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
高校體育訓練中的防傷害措施研究①
黃兆偉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532200)
摘 要:體育訓練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進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教育是我國常規教育體系中最后的階段,在高校開展體育訓練,不但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能為大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該文由現階段高校體育訓練傷害的相關概念入手,分析幾種常見的運動傷害形式,最后,對高校體育教師如何正確開展體育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防傷害措施體育訓練分析
體育訓練是高校教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現階段我國大學生體質弱、不愿意鍛煉的特點,在高校中進行科學的體育訓練,能夠有效控制當前大學生群體中體弱多病等問題,為學生學習提供健康的身體條件。體育訓練傷害是體育訓練中的常見現象,若不能及時的采取相應的預防、解決措施,不但會給同學造成身體上的疼痛,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心理負擔,不利于未來的體育教學。該文以此為背景,對高校體育教學訓練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簡單分析。
正確認識學生體育傷害的相關內容,能夠為教師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提供理論基礎。
1.1學生傷害的概念
1.1.1學生傷害事故定義
國家在2002年我國推出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學生傷害事故做明確定義。《辦法》指出:所謂學生傷害事故,就是指學生在學校教學活動、學校所組織的活動中,以及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場地、校舍等其他教學設施中發生的人員傷亡的事故。其中,體育傷害是學生傷害事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1.2高校體育訓練事故分析
多數學者認為:學生在學校所發生的、與體育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生傷害事故就是體育訓練事故,其中包括體育課、體育競賽、體育場、體育設施等發生人身傷害的事故。
從我國高校的常見體育訓練事故來看,骨折、扭傷、摔傷等是常見的體育訓練事故類型,高校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與教學大綱進一步優化教學措施,保證相關教學內容能滿足學生體育訓練的要求。
1.2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為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應該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科學的體育教學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對體育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自身教學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通過控制一系列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抗壓耐挫的積極心理,消除在生活、學習中的煩惱,為學生帶來體育運動的愉悅感,不但能夠為體育教學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也能為進一步開展其他教學方案奠定基礎。
科學有效的分析高校體育訓練中的傷害事故,能夠為教師尋找體育教學新途徑奠定基礎。該文由高校體育訓練教學入手,對其傷害事故做以下幾方面思考。
2.1高校體育訓練傷害的特點
2.1.1個體鮮明的特點
高校的實質是一個巨大的群體,每個人都以相對獨立的角色參加體育教學訓練,這就導致學生會在心理、運動能力、行為等多方面表現出差異,這也是高校體育運動基本不存在群體性學生傷害的根本原因。而學生自身的獨特性,就是導致其出現體育訓練傷害的重要原因。教師在未來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體育教學與學生個性之間的聯系,以進一步優化教學辦法。
2.1.2傷害形式復雜性
高校學生體育運動形式多樣,這種導致學生在不同訓練背景下的傷害形式不同。例如,高校體育運動中存在具有對抗性的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等,也有新興的登山運動、網球運動等,復雜的運動形式導致傷害形式存在差異性。
2.2以學生自身為主體的運動傷害分析
體育運動傷害具有明顯的不可預見性特點,且隨著相關教學內容進一步增加,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必須要采取科學的安全防護措施,避免出現體育訓練傷害。例如,在足球運動中,學生應該佩戴相應保護措施,避免關節受到損傷。但從現階段我國高校學生自我安全保護形式來看,在激烈體育運動中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的學生數量僅為總量的23.68%,說明我國高校學生體育安全意識較差,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優化教學方法,也要向同學灌輸科學的體育訓練自我保護思想。
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本學校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特點,不斷優化教學方法。該文結合相關資料,對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優化鍛煉方法,實現科學的體育教學
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掌握體育運動的關鍵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一般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會根據學生的身體條件、性別的因素實施差異化的體育訓練。以3000 m長跑教學為例,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之前,會將不同體重的學生劃分出來,并帶領身體素質相對較好的學生長跑;再發揮體育委員、班級干部的作用,鼓勵體質相對較弱的學生完成長跑。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長跑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有效滿足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但難以滿足鍛煉學生身體機能的要求。因此,進一步優化鍛煉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同樣以3000 m長跑訓練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對相關步驟做進一步優化。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身體條件,將學生分為隊伍1和隊伍2,其中隊伍1的同學身體素質較好,隊伍2同學身體素質相對較差;其次,開展長跑鍛煉,教師先要求體育委員帶領隊伍1同學進行3000 m長跑,觀察長跑過程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大概統計學生奔跑過程中出現摔倒的頻次。
同時,教師親自帶領隊伍2的同學們進行1500 m長跑,觀察這部分同學長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后,在長跑結束后,教師要先聽取體育委員所反映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觀察項同學分析長跑過程中的錯誤現象,如雙臂擺動頻率過高等。待同學簡單休息后,教師再組織全部同學,沿操場奔跑一圈,觀察教育效果。對于學生掌握不徹底、應用不規范的現象,教師可組織同學進行二次學習。
經過反復幾次鍛煉之后,學生的長跑能力有小幅度提升,且長跑過程中出現摔倒、抽筋的現象明顯減少。
3.2做好準備活動,完善體育運動流程
準備活動是降低體育訓練傷害發生率的重要保證,進行科學的體育訓練,能激活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將學生身體狀態逐漸調整到運動狀態。
對教師而言,應根據訓練(比賽)環境、氣候條件選擇準備活動。例如,對于一些興奮性較低的體育運動(如競走、慢跑等)或天氣較為寒冷的時候,教師應該適當提高準備活動強度,準備活動的時間也應該略長;對于一些興奮性較強(如足球、籃球比賽等)或天氣較為溫和的氣候中,準備活動的強度不需要太高,能調動學生身體運動狀態即可。同時,教師要根據體育訓練中的常見現象如頭暈、惡心等,簡單向同學講述這些現象的發生機理,并通過現場演示,告知同學如何科學處理運動不適現象。最后,在一些具有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中,體育教師可事先準備一個吸氧機,以積極處理比賽中的突發情況。
經過長時間的教學,學生在體育運動之間會養成自覺進行準備活動的習慣,調整身體狀態,避免出現體育傷害現象。
3.3控制鍛煉間歇時間,科學過渡體育運動環節
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若本堂課的體育教學內容較多,教師必須要控制鍛煉間歇時間,避免因高強度損傷給同學身體造成傷害。
例如,教師在某項運動結束之后,可帶領整個隊伍沿操場緩慢行走一圈,避免一些學生在運動之后,直接坐在地上;在行走一段時間后,教師可允許學生喝水、休息等。同時,間歇時間、形式必須要體現體育教學內容的相關要求。例如,體育運動側重于上肢鍛煉,在間歇時間教師可將訓練重點轉到下肢鍛煉上,反之亦然。
通過控制鍛煉間歇時間、科學過渡體育運動環節,能進一步優化學生身體的血液供給環境,能夠積極防治體育訓練損傷現象。
3.4應用新技術,傳播體育運動防傷害措施
在微時代的大背景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對體育教師而言,必須要積極利用各種新技術,傳播體育運動防傷害知識。
教師可利用班級的微博平臺,根據學生在體育課上表現,要求相關同學對某一運動環節進行優化;同時,教師可在網上尋找有關標準運動的視屏資料,將其分享在微博平臺上,要求學生定時觀看,并與班級輔導員取得聯系,要求每個同學根據視屏資料寫一篇觀后感。教師也可利用微信,與某些體育課上表現不如意的同學取得聯系,在對其進行鼓勵的同時,告訴該同學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對于發生體育訓練傷害的同學,教師應以溫和的語言預期交流,告訴其體育傷害的正常性,并通過實際案例,鼓勵學生走出受傷的陰影,根據醫生建議接受質量,盡早回到課堂。
該文簡單分析了高校體育訓練中防傷害的相關措施,對教師而言,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的差異性,尊重學生身體的差異,適當增加學生體育運動壓力,逐漸培養學生抗壓耐挫的積極心理,為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麗華.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現狀及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5):222-223.
[2]謝偉平,嚴五四.高校體育訓練中的防傷害研究[J].考試周刊(體育教學與研究),2014(75):113-114.
[3]王振靜.對蘇州普通高校體育師傅發生原因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4.
作者簡介:①黃兆偉(1974,9—),男,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育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