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巖
(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徐州 221116)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高度關注,從而使得存在一些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及時得到幫助,避免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制約學生今后的發展。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通過適當的方式來調節學生的身心矛盾,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樣才能夠為社會提供素質型的人才。但是,在具體實施上,措施的代價和措施的有效性往往不成正比。為此,探索輕松的,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身心水平的策略顯得非常必要。本文結合體育的特點,探索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策略。
你怎樣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心理健康的中學生應該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將自己的智慧與精力應用在學習上,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無論在學習中遇到什么挫折都不盲目放棄,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學習,終會在學習上取得的進步,達到自己的目標。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需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可以把這個稱為“自知之明”。只有正確地定位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夠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最大化的發掘自己的潛力,同時改正性格中的缺點,能夠客觀地面對生活,對于自己的不足不怨天尤人,對于自己的長處也不盲目自大,這才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如今我國的中學生中出現了很多內向的學生,這樣的情況是極不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學生應該善于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與同學、老師以及親友和諧相處,能夠傾聽他人的想法,始終保持對他人的尊重,正確對待他人的短處和長處,這樣才能與各種類型的人相處,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養成,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因而情緒經常發生各種波動,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面對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的各種事情,都能夠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態。具體說來,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在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會產生挫折感,覺得悲傷或者憤怒或者憂愁,但是學生應該正確的對待這些情緒,不能讓自己長期處于消極的情緒之中。長期處于消極的情緒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決不因一時沖動而違反道德行為規范,能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
學生對于教學活動參與的程度越大,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的東西越多,因此應該積極鼓勵中學生參與體育學習。我國的中學生普遍對于體育課上存在錯誤的認知,這是我國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影響,雖然體育在我國的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畢竟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而學生更愿意將精力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對于體育這不是太熱衷,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對的,還要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借此來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先行改變學生的觀念。
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以及其他的各種個性。站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體育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自身的體質,而唯有擁有了更強的體質,才能夠在面對更大的壓力時坦然自若,能夠迅速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及時舒緩自己的壓力,達到心理和生理的愉悅。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體育教學,學生才更有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而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又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這樣就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體育教學一般沒有現成的教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體育教學中就沒有能夠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材料。一般說來,體育課程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勇敢向前、團結向上、挑戰自我、吃苦耐勞的心理素質。在進行球類教學中,很容易就能讓學生領會到團結向上的力量,也能夠讓學生學會勇敢向前。而我國作為一個體育大國,我國的運動健兒們每年都會在各大國際賽事中為我國贏得無數的榮耀,而這些體育健兒們就是活生生的榜樣,可以利用這些體育健兒的事跡來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體育健兒在運動場上所表現出來的奮勇拼搏、挑戰自我的精神,從而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很多時候他們在乎的無非是成功與失敗,想要讓學生達到心理上的健康,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處理成功與失敗的關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及時地改變自己的態度,增強中學生學習的成功體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體育競技是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體育競技來教會學生如何去處理成功與失敗,學生同樣可以將處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運用到其他的方面,從而增加中學生學習的成功機會。在體育賽事中,輸和贏是非常常見的,但是如果不能夠正確的處理輸贏之間的關系,則很可能在輸了之后一蹶不振,從此不愿意再參加體育賽事。也可能在贏了之后盲目自大,在接下來的賽事中受到打擊。對待輸的一方,教師需要做的,首先應該是肯定學生的行為,同時告訴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下次要改進。對于贏的學生,教師同樣應該給予鼓勵,因為贏了是學生努力的結果,但是不能因為一次比賽的勝利就盲目自大,對待任何事情都應該心懷謙虛與敬畏,這樣才能夠促使自己不斷的向前進步。唯有養成了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的心態,才能夠在學習的其他方面正確處理成功和失敗,對待考試的成功不驕傲,對待考試的失敗不氣餒,以充足的精力來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由于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因而更加受到家長的溺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而且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下,如果學生一時不能完成動作技術或參賽失利以及遇到種種不順心之事時,情緒很容易會發生波動,甚至會引起過激行為。因此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調控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要要避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具體說來,教師不妨教會學生冷靜思考法:在學生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情緒處于較大的波動之中,此時不要做任何的決定或者是說任何的話,首先應該讓自己冷靜下來,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之后再去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怎么做,總結受到的經驗或者教訓。當然也可以先將這些問題擱置到一旁,不讓這些問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等過一段時間再去思考這些問題,可能效果會更好。
加強學生對于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更加靈活地適應環境的變化,面對各種挫折時也有較強的抗打擊能力,這是幫助他們走向成人,達到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步。中學生渴望成為成年人,那就要教會他們成年人是如何為人處事的,唯有讓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符合年齡特征,才能夠避免學生今后走上歧路。
體育課程多是在戶外進行的,而這樣的戶外課程應該是的氣氛活潑愉悅的,但是很多時候體育教師的氛圍卻非常沉悶,師生之間缺乏合理的交流,這樣的教育氛圍是不利于教學的開展的。
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處在不平等的地位,往往是一種類似上下級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可以說教師在學生面前是具有絕對的權威的,而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自然而然容易對教師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難以與教師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很融洽,課堂教育的氛圍也很沉悶,不利于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
唯有教師充分重視學生的人格,傾聽學生的思想,學生才能夠更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樣的教學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在引導學生積極發展的同時,使得學生能夠創造性地應對各種環境的變化,增強了自身心理的素質。
權威調查顯示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存在很大的問題,針對我國中學生普遍處于不健康心理狀態的現狀,唯有采取各種措施來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夠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地定位自我、了解自我的價值,能夠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具有較強的抗打擊能力,能夠及時的適應環境,有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具有現實的人生目標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學生才是未來國家的棟梁,是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能夠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的努力。
[1]康斌.深化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J].基礎教育參考,2015(11):64-67.
[2]楊勤.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J].湖北體育科技,2003(2):252-253.
[3]王大勇.新課改背景下學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健康促進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0):98-100.
[4]董俊,王大勇.淺談學校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