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陳金萍,趙麗娟,張志山,張龍崗,付佩勝 山東省淡水水產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淡水漁業
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7
鳳眼蓮(Eichhorniacrassipes)又稱浮水蓮花、水葫蘆,屬雨久花科鳳眼藍屬,是一種漂浮性水生植物。鳳眼蓮須根發達,生長速度極快,能吸收水體中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以及某些重金屬元素[1~3],是美化環境、凈化水質的良好植物,被廣泛應用于水域凈化和污染水體的修復[4~10]。另外,鳳眼蓮含有較高的粗蛋白、粗纖維、粗脂肪及磷、鈣等無機鹽,是家畜和牲畜的良好飼料[11]。本研究以東平湖黃河鯉養殖池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鳳眼蓮浮床對淡水養殖池塘水質理化指標的影響,以探索東平湖鯉的健康養殖模式,為鳳眼蓮浮床的大面積推廣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用鳳眼蓮取自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鳳眼蓮培育池,植株健壯無病。試驗池塘為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東平湖黃河鯉養殖池,池塘面積0.33hm2,水深1.5m;塘中架設鳳眼蓮浮床,浮床面積約占總水面的20%,對照塘不架設浮床,其他管理條件相同。
為防止東平湖鯉吃掉鳳眼蓮的根系,同時也為控制鳳眼蓮的生存面積,以竹竿和網片在塘中架設浮床。2014年8月20日架設完成并投放鳳眼蓮,自8月25日至9月22日,每周采集1次水樣(包括試驗塘和對照塘),采樣時間為上午9點,分別測定水體中的溶解氧、pH、總磷、總氮、氨氮和亞硝酸鹽等理化指標,探討水質指標的變化規律和鳳眼蓮浮床的凈水效果。
溶解氧測定方法為碘量法;pH的測定采用玻璃電極法;營養鹽含量測定采用流動分析儀(型號:QuikChem 8500)測定,其中總磷含量采用10-115-01-3-A方法;總氮含量采用10-107-04-3-A方法;氨氮含量采用10-107-06-2-A方法;亞硝氮含量采用10-107-04-1-A方法。
試驗池和對照池溶解氧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首次取樣時試驗池和對照池DO的差別不大,分別為7.45mg/L和6.81mg/L,試驗池高0.64mg/L;隨著鳳眼蓮的生長,2池的DO值差距變大,至9月15日,2池溶氧分別為6.83mg/L和4.18mg/L,試驗池比對照池高2.645mg/L。由此可見,鳳眼蓮浮床可以大幅提高池塘水體的DO,有利于魚類的生長。
試驗池和對照池pH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試驗池和對照池的變化趨勢存在差異,對照池pH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而試驗池pH則相對穩定。養魚水體pH常年變化規律通常是降低的,這是因為水中有機物過多和因溶氧不足而缺氧分解的結果。溶氧不足,殘餌、糞便等不能充分分解,產生各種有機酸類使pH逐漸下降。試驗池pH波動較小,一方面由于鳳眼蓮浮床阻擋陽光直射入水底,減少水體可吸收光照面積,光合強度較穩定;還有一個原因是試驗池溶氧較高,促進殘餌糞便的分解。鯉科魚類的最適pH為7.5~8.5,鳳眼蓮浮床可為魚類健康生長提供pH較穩定的良好環境。

圖1 各池溶解氧變化

圖2 各池pH變化
各池TP含量的變化趨勢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首次采樣時試驗池TP含量略低于對照池,分別為0.205mg/L和0.244mg/L,隨著鳳眼蓮的生長繁殖,密度逐漸增加,其吸收TP的能力也逐漸增加,9月22日,2池的TP含量分別為0.054mg/L和0.201mg/L,試驗池約為對照池的25%。4周之內對照池TP含量無明顯變化,試驗池由于鳳眼蓮的吸收作用,TP含量明顯降低,4周后TP去除率達73.6%。由圖3還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鳳眼蓮吸收TP的速度較前段時間顯著減少,這是由于鳳眼蓮密度過大,影響了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從而影響了鳳眼蓮的生長。因此實際應用中應保持適宜的鳳眼蓮密度,適時打撈出部分鳳眼蓮作為飼料投喂魚類。
各池TN含量的變化趨勢見圖4。由圖4可見,首次采集的水樣中2池TN含量相近,試驗池和對照池分別為1.485mg/L和1.532mg/L,試驗池略低于對照池,隨著鳳眼蓮的生長,試驗池水樣中TN含量顯著降低,到9月22日,2池TN含量分別為0.602mg/L和1.218mg/L,相差1倍多,對照池在4周內TN含量無顯著變化,試驗池TN去除率為59.4%。從試驗池TN含量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開始2周TN含量急劇下降,后2周下降的趨勢減緩。這表明鳳眼蓮在開始2周生長迅速,后來由于密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受影響,生長速度放緩。

圖3 各池總磷含量變化

圖4 各池總氮含量變化
各池NH3-N含量變化趨勢見圖5。由圖5可見,在首次取樣時試驗池NH3-N略低于對照池,分別為0.985mg/L和1.037mg/L;隨著鳳眼蓮的生長,試驗池水中的NH3-N顯著降低,到9月22日,試驗池NH3-N含量約為對照池的23%,試驗池NH3-N去除率達81.4%。從試驗池NH3-N的變化趨勢看,前2周內試驗池NH3-N含量急劇下降,后2周下降的趨勢減緩。
各池NO-2-N含量變化趨勢見圖6。由圖6可見,2池中NO-2-N含量的變化趨勢和氨氮基本一致。首次采集的水樣中,試驗池和對照池NO-2-N含量分別為0.072mg/L和0.083mg/L;隨著浮床中鳳眼蓮的生長繁殖,密度不斷增加,NO-2-N含量迅速降低,到9月22日,2池分別為0.021mg/L和0.071mg/L,試驗池NO-2-N含量約為對照池的30%,試驗池NO-2-N去除率達70.8%。從試驗池NO-2-N含量變化趨勢分析,也和氨氮一樣,前2周內試驗池NO-2-N含量急劇下降,后2周下降的趨勢逐漸減緩,與鳳眼蓮生長速度密切相關。

圖5 各池氨氮(NH3-N)含量變化

圖6 各池亞硝氮(NO-2-N)含量變化
我國淡水養殖業發展迅猛,但在水質控制、飼料與藥物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還比較落后,缺乏必要的水體凈化措施,殘餌和糞便的沉積與分解使水質惡化,導致魚病頻發,又存在用藥不規范、藥物殘留嚴重、食品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限制了水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研究著眼于池塘水質的凈化和改善,以提高養殖產品的質量、節約水資源為目標,利用鳳眼蓮浮床對池塘水質進行生物修復[9,10],有效凈化水質,節約水資源,同時減少病害發生,實現淡水池塘節水、節餌、高效養殖。
池塘水體富營養化主要由氮磷引起,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超標是危害魚類健康的主要因素。池塘中N、P主要來源于殘餌和糞便,鳳眼蓮生長極快;張迎穎等[2]通過吸收水中N、P轉化為自身結構組成物質,其生物量的增長速率決定了對N、P吸收轉化的能力,鳳眼蓮的吸收作用是TN、TP去除的主要途徑;姚輝等[4]研究得出鳳眼蓮對富營養化水TN和TP的去除率為90.9%和76.8%;張迪等[5]研究得出鳳眼蓮對黃顙魚養殖水體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53%和78%,本研究中鳳眼蓮對東平湖鯉養殖水體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59.4%和73.6%,與張迪的研究結果相似。蔣艾青[6]研究鳳眼蓮對魚塘中NH3-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別為70%和88.1%,許國晶等[7]研究鳳眼蓮和EM菌協同對鯉魚塘中NH3-N及NO-2-N的去除率為81.82%和89.8%,本研究中鳳眼蓮對東平湖鯉池塘中NH3-N及NO-2-N的去除率分別為81.4%和70.8%,與許國晶的研究結果相似,但NO-2-N的去除率較小,原因可能是本試驗所用池塘水質較好,NO-2-N含量原本就在較低水平。
鳳眼蓮的密度對吸收水中NP的能力有直接影響,密度過高或過低都達不到最好的凈水效果。據報道,鳳眼蓮密度為15~20kg/m2比密度35~40kg/m2對污水中TN、TP的去除率高[6]。根據鳳眼蓮的生長速度,隔天撈取一定量的鳳眼蓮喂魚,并把吃剩的鳳眼蓮及時撈出,避免污染水質,維持浮床內鳳眼蓮的適宜密度,保證鳳眼蓮最快生長速度和較佳的凈水能力,并對魚類的生長產生促進作用。
鳳眼蓮一般分布于南緯32°和北緯32°之間,由于其繁殖能力強,在我國南方常大面積爆發,引起河道堵塞和水環境急劇變化[10],所以對鳳眼蓮的利用必須加強管理和調控[12,13]。而在我國北方地區,鳳眼蓮不能自然越冬,利用起來相對安全。在淡水池塘中架設浮床,浮床面積不超過水面的20%,將鳳眼蓮控制在浮床以內,可有效防止鳳眼蓮過度繁殖覆蓋整個水面而抑制藻類生長,保護水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秋末冬初鳳眼蓮開始死亡,將其撈出浮床,以免殘體造成二次污染[9]。
池塘養殖傳統的調水方法是水瘦了施肥、水老了換水,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與我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相矛盾。本研究結果表明,鳳眼蓮浮床對東平湖鯉養殖池塘水體的營養鹽(TP、TN、NH3-N、NO-2-N含量等)都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還可以提高水體溶氧,穩定pH,可為健康養殖提供環境保障。利用鳳眼蓮浮床來凈化東平湖鯉養殖池塘水體,可減少換水量,并代替部分飼料,減少飼料成本,探索出了一種東平湖鯉的健康養殖模式;利用鳳眼蓮浮床凈化水質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技術簡單、使用安全等優點,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1]賀麗虹,沈頌東.水葫蘆對水體中氮磷的清除作用 [J].淡水漁業,2005,35(3):7~9.
[2]張迎穎,張志勇,王亞雷,等.滇池不同水域鳳眼蓮生長特性及氮磷富集能力 [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1,27(6):73~77.
[3]譚彩云,林玉滿,陳祖亮.鳳眼蓮凈化水中重金屬的研究 [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9,4(1):47~52.
[4]姚輝,郭榮軍,葉建平,等.幾種漂浮水生植物的凈水能力分析與篩選 [J].寧波農業科技,2012,40(3):15~18.
[5]張迪,凌去非,劉煒,等.水葫蘆和金魚藻對黃顙魚養殖水體凈化效果研究 [J].揚州大學學報,2012,33(4):66~71.
[6]蔣艾青.鳳眼蓮對城郊污水魚塘的凈化試驗 [J].淡水漁業,2003,33(5):43~44.
[7]許國晶,段登選,杜興華,等.養殖池塘利用水葫蘆與EM菌協同凈化水環境的研究 [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6):40~46.
[8]馬旻,朱昌雄,梁浩亮,等.幾種植物對水產養殖廢水的修復效果 [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34(6):18~22.
[9]魏瑞霞,武會強,張錦瑞,等.植物浮床-微生物對污染水體的修復作用 [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1):68~74.
[10]張文明,王曉燕.水葫蘆在水生態修復中的研究進展 [J].江蘇環境科技,2007,20(1):55~58.
[11]周文兵,譚良峰,劉大會.鳳眼蓮及其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 [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5,24(4):423~428.
[12]吳虹玥,包維楷,王安,等.外來物種水葫蘆的生態環境效應 [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4,26(2):25~29.
[13]高雷,李博.入侵植物鳳眼蓮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J].植物生態學報,2004,28(6):73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