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振
【摘要】作者用文字制造一種氛圍,讀者對從文字中獲得的東西進行預測,并滿懷期待地進入閱讀,找尋期待的東西,在找的過程中,不斷品味、分析,對文字的空白進行美學填補,審美活動生成,不斷獲得出乎意料的東西,也不斷推翻自己閱讀之前的某些預測。最終抵達作品的藝術生活世界,獲得深邃的主題思想,反思人生,警醒自己。
【關鍵詞】語文;閱讀;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和欣賞是光和影的關系,有光就會有影,影由光促成。但是,伴隨閱讀的欣賞要實現它的有效性,不能如蜻蜓點水般膚淺,只對字句進行美的考量,要深入作品的生活世界,到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里去。可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受高考壓力,節省時間,進行快餐閱讀。一目十行,甚至只讀梗概。品質閱讀成為一項高級的奢侈活動。這不利于對學生語文素養、人格價值觀的培養,損耗了語文自身存在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師要將閱讀與欣賞珠聯璧合,并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欣賞。
一、激發欣賞主體強烈的藝術感受力
人類總是在尋求事物的應用價值,而缺失強烈的藝術感受力,不能敏銳地捕捉事物一些除應用之外美的層面。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也是如此,尤其是承受高考諸多壓力的高中學生,他們對待閱讀走馬觀花,一帶而過,欣賞狀態顯得消極和散漫,不能擁抱文學作品,無法與欣賞對象保持一致的情感狀態,無法使自己的感情與欣賞對象所蘊含的情感志趣反復回流,也無法欣賞文學創造者對生活獨到的認識和洞察。這常常使閱讀欣賞無法進行,或進行但產生不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強烈的藝術感受力,讓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入乎其內”,暫時潛入作品,與欣賞對象心境保持一致,與文學創造者心靈互通,驚訝于其創作的“先得我心”。在這里,教師可以建一個欣賞主體與欣賞客體的感情連接線,讓這根線牽動,使讀者覺得創作者所表現的正是自己所想的。
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感情真摯,字字如訴,展現了作者與坎坷命運糾纏、做斗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情和心理狀態都一一呈現,輾轉起伏,為人生哲思的出場熱場。但學生在閱讀時急迫感知文章內容的心理,壓迫感受的能力,沒有潛入作品,與欣賞對象的心境保持一致,這就使得學生不能切身的感受字句帶來的沖擊力,無法獲得對主題的深刻理解。欲速則不達。所以,教師要作為引導者刺激學生釋放自己的感受力,找一個感情連接線,讓學生主動地進入閱讀欣賞。如,在進行《我與地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天地,我們會把高興與不幸放置在這里。但有一天這個小天地的某個生命會啟發我們,成為一個情緒或人生點的轉折。史鐵生找到了這個小天地,雖然下肢殘廢,但因為這個小天地,史鐵生獲得心靈上的自由。”這會勾起學生的回憶,使其更加期待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和欣賞,而且,與欣賞對象的情感處于一致,這會激發其強烈的感受力。
二、調整欣賞主體的文化結構,破除審美閱讀的局限
魯迅的《集外集拾遺》中談到對紅樓夢的閱讀:“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謂的眼光便是讀者自身的文化結構,而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載體,它包羅萬象,呈現豐富的文化現象。文學欣賞者從哪個角度切入欣賞,欣賞到怎樣的程度,受到怎樣的啟發都賴于欣賞者與欣賞對象文化結構是否具有統一性,或者說,欣賞者是否能破除由文化結構不同造成的審美閱讀局限。但是,文化結構是長時間積淀而形成在讀者思維中的,具有穩定性,很難撼動,這種文化結構造成讀者閱讀的偏食現象,尤其是思維、喜好趨于穩定的高中學生,文化結構更是一把銳利的殘害閱讀的雙刃刀。所以,教師要看到這一點,不斷引導學生調整文化格局,進行文化更新,使其儲備文學所需的社會生活經驗及體驗。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寫林黛玉初見賈府的一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會看見許多官宦人家的大門兩邊都有大石獅子,這涉及建筑方面的知識,談及賈府不能避之。但學生受文化結構限制,知之又少,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或利用多媒體將石獅子的有關資料展現給學生,或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書本等進行有關資料的匯總。獅子形象開始于漢朝,由西域大月氏進貢過來。后來獅子隨佛教傳入,作為擁有神力的靈獸存在。再后來,獅子便成了看守門戶的吉祥物,它的所放位置、擺放規矩、不同朝代的造型特征都有說辭。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中,賈府的華麗色彩因這兩個石獅子更增了一分。
三、啟發欣賞主體填補審美空白,進入創造和想象活動
句與句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都存在某種空隙,這種空隙為我們制造了想象空間,我們憑借想象,對審美空白進行填補,彌補了視覺上造成的留白。這是由文學的性質決定的,正如伊瑟爾所說:“現代小說以空白為主是為了適應讀者的創造”。但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作者所制造的空隙,如同一個巨大的斷層,學生無法進行填補、跨越,甚至無法完成閱讀欣賞活動,這是由于其創造和想象力的缺失造成的。因此,教師最迫切的是啟發學生填補審美空白,進行創造和想象,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此種能力,促進閱讀欣賞活動展開。
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這是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結局是雙雙先后殉情,這期間有很多的情感空白,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男女主人公在看到對方死去時內心的掙扎。
觀文者不自覺地將自己看作是審美主體,并賦予自己無上的權力選擇審美客體。但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審美主體的受審美客體驅動,穿過字詞句所交織的表層之墻,進入作者作品所展現的藝術生活世界當中,進行深入文字骨髓的閱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