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海
【摘要】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常見問題有:朗讀環節欠缺,朗讀的時間不足;朗讀的目的不夠明確,不能實現感情朗讀;方言影響朗讀,“唱讀”現象難以糾正;朗讀的方式單調。為此可以采用下列對策:營造朗讀氛圍,保證朗讀時間,讓學生多讀多練,扭轉方言“唱讀”現象,實現感情朗讀;激發朗讀興趣,闡明朗讀意義,讓學生熱愛朗讀;指導朗讀方法,注重學生的朗讀基本功訓練,注重朗讀評價,讓學生學會朗讀。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痹诟鲗W段目標中都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和意境,從而鍛煉學生的理解、領悟、敘事、寫景、狀物、抒情、達意;同時,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和認知水平,但是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往往存在下述問題。
一、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朗讀環節欠缺,朗讀的時間不足
教師以講代讀。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環節缺失或者朗讀時間極短,朗讀流于形式。許多教師在學生還未徹底讀完、讀通的情形下,就匆匆進入下一教學環節,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在大部分學生還沒讀通課文的情況下,教師就開始滿堂灌式的講課,朗讀僅僅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
(二)朗讀的目的不夠明確,不能實現感情朗讀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看到學生反復盲目讀文,朗讀缺乏層次,每次缺乏具體要求,朗讀過程中缺乏教師指導,讀后也沒有評價反饋。這樣的朗讀往往不能達到理解課文和解決疑問的目的,學生沒有入情入境,不能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更不能領悟課文主旨思想。
(三)方言影響朗讀,“唱讀”現象難以糾正
由于普通話語音環境的欠缺,不管是晨讀還是課堂朗讀,絕大多數學生方言夾雜普通話“唱讀”課文或段落,“倒核桃”式的讀文方法使學生得不到朗讀水平的提高。朗讀過程整體語速過快,思維緩沖時間太短,機械的“唱讀”不利于對課文的掌握理解和朗讀水平的提高。
(四)朗讀的指導方式單調
老師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牽強別扭,朗讀的引導和訓練不能完美結合,不能熔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不能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課,缺乏語音教學情境,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朗讀流于形式,缺少內心體驗;不注重朗讀教學中的側重點,常聽到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重些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這些教師雖有指導學生朗讀的愿望卻實際效果不理想。
二、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對策
(一)營造朗讀氛圍,保證朗讀時間,讓學生多讀多練,扭轉方言“唱讀”現象,實現感情朗讀
“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要想學生學會朗讀,首先要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有感情地讀。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及時評價總結,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特別是自學性朗讀,力求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趣味和意境,不能讓單調古板的講授占據學生的朗讀感悟和理解。
(二)激發朗讀興趣,闡明朗讀意義,讓學生熱愛朗讀
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可根據課文特點采用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如領讀、指名讀、接龍讀、分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表演朗讀、比賽朗讀、配樂朗讀、想象朗讀、展示朗讀等,讓學生有興趣讀、爭先恐后地讀。教師積極正確的朗讀評價鼓勵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同時,讓學生知道,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在閱讀的基礎上積累運用,便有了自己的創作。朗讀是積累運用的必要前提,文章中準確深刻、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朗讀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對文意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真正入情入境。
(三)指導朗讀方法,注重學生的朗讀基本功訓練,注重朗讀評價,讓學生學會朗讀
1.老師范讀引路,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尤其是低年級進行教學的示范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教學時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學生就能以聽助讀,在模仿中糾正自己的朗讀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方法,提高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為解決難點可范讀一些重點句段,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
2.教師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讀文,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能讀出輕聲和兒化音,培養孩子認真讀書的習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其次要努力做到流利朗讀,不讀破句,不重復字句,這就要求學生不是看一個詞讀一個詞、看一個句子讀一個句子,而是逐步鍛煉到一目幾詞、一目幾行,并能在讀文的過程中融入文中主人公角色,或者能以讀者的身份有所感觸,從而把感情色彩融入字里行間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最后是要用技巧有感情地讀,在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正確地運用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來表情達意。
總之,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理解課文內容,拓展學生思維和想象,更能積累學生的詞匯量,有助于學生寫作。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朗讀環節欠缺、朗讀的時間不足、朗讀的目的不夠明確、不能實現感情朗讀、方言影響朗讀、“唱讀”現象難以糾正、朗讀的方式單調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愛讀,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入情入境地讀,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一定不再是難題!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羅亮.淺談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2010(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