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空間結構對區域旅游業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以“點-軸”理論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指導,通過對茂名濱海旅游區現有知名景區及旅游資源的綜合分析,構建“兩帶五區”的總體空間布局結構,為當地旅游產品創新和產業振興提出可行方向。
關鍵詞:茂名濱海旅游;空間發展;路徑
旅游產業空間結構是旅游產業客體在空間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間聚集程度及聚集狀態,它體現了旅游活動的空間屬性和相互關聯,是旅游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投影。空間結構的合理性決定了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濱海旅游由于資源條件比較單薄,空間結構的布局顯得更加重要。茂名作為廣東西部欠發達的沿海城市,濱海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整合濱海旅游資源,重構旅游空間結構,為濱海旅游產品創新和產業振興明確方向,對當地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可為其他沿海地區的濱海旅游規劃提供參考。
一、旅游空間發展理論
1.空間結構
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可表現為不同的幾何形態,工業、旅游業等表現為點狀,交通、通訊等表現為線狀,農業則更多地表現為面狀。這些具有不同物質或經濟意義的點、線、面依據其內在的經濟技術聯系和空間位置關系,相互連接,就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區域空間結構。區域空間結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的經濟意義,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一定的空間組織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間的相關資源和要素連接起來,才能產生特定的經濟活動;二是把相互獨立的經濟單元協同起來,能夠產生特有的經濟效益,如規模經濟、節約經濟效益。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點-軸”系統理論,認為在較大區域內增長極和增長點的互動互補過程,能促進兩者之間軸線周邊的經濟發展,從而形成增長極、增長點和軸線的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結構。“點-軸”發展模式特別適合經濟水平相對落后但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通過中心點的聚集效應,實現規模效益;通過發展軸的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2.旅游空間結構演變
國內對濱海旅游空間結構的研究以實證為主,研究的范圍集中在沿海區域旅游功能區劃分及布局方式、交通和政策等區位條件改變對濱海旅游空間結構的影響、濱海旅游客源空間分布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為當地的旅游規劃編制和實施以及旅游行政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描述旅游地空間結構演變發展過程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旅游地生命周期包括探索、參與、發展、鞏固、停滯和衰落(復蘇)六個階段。對于發展還不很成熟的濱海旅游區域,更多的還是處于參與的末期和發展的初期:個別擁有旅游資源稟賦的景區在小范圍區域內發生集聚效應,景區內設施、服務獲得提升和完善,具備一定的旅游功能和經營規模,形成區域濱海旅游發展的若干節點;政府主管部門從被動參與向提前介入轉變,把濱海旅游業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組織實施,力圖以孤立的景區為核心,結合資源狀況規劃差異化旅游功能區,培育濱海旅游區整體功能概念和市場美譽。濱海旅游業能否進入發展階段的快車道,科學重構旅游空間結構是關鍵一環,這一步決定了旅游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高低和旅游產品創新方向的正確與否。
二、茂名濱海旅游業態空間結構的特點
1.自然資源及旅游空間結構特點
茂名濱海新區旅游空間結構的亮點概括為“灣灣相通、灣海相連、灣島相望、山水相逢”。
灣灣相通——重修長約8公里的舊運河,可把商住旅游功能的水東灣與廣東最大漁港所在地博賀灣打通,同時把兩灣之間的陸地營造為四面環水、隔河相望的長方形島嶼,長約12公里,寬約2公里,島上包括了沙灘、濕地、草地、坡地、矮丘等豐富地形要素,具有天然的與世隔絕、神秘浪漫的氣質和靈性,可塑性和開發潛力巨大;兼具難得一見的內陸海水河道,令人神往。
灣海相連——水東灣內海面積27平方公里,海灣出口寬度不足1公里,正在修建水東灣跨海大橋,使整個海灣形成閉環,灣內四季波瀾不興,沒有內河注入,泥沙淤積量少,有大小兩個湖心島,可建造海灣的標志建筑。
灣島相望——大放雞島距離水東灣出口11公里,島嶼面積1.9平方公里,海拔122米,是茂名最大的島嶼,島上生態環境保存良好,植被覆蓋率居廣東海島之冠,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潛水和海釣基地,近海海域水深6-12米,能見度達8米,海底資源豐富,水靜風輕,沒有暗涌。
山水相逢——綿長的沙灘背靠丘陵起伏,其中晏鏡嶺海拔400多米,面海山坡筆直陡峭,俯視海灘,氣流特殊,視野開闊,山脈走向平緩,山上遺留戰爭時期的軍事設施,具有鮮明的運動特色。
2.茂名濱海旅游空間結構優勢與劣勢
(1)優勢
茂名濱海旅游空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豐富,而且資源質量較高,除了優質的海水和沙灘外,還有淺灘濕地、內陸海水河、封閉式海灣、無人居住島、臨海山體峭壁等特色資源,為景區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提供了天然的條件;二是已建成“中國第一灘”、放雞島和浪漫海岸等三個在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區,景區功能各異,互補性較強;三是旅游區對外交通比較發達。
(2)劣勢
茂名濱海旅游經過近三十年的經營,目前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空間結構的劣勢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首先,粵西是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茂名濱海旅游發展缺乏周邊的經濟支撐;第二,鄰近湛江、陽江兩市及海南省的濱海旅游資源豐富,茂名的濱海旅游產品與之同質化嚴重;第三,旅游區的服務功能與市場需求存在錯位問題,主要景區之間缺乏緊密協調和合理定位。
三、茂名濱海旅游業態空間重構
1.茂名濱海旅游空間重構的經濟社會意義
一是落實茂名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及其濱海旅游產業規劃,以產業空間重構為切入點,整合濱海旅游區的各種資源;二是對濱海旅游空間重新進行組合和整合,提升景區之間協同效應和旅游資源的整體使用價值;三是劃分旅游功能區,創新差異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四是充分考慮所在地居民的合理安置,保留和融入當地文化元素。
2.茂名濱海旅游業態空間重構的方案研究
全面整合茂名濱海旅游區旅游資源,重構旅游空間,形成“兩帶五區”的結構體系。“兩帶”:指一縱一橫兩條旅游帶,縱向包括環水東灣新城及現有“中國第一灘”、浪漫海岸及放雞島三大景區,橫向包括從晏鏡嶺到龍頭山沿海景區。“五區”共同組成“兩帶”,賦予明確的旅游產品服務功能。
茂名濱海旅游空間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廣東省茂名市濱海新區旅游產業專項規劃,經修改。
(1)水東灣-歌美海生態商務功能區
——依托條件:紅樹林、近海濕地、水東灣新城建成區。
——功能區定位:以紅樹林觀光、濕地生態體驗、商務會展為主,高標準建設紅樹林綠化景觀、濕地公園,營造濱海生態深度體驗環境,結合現有高檔商住社區設施,開發新城中心商務區、大型會展中心,配套休閑娛樂設施,形成茂名中心游憩商務區。
(2)虎頭山-晏鏡嶺運動養生功能區
——依托條件:晏鏡嶺山體、虎頭山現有旅游設施。
——功能區定位:利用晏鏡嶺臨海山體開發滑翔極限運動,融入軍事元素設置探險線路,利用山水環境和視覺景觀優勢開發登高觀海及攝影景區,依托山林及近岸地帶建設高端養生度假區,營造動靜結合適合各種群體需要的健康養生度假區。
(3)第一灘-大洲島運動文化功能區
——依托條件:中國第一灘優質沙灘及現有設施、水東灣水體、大洲島、二洲島。
——功能區定位:強化第一灘沙灘排球的體育基因,建立專業沙灘排球比賽基地及大眾運動場地,突出與周邊地區沙灘旅游產品的差異化;完善公共海濱浴場的服務設施,提高濱海旅游區的人氣;利用水東灣平靜清澈的水體開發賽艇項目,把二洲島建成空中體育運動島;利用大洲島海灣中心的獨特位置,建設大型“印象茂名”戶外水秀情景劇場,配套各種娛樂商業設施,營造氣氛熱烈、動感十足、旅游流密集的茂名濱海旅游區核心功能區。
(4)龍頭山-博賀灣運河風情功能區
——依托條件:國內罕見的內陸海水運河、四面環水的生態環境、豐富多樣植被及地形、浪漫海岸風景區建成區。
——功能區定位:依托浪漫海岸景區及古運河情調強化局部區域的婚慶服務、蜜月度假功能;由當地居民遷移形成移民新村,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景觀,建設富有漁鄉風情的旅游小城鎮;開發古運河巡游項目及游艇服務;利用灘涂和淺海資源開發漁人碼頭和海上牧場項目;依托大片背風草地及運河景觀建設高爾夫球場及配套度假村、自駕游宿營地,營造獨具濱海運河風情的休閑度假及長期居住地、景區與社區和諧發展的示范區。
(5)放雞島海洋探索功能區
——依托條件:放雞島建成區及配套設施
——功能區定位:綜合利用放雞島陸上、水下生物多樣性特點,通過設立展示場館、資源分類、行走路線設計等,把海島建成一個海洋生物及海洋知識科普區,使游客在參觀體驗的同時實現知識增值;依托優質海水條件和豐富的水下生物資源,推廣淺海、深海潛水運動普及化,使放雞島潛水項目成為茂名濱海旅游區最具特色的產品。
3.結論
茂名濱海旅游區處在發展初期,景區建設已經具備一定基礎,應以現有三大景區為支點,整合和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以點帶面,規劃建設承載差異化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功能區,吸引旅游資源和旅游流的聚集,形成“兩帶五區”的旅游空間結構體系。在功能區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按照整體旅游概念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快功能區結構化建設,形成區內旅游新業態,實現旅游業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柳,俞喬,鮮榮生,李志銘.西藏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及路徑研究[J].長沙:經濟地理,2012(7):141-146.
[2]李小建.經濟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張淑敏.基于旅游空間結構理論的休閑旅游研究[D].廣州:廣東商學院,2011.
[4]王恩旭,吳荻.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空間結構演變與優化研究[J].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7):505-509.
[5]廣東省茂名市濱海新區旅游產業專項規劃[M].茂名市旅游局,中山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2011.
作者簡介:袁驊笙(1971- ),女,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旅游英語教研室主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經濟、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