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瀅達+王玲玲+王鶯燕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和中東歐經貿合作的逐漸增多,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雙邊關系深入發展的重要支撐。本文在傳統貿易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影響中國對中東歐國家投資的投資環境(GCI)變量,并以2006-2014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研究中東歐16國的投資環境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回歸結果顯示投資環境對進出口均有正向影響,但影響力度略有不同。
關鍵詞:中東歐;投資環境;國際貿易;引力模型
一、引言
近幾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相互投資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漸趨多元。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投資超過50億美元,涉及機械、化工、IT、電信等領域,投資形式包括并購、綠地投資、股權投資等。而伴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即將翻開新的篇章,中企進軍中東歐的目標和方向越來越明確。東道國的投資環境是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國內外已有研究都集中于FDI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投資環境指標(GCI)引入模型分析投資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正是本文的創新所在。
二、模型與數據
1.計量模型的建立
貿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最早提出,他指出兩國間的貿易流量同其經濟總量正相關,同表示貿易阻力的地理距離負相關。傳統的引力模型可表示為:
方程(1)中Tij表示i國和j國之間的貿易流量(出口額或進口額),k為解釋變量之外對貿易額的平均影響,Y為i或j國的經濟規模,通常用兩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表示,α代表i和j國經濟規模對雙邊貿易額的影響程度,或者是對雙邊貿易額的經濟規模彈性;DISij表示兩國間的地理距離,α3表示雙邊貿易額對地理距離的彈性。
本文主要研究投資環境對國際貿易額的影響,而傳統的引力模型無法解釋中東歐投資環境對其和我國的雙邊貿易額的影響,所以我們對引力模型(1)進行修正如下:
Tij=k
GCI為衡量投資環境的控制變量,α4表示投資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彈性;Z為除控制變量和解釋變量之外影響雙邊貿易的其他因素。由模型(2)可得以下實證模型:
lnEXP=c+β1GCIi+β2lngdpoi+β3lngdpci+β4lnpopoi+β5lndis+ε(3)
lnIMP=c+β1GCIi+β2lngdpoi+β3lngdpci+β4lnpopci+β5lndis+ε (4)
模型(2)和(4)用于考察投資環境對中國與中東歐16國之間進出口的影響。解釋變量含義如下:GCIi為中東歐各國第i年的投資環境指標;gdpoi為中東歐各國第i年的GDP,表示中東歐各國的宏觀經濟規模;gdpci為中國第i年的GDP,表示中國的宏觀經濟規模;popoi為中東歐各國在第i年的的人口規模;popci為中國在第i年的人口規模;dis為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地理距離。
2.數據來源
實證分析中的樣本數據包括中國與中東歐16國從2006年到2014年的數據。被解釋變量中國與中東歐進出口貿易流量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包括初級產品和制成品的進出口額。關鍵解釋變量為投資環境,我們選用全球競爭力指數(GCI)中國和中東歐各國各年得分。《全球競爭力本報告》是世界經濟論壇是目前國際上從事綜合競爭力評價最著名的機構之,其通過對一個國家進行綜合考評,發布的最具權威的年度指標。GCI主要包括基礎要求(basic requirements index),效率強化(efficiency enhancers index),和創新和要素復雜度(innov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factors)三個副指標。其中基礎要求副指標主要衡量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效率強化副指標主要衡量商品、勞動力和金融市場的效率以及技術和市場規模;而創新和要素復雜度副指標則主要衡量商業復雜度和創新等因素。東道國的投資環境是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進而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而全球競爭力指數GCI從宏觀和微觀經濟層面綜合衡量了一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競爭潛力,是衡量一國投資環境較為全面、客觀地指標。計量模型中其他解釋變量:GDP,人口總數等,取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數數據庫WDI。中國與中東歐各國距離來源于法國國際預測研究中心CEPII數據庫。
三、實證結果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對中東歐16國的進出口總量在2006-2014年之間整體上比較平穩,并呈現上升趨勢。
下表(1)(2)列是利用面板數據進行混合OLS回歸得到的結果;為了考察中東歐各國的異質性并得到較為穩健的回歸結果,(3)(4)列是利用固定效應模型(FE)以及使用穩健標準誤得到的結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0.05,**p<0.01,***p<0.001
如上表所示,在混合回歸中,衡量投資環境的指標GCI對出口lnEXP的影響顯著為正,對進口lnIMP的影響也顯著為正,并且后者系數大于前者。說明中東歐某國的投資環境越好,越能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并且更能促進中國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在使用固定效應后,GCI對lnIMP的影響更顯著,對lnEXP的影響不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選取的衡量投資環境指標的涵蓋范圍較大,即GCI包括了投資環境的內容,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衡量一國經濟的增長潛力。衡量投資環境更合適的一個指標做生意容易程度,但因只有近五年的數據,無法做十年面板數據,所以選取了GCI來衡量投資環境優劣。
一個國家的投資環境直接影響外國對它的直接投資,進而會影響雙邊貿易額。投資對進出口的影響分為補充效應和替代效應。本文的回歸結果顯示投資環境對進出口有顯著正向影響,說明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的補充效應要大于替代效應,且投資環境對進口的影響要大于對出口的影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投資環境越好的國家,越具備母國進行邊際產業投資的某些條件(邊際產業就是那些在東道國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母國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母國會減少對這類產業的投資,轉而增加對東道國的投資,通過進口東道國的產品來滿足國內需求。同時,好的投資環境還會促進中國之外的國家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他們生產的產品也可能出口到中國,所以中國對中東歐的進口要比出口增加的多。
在混合回歸中,中東歐國家GDP水平lngdpo對lnEXP和lnIMP的彈性均顯著為正,并且達到了1.488和1.164,說明中東歐國家的經濟總量對貿易的發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固定效應回歸中,僅lngdpo對lnEXP的彈性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lngdpo對lnIMP的影響并不顯著。
在混合回歸和固定效應回歸中,中國經濟總量lngdpc對lnEXP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lnIMP的影響均不顯著。當年出口量是當年經濟總量的一部分,所以中國對中東歐的出口量越大,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越高。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總量越大,代表中國對中東歐的貿易需求越大,但這不會馬上從當年的進口值中反映出來,會有滯后效應。
中東歐各國人口lnpopo對lnEXP的彈性在混合回歸中顯著為負,說明東道國人口增加使中國對其的出口額會減少,在固定效應回歸中不顯著。同時,中東歐16國與中國距離的變量lndis對lnEXP的彈性在混合回歸中顯著為負,說明空間距離對貿易發生構成阻礙因素。
四、結論
首先,投資環境(中國對中東歐國家FDI)對出口貿易的補充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即中國對中東歐的直接投資是出口創造型的。中東歐國家投資環境越好(GCI指標越高),中國對其投資越多,投資增加使得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增加。中國對中東歐國家FDI的出口創造效應,與相關理論的預期一致(貿易創造的FDI理論、新貿易理論、產業網絡理論等)。
其次,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直接投資對進口的影響大于對出口的影響。
最后,投資環境越好的國家,越具備母國進行邊際產業投資的某些條件。且中東歐一些國家具有勞動力以及資源優勢,這都有利于中國將一些在國內已失去比較優勢的制造業和初級產品產業轉移到中東歐國家。這不僅可以使中東歐一些國家因缺少資本、技術和管理技能而沒有充分發揮的潛在比較優勢被挖掘出來,也可以使我國集中資源開發新技術、形成新產業,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東歐大部分國家都屬于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這成為阻礙他國對其進行直接投資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中國企業可增加對中東歐基礎設施的投資,提升中東歐各國的投資環境水平,以促進我國對中東歐的投資,進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林.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2(4):44-46.
[2]王迎新.論海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J].財貿經濟,2003(1):80-85.
[3]王洪亮,徐霞.日本對華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研究(1983-2001)[J].世界經濟,2003(8):28-37.
[4]項本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J].統計與決策,2005(24):84-85.
[5]楊宏恩.邊際優勢戰略下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來自日本對東亞投資與貿易的證據[J].財貿經濟,2007(9):100-105.
[6]項本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J].財貿經濟,2009(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