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434023)
皮華峰 (湖北禹鼎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430070)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文件從宏觀層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強調了建設“美麗鄉村”對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意義。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如果說“美麗鄉村”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那么必須要實現鄉村建設的生態文明[1]。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差異顯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指出,要想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必須采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發展策略,應當在空間上實現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共生,在時間上實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效益統一[2]。而以鄉土旅游產業為導向的“美麗鄉村”正是建設生態文明和切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具體表現,也是目前利于推廣、方便實施的規劃建設模式。以鄉土旅游為導向的規劃建設模式,就是把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通過規劃“將鄉村轉變為一個具有個性魅力的自然景區”[3]和載得住鄉愁的人文場所,實現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遠安縣地處鄂西山區,具有豐厚的文化遺存、秀麗的旅游資源和旖旎的自然風光。近年來,遠安縣政府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作為多次承擔遠安新規劃設計工作的單位,筆者對遠安獨特的丹霞地貌、神奇的地質公園、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在新農村規劃中也非常注重對于這些原生態鄉土元素的保護和開發,將旅游開發與新農村規劃建設進行了緊密的結合,通過對近年來規劃設計方案的梳理和總結,歸納出4種基于鄉土旅游產業導向的規劃建設模式,即古村落保護的鄉土人文旅游模式、自然風光開發的風景旅游模式、旅游配套服務模式和城郊農家樂的鄉情體驗旅游模式。對于鄂西地區的廣大“美麗鄉村”建設可供參考推廣,對于其他省市“美麗鄉村”建設也將有借鑒意義。
古村落和民居是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早期的新農村建設中,對于本地的傳統住宅建筑往往表現出不屑、輕視的態度,認為是落后、過時的表現。而一些規劃者“為了表現出順應民意,對傳統的住宅用房進行拆除,并按照統一風格建設新的住房,以體現建筑整體之美[4]。”加上建造一座新的住房遠比修繕一座老房子省時省力,因而為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拆除老住房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近年來,鄉鎮對于古民居的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也進行了基于古村落保護的人文旅游模式的積極嘗試。
2014年,遠安荷花鎮對全鎮古村落和古民居進行了整理,共普查出現存的古名居有26處,共計11458m3,多為清末民初的徽派建筑。同時鄉鎮對民居較為集中地定林村進行了保護性的開發建設。定林村是丘陵地貌,古民居村落坐落山谷,整體保存較為完好,民居外形上一般都是青磚黛瓦,滾龍墻,馬頭垛,開天井,翹馬首,內部結構為一進多重,連三間連五間(圖1)。筆者在規劃建設中確定保護性開發的指導思想,即在保持古村落原始肌理和修葺傳統古民居的基礎上進行新農村建設,新建民居采取修舊如舊、堅持鄂西民居的建筑風格,與舊房保持統一風格,堅持用最自然、最環保的方式來建設美麗鄉村,優美的環境和濃郁的古風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條件。
古村落保護的人文旅游模式通過對古村落的保護與修繕,形成統一的風格與特色,促進鄉村旅游活動的發展,從而實現改善村民生存條件、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建設目標[4]。在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避免造成千村一貌的情況,同一模式在具體實施中應具有自身特色。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村落的空間場所,與地方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進行結合,打造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

圖1 遠安荷花鎮定林村(圖片來源三峽宜昌網)
鄉村景觀具有其獨特的韻味,這是與城市景觀截然不同的。美麗鄉村的建設要以村莊的鄉土資源為平臺,挖掘鄉村特有的原始之美,體現出鄉村獨有的田園野趣和自然地貌[5]。對于一些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更需要與景區緊密結合。
百井村位于洋坪鎮,素有“遠安第一山”之美譽的太平頂就位于該村。太平頂海拔約1325m,為遠安境內最高峰,森林覆蓋率80%。該村建有林場、茶園和藥材廠,為湖北省級動植物保護小區,以林海景觀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為主要特色,景區內人文景觀豐富,極富地方文化韻味。
在對百井村的建設規劃中,對于民居的建設沒有采取集中式布局,強調改造式建設。現狀調研中對旅游景點、旅游線路進行了梳理,將主要道路邊上每一棟房屋和周邊環境進行了測量,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拍攝。規劃上強調通過場景展現遠安傳統風土人情,將民居文化融入景區。在通過Sketchup等軟件還原建筑及環境現狀后,重新建模,對全村進行整體改造,一方面汲取遠安民居中特有的傳統元素,對建筑的墻面、屋檐、門窗等進行了改造,形成較為統一的地方風格(圖2)。另一方面強調每個民居個性空間的塑造,如水井空間、堆場空間等,使民居成為了個體的人文自然小品,實現了旅途線路中的車移景易,增加了游客的旅游體驗。
自然風光開發的鄉土風情旅游模式中,應該注重風土人情的挖掘和整理,強化民居、村落與景點、道路的呼應關系,將其真正融入到景區大環境當中。

圖2 具有遠安特色的戶型設計
旅游產業形成規模后,會形成品牌效應,同時產業鏈條延長,對于靠近主景區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為其服務,使之成為支撐村鎮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動力。
花林寺鎮金家灣村緊鄰省道,雖然背靠丘陵,水流潺潺,自然環境良好,但與周圍其他村莊相比特色并不突出。2015年初,遠安新開發6000畝宿營公園,距離金家灣村僅約1km。因此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首先確定了旅游配套服務功能的目標,即用地布局上除傳統的居住功能外,充分利用靠近旅游景區的區位優勢和緊鄰省道的交通優勢,放大旅游配套服務功能。規劃中將旅游接待服務中心和停車場設于省道邊,同時結合村內的山體、水體整體規劃布局,打造傳統村落式布局,開發了鄉村客棧、鄉村酒吧等旅游服務設施。在戶型設計上,也與旅游接待功能緊密結合,如增加外廊和頂層露臺等(圖3)。
旅游配套服務模式中環境的塑造非常關鍵,由于與主景區有一定距離,必須讓游客減少距離感,增加趣味性,除了展現與城市不一樣的村莊原生態的景觀植被和田園風光外,還應對村莊生態環境和發展主題進行整體打造,同時在民居設計上也應當區別于一般戶型,要為游客提供不同體驗的室內室外空間,從而吸引游客,形成旅游目的地的前哨站。

圖3 金家灣村規劃
對于位于城市郊區的村鎮,選擇城郊農家樂的鄉情體驗模式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設美麗鄉村的第一選擇。城郊農家樂模式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即以農家生產生活體驗為特征,為都市居民提供一個短途田園觀光休閑度假目的地[6]。
遠安縣花林寺鎮近年來全力推進生態鄉鎮建設,充分利用遠安一級公路貫穿全鎮的交通優勢,沿公路打造20多公里的生態文化走廊,景觀植物、蔬菜、食用菌等產業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兩旁(圖4),依托產業形成了數量眾多的農家樂,成為遠安和周邊縣市居民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通過設置家庭農場、垂釣、采摘活動、品嘗農家特色菜肴和體驗農村生產等活動,使游客得到身心放松,而村民也得到實惠。
體驗鄉村生活城郊農家樂模式已自發成為目前我國農村商業發展和勞動力自我消化的重要形式,應當大力發揮特色農產業的帶動效應,對農莊、客棧進行有針對性的整體開發。

圖4 提供農耕體驗的龍潭河村規劃
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望得到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基于鄉土旅游產業的新農村規劃建設無疑是記憶鄉愁的最好形式之一。上述模式是經過實地調研和所做的湖北省遠安縣新農村規劃項目的分析和總結所得到的認知。
1)“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要體現鄉村生態文明,以鄉土旅游為導向的新農村建設是對鄉土生態環境保護最好、鄉情記憶最深刻的方式之一。
2)在鄂西地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背景下,新農村規劃必須與之進行有效結合,規劃設計單位和地方政府應當形成以鄉土旅游產業為導向的規劃模式認知。
3)以鄉土旅游為導向的“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模式可直接用于指導鄂西地區乃至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同時對于其他省市“美麗鄉村”建設也有借鑒意義。在應用上述模式時不能生搬硬套,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理念,結合具體項目選擇相適應的模式,規劃建設中應體現本鄉本土的特色,留住屬于自己的鄉愁。
[1]賴文興 .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與實踐 [J].中華建設,2015(1):58~59.
[2]楊保軍 .警惕“偽生態”“真破壞”——如何才能“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J].求是,2014(11):36~38.
[3]閆慧,牛建峰,翟小會,等 .基于旅游導向的美麗鄉村發展規劃研究——以豫南地區為例 [J].綠色科技,2014(12):94~95.
[4]胡群,孔令亞,盧曉虹 .走出一條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和諧之路 [J].國土資源,2015(1):58~59.
[5]鄧雪嬌 .“新鄉土主義”在古典型新農村規劃建設中的應用 [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3(7):90~92.
[6]鄭開雄 .溯源本土視角下的新農村規劃研究——以廈門市海滄區新農村規劃為例 [J].中外建筑,2014(7):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