來,擴大體育事業的發展空間,使基層體育事業能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更為重要的是,應按照我國國情,根據各地區體育發展特點,積極組建各類體育俱樂部,帶動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參與體育發展。
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轉變管理理念,簡政放權,讓體育發展逐漸融入市場,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推動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要變革體育行政管理體制,結合運動項目管理、運動訓練管理、體育競賽管理的變革,加快推動基層體育組織管理體制的創新,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體育人才。
[1]徐正旭,李宏斌.生態體育:實現體育強國夢的內在邏輯及實現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6):33-38.
[2]王曉微.中國體育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3]于善旭.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構想[C]//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1:1.
[4]高志爽.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成效及啟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5]林晞,柴王軍.后奧運時代我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趨勢與對策[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1):37-41.
[6]邱世海.論舉國體制下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12):12-16.
[7]劉圣文.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12(2):47-49.
[8]鄧艷香,蔡曉紅.服務型政府背景下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1):16-19.
[9]范敏,高麗,柳晏源.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包容性增長”[J].運動,2013(10):138-140.
[10]宋清,金育強.我國體育產業管理體制改革途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12):179-180.
G812.3
A
2095-2813(2015)08(c)-014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