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思想教育寓于語文課堂教學中,比空洞的說教更為學生所樂于接受,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其人格頗具可塑性,然而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信息膨脹泛濫,泥沙俱下,中學生置身其中,由于心智不成熟,辨別是非善惡能力較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形成錯誤甚至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加之這些孩子又是獨生子,父母對其寵愛有加,難免疏于對孩子良好人格養成的引導和規范,使其自主能力、適應能力、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感恩意識、關心他人、吃苦耐勞、抗挫折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辯證的態度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語文教師就有責任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教材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所選的都是名人的故事,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于是學生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要求學生翻閱《貝多芬傳》,談體會,講故事,說品質,最后要求學生寫一篇以《我崇敬的名人——貝多芬》為題的作文,使學生以此為榜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那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至關重要、迫在眉睫的。現在的學生大多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胸無大志,缺乏理想和追求。有些成績較好的孩子,身上也存在著諸多缺點。因此,語文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文化知識,還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使命感,這樣才能承擔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托。
歷史是一面鏡子,給人以借鑒。牢記歷史,才不會重蹈覆轍。歷史具有真實性,更具有說服力。學習《土地的誓言》,借助多媒體展示關東平原昔日的美麗、富饒,再播放“九一八事變”后關東平原尸橫遍野、滿目瘡痍的景象,在前后的對比中,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進而思考為什么中國人不能保護自己的家園?然后讓學生讀、想、議、說,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了“九一八”這段屈辱的歷史,懂得了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從而喚醒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明白現在只有努力學習,掌握本領,長大后才能報效祖國。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如果缺乏基本的責任感,不懂得愛家愛國,那么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前途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陶行知曾說過:“先生的責任是教人做人”而語文教師的責任便是教學生做一個敢于肩負歷史使命的人。
三、注重培養學生面對挫折,困難的積極樂觀的心態
作為祖國的青少年一代,要肩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只有熱情是不行的,還要有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的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心理。鄧小平同志早就告誡我們:“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口素質的競爭。”而面對困難挫折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則是作為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現在的中學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在家備受父母寵愛,于是喜歡爭強好勝,一旦遇到挫折、困難便消極厭世。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首當其沖,給予正確的引導。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達到育人的目的。如王家新作品《在山的那一邊》,莫頓亨克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些文章都教育青少年一代在現實生活中要勇敢面對困難,敢于挑戰,大困難就會變成小困難,往前走一步就離成功近一步,勇往直前,就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如《秋天的懷念》的作者史鐵生面對腿疾仍能笑對生活、堅持創作;《再塑生命》中海倫凱勒在雙耳失聰、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樂觀學習。這些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例子無不是我們的育人法寶。
針對初中語文課思想內容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特點,我對如何在語文課中搞好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粗淺的嘗試。歸納起來,有如下做法:
1.利用教材中的愛國篇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結合實際,巧妙地利用教材,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最后一課》介紹的是韓麥爾先生在自己祖國即將淪亡,人民即將變成亡國奴,不能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前夕,對祖國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厚感情,上了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心深深地震撼了學生,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觸動著學生的心靈,這堂課上的很成功,學生覺得這堂課上的很容易,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細心聽過,老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講解過,比老師以前所上的任何一堂課都好。它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觀其全過程,是這篇愛國的文章觸動了老師的心靈,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2.利用教材中生動的描寫,觸動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讓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詞句,特別是關于愛國的話變成磨光的舊貨幣”,語文教學中對語句的分析,可以把握作家的情感,使學生更容易和作家產生共鳴。如《最后一課》中那生動細膩的描寫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作家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情滲透在這些描寫中,學生在分析這些語句時,課文思想感情將會牢牢地扎根于他們的心靈。
上面談的是課堂內語文教學如何進行愛國主義的滲透。但只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四十多分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還要注重課外閱讀這條渠道。總之,課外實施愛國主義的方法很多,比如:主題班會、實踐活動、專題演講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要靈活對待,看具體情況而定,切記方法單一。只要我們能運用得當,與課內相結合,那樣就能使語文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得以深化,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簡介:范多紅,女,1978年生,青海省西寧市人,大學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