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殊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63)
去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兩份重要文件。前者把職業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后者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明確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與產業對接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因此,這兩份文件的出臺對體育高職教育發展是一個重大“利好”,必將對體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產生重大影響。在新形勢下,體育高職院校應該如何加快推進體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體育產業是體育及其相關產業的總稱,它是以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表演和體育用品制造與銷售為主營業務,同時對旅游、商業、會展、建筑、通信、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游戲動漫、網絡等產業具有顯著拉動和輻射作用的綜合產業鏈。我國體育產業近些年來持續保持跳躍式發展態勢,吸納就業勞動力人數不斷上升,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然而,目前中國體育產業化程度低,2012年體育產業增加值3135.95億元,為美國的1/10,人均為美國1/40;GDP占比0.6%,僅是美國的1/4。特別是在歐洲、美國,體育產業的八成收益,都集中在體育服務業上,但在中國體育服務業的所占比重,僅僅兩成左右。在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提升、消費升級推動現代服務需求崛起之際,國內體育產業化空間巨大,尤其是體育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體育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做大做強體育服務業并實現現代化,而現代服務業具有“兩新五高”的特征,迫切需要大量體育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
目前,全國共有15所體育高職院校,共開設有社會體育、體育服務與管理、運動訓練、體育保健、競技體育、高爾夫運動與管理、休閑服務與管理等20多個體育及相關專業,在校高職生數約1.34萬人。各體育高職院校都是地方體育系統舉辦,與體育行業有著天然的聯系,建有各類培訓基地為體育行業及社會開展培訓和繼續教育;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有2所院校牽頭組建了體育職業教育集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體育高職教育規模較小,專業布局及設置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和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專業與課程建設改革力度不夠大,成效也不夠明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夠,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
體育高職院校應建立體育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的機制,包括建立專業調整評估機制、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強化機制、新專業培育機制、優質專業教學資源共享機制等。體育職業類專業設置必須對接區域體育產業(鏈)。總體要求是:在當地政府和體育行業的指導下,依據區域體育產業結構及其變化發展趨勢來調整辦學層次和優化專業布局,以體育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和體育職業崗位群來開設相應專業,及時改造現有專業,增強專業適應性,創辦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形成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體育產業,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目前,各體育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大多數是傳統專業,職業定位模糊,趨同現象較明顯,缺乏特色。筆者認為體育高職院校可根據本地區體育行業特色和本校優勢,按單項性健身類、綜合性健身類、休閑旅游類、運動防護與保健類、經營管理類、競賽表演類等分類構建專業或專業群,進一步明確專業(群)服務的職業崗位群;對傳統專業(如體育服務與管理等)應向體現現代服務業特征的方向進行改造和提升。此外,還可沿體育產業鏈延伸與漸進衍生和開發周邊專業,如體育旅游、體育媒體、體育會展等專業,促進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體育高職院校是體育系統辦學,行業特色明顯,且通常一個地區只有一兩所,應培養服務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既懂體育,又懂經營和管理,并具有較高文化素質、良好職業發展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新型服務人才。不同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不同,培養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專業強化運動專項技術指導、健身指導技術或運動防護技術,走技術技能服務崗位路徑;有的專業側重于經營或管理,走經營管理崗位路徑。此外,體育高職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為體育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及服務,同時也要為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需求導向、能力本位、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基本思路是: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跨學科、進階式、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流程是:需求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職業能力標準和課程體系構建→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編制[1]。體育職業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要點如下。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體育行業企業專家必須全程參與,深入調研和分析體育產業的人才需求狀況、,總結提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定位,確定專業課程體系,細化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以確保所設專業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專業是面向崗位群設置,而不只是一個崗位。需求調研時,要將每個崗位分層級,不同層級表明了工作能力的不同。職場中的人欲達到一定層級,必須經歷相應的年限的努力和積累,層級越高需要的年限越長。崗位層級為學生指明了職業發展方向。體育職業類專業通常有三條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第一條是技術技能服務崗位路徑(如高爾夫教練和球童);第二條是營銷崗位路徑(如高爾夫俱樂部會籍銷售和客服);第三條是管理崗位路徑(如高爾夫俱樂部運行管理)。例如,高爾夫球童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為:實習球童→初級球童→中級球童→高級球童→特級球童、球手。當然,職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著職業崗位遷移,如從中級球童升遷至球童主管、客服主管或銷售主管等。
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依據是職業能力標準。從課程體系到每一門課程,甚至每一課程單元都應有職業能力標準中的職業能力與之對應。職業能力分析是開發職業能力標準的關鍵步驟[2]。對于體育職業類專業,一般應分別從技術技能服務、營銷和管理這三個職業領域的各個崗位的具體工作過程出發,調研并分析確定各崗位的工作項目、典型工作任務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包括知識、技能和素質),從而形成本專業的職業能力標準。職業能力標準中每個職業能力都是帶有層級標識的,與職業崗位的層級相對應。同一層級的一個或若干工作項目及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構成一個職業能力模塊,所有不同層級的職業能力模塊組合成職業能力模塊庫。開展職業教育或培訓時,只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不同學習起點從模塊庫中選取不同能力等級的模塊,科學合理地搭配組成課程模塊、課程及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體系就呈現出跨學科、模塊化、組合型和進階式的特點,便于實現中職、高職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銜接,也便于開展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
在開展職業能力分析時,應參照社會體育指導員、營銷師等相關國家職業標準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和國際先進標準、體育行業企業人才培訓要求、典型企業崗位工作要求及崗位績效考核方案等資料,這樣開發出的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必然涵蓋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證內容。由于課程模塊的層級也與職業資格證書等級相對應,這樣學完相關課程模塊就可以考取相應等級的資格證書。
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一般模式是“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各體育高職院校及專業應以一般模式為指導,借鑒國際上流行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如澳大利亞為代表的TAFE模式等),針對各自的特點進行創新,使之更具特色。
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強調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培養學生在工作場所以正確的方式運用所需技能的能力。以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保健專業為例,該專業在省體育局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分項實訓室(8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4個)—校外頂崗實習基地(8個)。這些校內實訓室和基地都是按照職業能力標準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設計的,并符合國際化標準。校內分項實訓室主要用于課程教學和單項基本能力訓練;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包括廣東省體能訓練中心、運動防護中心、體育館運動防護室、輕松100工作室)主要用于專業輪崗實習,在真實的對外服務中,教師進行現場教學,邊講解邊指導,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內容和指導進行實操。在實習方面,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根據高職學生三年制特點,實行“第一學年的體驗實習+第二學年的輪崗或頂崗實習+第三學年的畢業實習”模式,強化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
以健身指導綜合實踐課程為例,整個課程是一個健身指導和健身俱樂部管理的大型項目,又細分為若干個子項目(如操教指導、器械指導、健身俱樂部管理等),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負責指導。采用的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例如,應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在健身俱樂部實際崗位中扮演某個角色,工作一定時間后,采取崗位輪換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工作角色,從而提高不同崗位的工作能力;在應用案例分析法時,聘請健身俱樂部經理講解俱樂部成功管理的案例,聘請健身教練對學生在指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正意見。
大型的高爾夫俱樂部資金雄厚、條件優越,且擁有較多的技術技能崗位。體育高職院校可選擇高爾夫球運動與管理專業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與合作俱樂部一起根據職業崗位群和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共同開發職業能力標準、課程體系、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體育高職院校承擔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基本能力訓練,高爾夫俱樂部通過師傅帶徒形式,依據培養方案進行崗位能力訓練,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
首先要抓好關鍵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標準中包含了對職業關鍵能力的要求,應將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滲透到所有教學環節。例如,外語應用能力主要是通過大學實用英語、專業英語課程來培養;信息處理能力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相關專業課程來培養;交流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在客服和營銷類課程中培養,還可以在其他課程中設置能讓學生進行溝通、表達的環節來促進學生交流表達能力的提高;數字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革新創新能力可在專業課中對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綜合考查;與人合作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可在課程教學中設置專門的環節來考查。此外,要可以充分利用頂崗實習等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關鍵能力。其次,對于基本素質的培養,同樣也要從教育的各個環節著手,主要包括:開設基本素質必修課及選修課;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融入基本素質的培養和實踐體驗;通過第二課堂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社會實踐等。
[1]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廣東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調查與分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廣東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職業能力分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呂紅.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課程質量保障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謝一風,熊惠平.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