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清 武俊昊
(常州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江蘇常州 213002)
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由于政治社會環境條件的差異和制約,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呈現出明顯的價值追求差異。追求軍國民教育、實用主義、自然主義教育、體質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健康第一的多維教育觀。不同的價值追求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需求相吻合。怎樣才能有效地實現體育的價值功能?通過何種路徑來實現,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對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學校體育價值功能追求進行研究,以探討學校體育價值功能的有效實現路徑。
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政治背景和主流教育思想的異同,學校體育呈現出不同的價值追求。學校體育以“體操”冠名時,在民族危機、尚武圖存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對國民進行軍國民主義教育,“強種保國,抵御外敵,內抑軍閥”,是學校體育追求軍國民教育的主要思想目的。西方體育思想和體育項目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逐步傳入我國,在學校領域學校體育追求實用主義、自然主義等西方先進的體育教育思想。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體育開始追求以體能教育、體質教育、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多元價值追求。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民族危機日益加劇,“救亡圖存”成為國人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資產階級維新派深刻的意識到“保種”的關鍵是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民體質的增強,從全面教育的視角認識和闡述體育,從“尚武強國”解救民族危機的角度提倡體育,體育作為強健民族體魄,振奮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帝國主義侵略有力載體,軍國主義體育思想成為清末學校體育的主流思想,軍國民教育成為清末十年新政時期體育基本的價值追求。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對清末教育體系進行變革,頒布了學校教育法令,提出了以“軍國主義教育、實用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為主要內容的民國教育宗旨思想。1915年,全國掀起抗議喪權辱國“二十一條”的愛國主義運動。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兵式體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試圖通過對學生和全體民眾進行“尚武精神”教育和軍事技能訓練,使國民具有軍人般的體質,以達到抵御外辱。軍國民主義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主流思想,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實行軍國民教育,挽救國家危亡,成為民國初期學校體育基本的價值追求。
實用主義體育思想源于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以“自然體育”為理論基礎,以“順應兒童愛好活動的本性、發展人之本性及人格”為宗旨,培養兒童“民主、自由、適應性的發展個性。1919年開始,杜威等實用主義教育家在我國傳播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同時接受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美國留學生,在我國逐步推廣普及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我國的教育思想并由此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學校體育的名稱由“體操”改為體育,學校體育開始追求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取向發生實質性轉變,軍國主義教育實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已不適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和我國的教育實際。1919年全國教育聯合會年會,通過《改進學校體育案》,學校體育的價值取向由追求軍國主義教育向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轉變。1920年,全國教育聯合會決議廢除以“尚武”為宗旨的軍國民教育,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學制會議,公布了《學校系統改革令》,被稱“新學制”或“壬戌學制”,正式宣布廢止“兵式體操”。1923年頒布了《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將以兵式體操為主要教育內容,以“體操課”冠名的體育課改為“體育課”,學校體育開始追求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價值功能,學校體育的教育思想向實用主義方向轉變,田徑、球類、游戲和普通體操等體現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西方體育項目成為學校體育的主要教學內容。
自然主義體育的思想源于18世紀60年代歐洲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由美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干事麥克樂引入傳播,后經基督教青年會以及一批留美學者在我國的進一步推廣與傳播。由于它迎合了當時的社會需求和教育需求,很快被我們接受,并成為我國主流的體育思想,成為學校體育課主流的價值取向。
1922年,在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屆年會上,麥克樂主張廢除學校教育中的軍國民體育,制定出十項決議,其中規定各大學“兵式教練”列為選修,但不得代替體育。麥克樂反對以兵操為主的軍國民體育,他認為兵操教育,名為鍛煉身體,實則束縛了練習者的身心健康發展,有礙于學生體質的全面發展。麥克樂一系列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傳播活動有力地推動了自然體育思想在我國的發展和影響,成為我國體育領域體育專家學者追求的主流體育教育思想。由于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符合當時社會的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文化的思潮,得以較快傳播并盛行,成為國民黨時期(1927—1949)學校體育價值的主要價值追求。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部于1956年首次正式頒布了《小學和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該大綱明確提出了“鍛煉身體、增進健康,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作為學校體育主要任務。增強學生體質成為這一時期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但是,在學校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片面追求技能教學、過多地注重技能訓練,偏離了增強學生體質的中心任務。是不是體育運動項目成為選擇體育課教學內容的標準。認為“學生只有掌握了課程規定的各項知識和技能,才能增強體質,身體得到全面鍛煉”。而實際上體質的增強與運動技術技能的掌握和獲得,并不一定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在這一錯誤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導致了學校體育的價值追求偏重于技術技能教學,忽視學生個性、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考慮。
20世紀60年代末,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進行改革。在繼承以往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成果的同時,改變了過分注重技能教育的理念,確立了注重加強體質教育的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學生掌握勞動、保衛祖國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基本身體活動能力,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和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成為體育課的主要任務和價值目標。此時期的體育課程弱化了對競技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把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能與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體素質的提高有機聯系。1979年的“揚州會議”又強調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增強學生體質”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校體育的價值追求。
1987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新修訂的《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大綱吸收了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大綱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功能追求。由體質教育和技能教育取向的二元分割轉而尋求體育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價值功能。此后,學校體育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改革,逐步由單一的體育教育價值觀向多維度功能價值發展變化,由單純的生物性體育觀向生理、心理、社會三維度體育價值觀念發展演變,逐步向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要求改革發展。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呈現多元化,注重學生生理、心理方面、健康教育的價值功能,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習慣、體育文化素養、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校體育的功能價值注重社會系統價值功能,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呈現多元化的價值追求。
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是多層次多方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要求,又賦予新的內涵。學校體育首先要的目標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這是學校體育本質的價值功能,是學校體育課初級、重要的目標。其次是要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生只有運動技能水平提高了,才會激發進一步熱愛體育和進行體育活動。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立德樹人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通過有效的路徑才能得以實現。
學校體育價值功能目標的實現不僅依靠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而且重要的是在于在目標管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已是一種社會問題,整個民族素質的問題,事關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應強化學校體育價值功能實現的監督和管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應作為教育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指標之中,作為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工作績效考核的指標,并作為教育現代化的考核指標,作為現代教育發展水平的考核指標,作為全方位的一個目標管理。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只有全社會高度重視,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學校體育價值目標的實現需要一過程,如果在體育價值目標實現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特別是在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經濟快速發展,構建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呈現出多元化。青少年體質健康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學校體育價值功能的過程管理就是如何通過體育課程的改革來提高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必要運動技術技能,培養青少年學生德智體健康全面發展的健全人格目標。
學校體育教學需要必要的體育場館設施,青少年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需要體育場地器材。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能滿足教學和學生課外鍛煉的需求,已是公認的事實,是制約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各級政府應站在民族體質的提高,民族復興關鍵在于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高的高度,統籌規劃學校體育場地建設,改善學校體育教學的環境場地條件,滿足體育教學和青少年學生運動健身需求。
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國家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從國家層面頒布政策法規保障學校體育教育、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明確提出要保障青少年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規劃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滿足青少年學生健身需求。實踐已證明,青少年體育鍛煉時間不足,是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不斷下降的重要因素。在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在升學考試教育環境體系背景下,注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還沒有形成一種主流的社會文化。如果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青少年學生在校的體育健身鍛煉時間就難以保證,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將成為一句空話。青少年體質健康涉及民族素質問題,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升是一長期的系統過程,需求全社會的共同能力和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得以實現。
[1]范巍,馬云鵬.我國學校體育價值及價值實現路徑探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5):101-104.
[2]龔德勝,鄭成愛,張利.中國體育價值選擇的歷史演變及展望[J].體育與科學,2009,30(3):51-53.
[3]陳玉忠,徐箐.建國以來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學校體育價值取向及未來走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1666-1668.
[4]趙漢華.當代學校體育價值的迷失與追尋[J].貴州體育科技,2012(1):4-6.
[5]施芳芳,戴敬東.中國學校體育價值立場的鐘擺化演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45(1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