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內容摘要】物理課堂對學生到底哪個地方有吸引力,教師在教學時又該怎么吸引學生?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探究式教學能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積極思考問題,在生活中多關注與物理有關的現象,促成學生產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念頭,這樣更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尋找樂趣,這就達到了物理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學 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物理雖然有幾年了,可是物理課堂對學生到底哪個地方有吸引力,教師在教學時又該怎么吸引學生?要想學生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當然就要依靠物理課堂教學。課堂能讓學生懂得很多東西,教師要讓學生樂于跟著走,讓學生能主動地跟隨教師完成課堂教學,這才是學生主角位置能實現的條件。學生們只有多加入、多配合、多探討,才能讓課堂變得更加有味道。
一、探究興趣召喚求知,課堂呈現效果
上一堂課要考慮效果,那么就要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因為只有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才能追隨,學生才能自主地深入探究,那么這樣的聽課質量才是很高的。所以教師要注意運用課本中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知識,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探究知識。
例如在教學《磁現象和磁場》時,是這樣進行的:
上課了,教師拿著一只碗和一根細棒進來了,說:我要用這根細棒把碗抓起來。為了能讓學生看清楚,教師拿起碗,讓學生們仔細把內外看了一遍。在碗里放入一些水,然后又拿起一根魔棒,把棒放入碗里,開始向魔棒吹氣,吹了幾口,向上慢慢提魔棒,結果碗沒動。這時,教師看著學生,“仙氣吹得太少了,碗不高興就不起來了”。接著,教師做出夸張的動作,對著魔棒使勁不停地吹氣,再向上提魔棒,這次碗就提起來了。
教師:這個魔術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怎么實現的?
學生開動腦筋,給出了各種答案,使得學生對這堂課的學習充滿了期待。
教師:初中我們就曾經學過磁場,那么你能說出跟磁有關的都有哪些呢?(由于課前布置了,學生把所知道的都說出來了)
教師:對磁的了解,除了剛剛同學們說的,看看還有哪些呢?
多媒體展示書上介紹的與磁有關的常識,從而,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興趣完全充當了教師的助手。學生在它的指引下,自主地完成了基本功課的學習,強化了知識,讓學生自己探究,才會產生更透、更深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增強能力,各自取長補短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多個人的力量要遠大于一個人的力量。在物理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多加入討論的話題。因為每個學生有其自己的認知范圍以及思考問題的角度,讓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主見,并且傾聽別人的想法。正是在聽的過程中,學生也在思考自己的說法是否正確,比較自己的優勢在哪,不足又在什么地方。這樣長期堅持,就能讓學生養成思考問題并善于聽取別人想法的好習慣。
在《勻速圓周運動》一課教學時,當把所有的問題都完成以后,為了鞏固本課的概念,要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后形成結論發言。
(1)提供給學生一個表的時針、分針和小尺,讓同學們通過測量計算一下針尖的線速度分別是多少并交流計算的方法;
(2)拿一個電動汽車,準備一些沙子,請學生嘗試,如果給汽車車輪安裝擋泥板,應安裝在哪,才是最合適的?
學生從前面學習的問題著手,各組開始測量,計算。對于小車的這個題目,學生更是積極,觀察沙子到底會怎樣飛出去,都積極參與到其中,爭相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課堂呈現出熱烈的討論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合作,能讓學生的能力有很大提升。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考慮問題,產生疑問進行溝通、解決,對自己錯誤的地方能夠反思,從而認識到到底哪里出錯了;還能在別人的幫助下,產生知識理解的靈感,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探究凸顯知識內涵,拓寬學生眼界
由于物理離生活更近,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從課本知識領進現實生活中,對當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開展對應的活動,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課本知識不只是課堂上應用,也能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運用,讓學生感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認真思考,最終得出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這將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通過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對平時的生活更關心,產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想法。這樣讓學生樂于去發現,積極地去解決,享受成功的快樂,從而培養了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享受物理帶來的喜悅。
在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下,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積極思考問題,在生活中多關注與物理有關的現象,促成學生產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念頭,這樣更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帶來的快樂,讓學生在學習中尋找樂趣,這就達到了物理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楊旭峰.“磁感應強度”教學思路及創意[J]. 中學物理(高中版),2012(5).
[2] 于洋.“勻速圓周運動”教學設計[J]. 新課程導學,2011(5).
(作者單位: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