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勇
(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探析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曹月勇
(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達47個,其中世居的少數民族有17個,分別是苗、布依、彝、侗、水、回、仡佬、瑤、壯、滿、白、蒙古、土家和羌等少數民族。山川錦繡、資源豐富,有著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歷史。在當時,因遠離政治中心,地勢險惡,交通阻塞,其文化、政治、宗教和風俗習慣受外界因素影響極少,保持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淳樸民風,其中,從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可窺見一二。當然,如何利用貴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將其產業化發展并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是一項極具考驗和智慧的文化工程,一旦成功,將會產生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訪談等研究方法,對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存在的問題、機遇及對策進行探析,以期促進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蓬勃發展。
貴州 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 旅游資源
1990年出版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中,共收集了676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屬于貴州分布最多的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訖佬族、彝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就超過80個[1]。從貴州省各少數民族地區陸續出版的一些有關民族文化、民族體育、民族志方面的書籍。以及補充一些實地調查材料,貴州共有200多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十分的豐富,有些極具開發價值。但在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調查了解到,在貴州現有的體育旅游項目內容單一,缺乏可供游客直接參與或觀賞的項目。可供直接參與的大都停留在登山、漂流等項目上,可供觀賞的也局限在劃龍舟、舞龍舞獅等項目上,沒有太多創意和鮮明特色。另外,大多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在重大節慶日和民運會內進行,雖然小部分逐漸向學校、社區發展,但時間的延續性和熱點的連續性不夠。造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形象比較模糊在旅游者中知名度不高。這些因素都使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直接受到制約。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宗教祭祀、節日慶典、休閑娛樂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各種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是他們對生活的向往、豐收的喜悅、神靈的崇拜、親人的尊敬等等,其核心是“文化”。而現在各旅游景點打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招牌,吸引游客,只注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外在表現形式,即好玩、娛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核心“文化”,卻喪失殆盡,扭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本來面目,其市場經濟效應肯定大打折扣。
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市場整體而言推廣還不理想,開發程度偏低。如第九屆民運會的馬術表演,來自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地選手表演的賽馬叼羊、姑娘追等,極具觀賞性和娛樂性,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如果結合旅游開發,或許可以贏得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九屆民運會上展示的180多項少數民族表演項目中,開幕式上鄒市明點燃火炬的方式——“上刀梯”,表演項目“獨竹漂”,這些貴州特色的傳統技藝觀賞性很強。不過除龍舟、武術之外,很難再找到一個像新疆的“高空王子”阿迪力那樣,將“達瓦孜”通過市場化運作,名利雙收。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如有足夠的人力和智力支持,有好的策劃,許多項目是能夠走向市場的。不過要撬開市場大門,要發揮不同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對策。
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雖豐富,但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效應,僅僅屬于從屬地位,作為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氣氛的一個特色而存在。不難發現,旅游景點所能見到的多圍繞舞龍舞獅、賽龍舟等傳統體育項目上展開,內容單一,沒有特色。眾多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未能有效結合旅游產品,沒有形成相互依存的地步。
目前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沒有被廣大觀眾所認識、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產業化發展不明顯,缺乏像“達瓦孜”“龍舟”“武術”等傳統項目,充分發揮自身特色,首先是進行產業化發展。其次是開發與利用不合理。最后是沒有品牌效應,沒有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因此,目前可以借助旅游業,與之聯姻,實現互助互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市場開發程度偏低,推廣還不理想,有待進一步去發掘、整理、篩選和升華。祖傳絕技“達瓦孜”之所以名揚四方。我想,一是“達瓦孜”自身特點,刺激、驚險,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二是通過市場化運作,極力宣傳和推廣了“達瓦孜”,很多游客因“達瓦孜”慕名而來新疆。貴州眾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有些傳統技藝極具特色、觀賞性很強,如“上刀梯”,獨竹漂、獨木龍舟、爬花桿、搶花炮、踩蘆笙等等。這些項目如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智力支持的話,針對不同項目特點制定不同策劃,是能夠走向市場的。例如:在產業化發展之初可以依托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協同發展的定位。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民族體育產業附屬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能夠避免孤立發展少數民族體育[2]。當產業化穩定發展之后,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業的發展。
依托民族節日,打造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特色品牌。針對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結合的不合理,開發比較單一,沒有特色等。因全面、綜合、有選擇和協調的開發貴州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大開發力度,減少開發不足的現象,同時又要協調好少數民族體育旅游開發的區域矛盾,避免沒有特色。如臺江施洞苗族的獨木龍舟,以獨特的造型、濃郁的民族宗教儀式、與眾不同的劃舟方式,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旅客的極大興趣;第九屆民運會鄒市明點燃火炬的方式——“上刀梯”、獨竹漂等項目,深深的吸引了觀眾的眼球。這些項目都具有極強的貴州特色和區域特色,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健身性也極強,經過精心的打造和策劃,可以成為貴州響亮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特色品牌。
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業也是目前可持續發展重點探討、扶持的產業。因此,在項目開發、產業的政策、宣傳促銷、財稅減免、資金投人等方面各級政府應重點扶持,發揮主導作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力求符合區域體育旅游業發展特點。各相關部門要相互協調、步調一致的推出和制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同時,努力拓寬社會多元投資渠道,加大體育旅游開發招商引資的規模和力度。
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著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千百年來在宗教祭祀、節慶習俗和生產生活技能的生動再現,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像“達瓦孜”一樣,從本民族自娛自樂的活動,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少數民族體育起源于其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地理環境,一根繩索,一塊石頭,一片空地,都成了體育運動的道具。不像西方的競技體育,依靠華麗的運動場館和先進的體育設施。因此,在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要避免過度市場化、形式化以及競技化發展,要以傳承與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核心,真正達到互助互利。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49個少數民族,世居的有17個,共有200多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提供體育旅游的項目非常多,并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特點。目前,貴州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方面還很薄弱,特別是世居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那些原生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整理,雖已開發了一部分,但還比較單一,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如:苗族的打花棍、打毛毽、八人秋、爬花桿等;布依族的丟花包、背鑼球、射箭、鐵鏈械等;侗族的搶花炮、踩蘆笙、騎木馬等;仡佬族的打竹球、打在龍等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因此,因投入更大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支持這樣一項民族事業,好好的把他挖掘、整理、開發和傳承下來,留給我們的后代子孫。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幾乎耳熟能詳。不過,縱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不免讓人感嘆:“民族的,還不是世界的。”第十屆民運會上展示了180多項少數民族表演項目,精彩程度一點也不輸給西方的競技體育,但大家耳熟能詳的卻不多,有的面臨著絕跡。休閑時代的來臨,體育產業的興起,體育旅游這項朝陽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等等,似乎看到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希望。但,以農耕文化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似乎不太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社會,水土不服,猥瑣不振,不像西方競技體育那樣侵襲著城市的每個角落。我想,民族傳統體育應該留在孕育和滋潤她的肥沃土地上,與當地民族、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與當地的旅游業融為一體,走產業化發展之路。這樣既可以提高當地經濟的發展,又可以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
[1]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獲獎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2]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87-388.
[3]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2004,24(11):54-61.
G805
A
2095-2813(2015)08(c)-019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