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路娟
弘揚法治精神的實踐機制
■ 王路娟
法治精神包括多方面內容,從當前問題表現最突出、推進法治建設最迫切的角度看,弘揚法治精神亟需從培育以下“四個意識”入手:規則意識,主要指社會公眾對法律等社會規則及其內在價值的認同和自覺遵守;權利意識,即人們對權利及其行使、救濟的認知、理解和態度;誠信意識,即從事民事、經濟等活動中,都要遵守誠實信用的法律義務;司法終局意識,即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及其生效裁判的認同、接受的意見和態度。
由于我國公民意識成長土壤的缺乏、公民意識啟蒙的狹隘和膚淺以及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導致規則、權利、誠信、司法終局等觀念扎根不深,缺乏法治價值、原則和制度的理性思考。還由于我國傳統人文思想中理性精神缺乏、社會管理中存在的人治思維模式、誠信缺失問題和社會矛盾糾紛的終止機制失靈等,都制約法治精神的弘揚。
培育規則意識是弘揚法治精神的首要任務。恪守規則是法治的社會基礎,法治的第一重含義就是規則之治。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應該培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信仰,教育其自愿遵守規則,讓規則更容易得到認可和執行,提高規則在實踐中的運作效率。
培育誠信意識是弘揚法治精神的現實需求,崇尚誠信是法治的道德保障。將誠信意識的培育作為弘揚法治精神的主要抓手,主要基于強烈的現實憂患意識和轉型社會特點,是法治精神中國化、現實化、階段化的表達。
培育司法終局意識是弘揚法治精神的制度要求。司法終局是法治的重要標志,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形成的共識,是國家上層建筑的制度設計。培育司法終局意識,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弘揚法治精神要求司法準確定位自身角色。
充分發揮規則適用者的司法角色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在規則治理上下功夫。法官要正確理解規則的含義,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引下,正確認識和評價制定法、“活的法”和自然法,通過審判和執行活動,自覺地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社會關系,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要通過價值分析、利益衡量等,取得止爭息訴、案結事了、勝敗皆服的效果,把矛盾糾紛造成的損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充分發揮誠信守望者的司法角色作用。司法機關應該與金融、工商、勞動、海關等部門建立執行工作聯動機制,形成“信息共享,制裁聯動”的征信體系:與各種宣傳媒體協作,建立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制度;與公安、檢察機關協作,建立拒執案件查處機制;與金融機構建立聯動征信系統等。通過這些合作,形成社會誠信建設合力。
充分發揮糾紛終結者的司法角色作用。一是基于司法權的終局性特征,司法權是權利救濟最后一道關口,案件經過人民法院審判后,對權利救濟已經完成。二是司法權的終局性是相對于其他救濟權力而言的,就人民法院自身而言,本身存在著一審、二審、再審的不同審判程序,糾紛終結要求人民法院盡最大努力,在一審階段即做到服判息訴、定分止爭、案結事了。三是“遲來的正義等于非正義”。人民法院在案件處理中不僅要做到公正裁判、定分止爭,而且要努力提高審判效率,使糾紛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終結。
其次,弘揚法治精神要求系統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
司法作為一門嚴謹科學,應積極構建具有自己獨特屬性的“專業槽”。司法的“他信”,即人民群眾對司法具有信仰,屬于法律信仰應有之義。只有人們不是出于功利的考慮和畏懼懲罰來遵從法律,而是從內心認同法治精神,使法治精神由內生而外發為自己行為的一個部分,法治精神才能得到全面弘揚,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建成。
再次,弘揚法治精神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工作制度。
修訂完善法官考評制度。按照法治精神要求,立足司法的權利救濟、公權制約、糾紛終結三大功能,從規則適用者、權利救濟者、誠信守望者、糾紛終結者的角色標準出發,讓法官回歸本質的工作方式,進一步修訂完善對法官工作業績的考核制度,制定切實可行客觀科學的評價機制。把法治精神的內容體現在考評機制中,將規則意識、權利意識、誠信意識、司法終局意識的弘揚情況,細化為可操作的考核項目,在定性評價基礎上,作出定量評價。
加強司法能力教育培訓。充分認識教育培訓在加強司法能力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的教育培訓。適應越來越高的司法要求,確保完成繁重艱巨的審判任務,一方面,廣大法官繼續弘揚兢兢業業、埋頭苦干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用新型體制打造法官隊伍硬基礎,全面改革法官養成體制和職業保障體制,才能為好的司法制度提供組織基礎。
開展訴訟誠信建設。法院既是訴訟誠信建設的主導者、維護者,也是社會誠信建設的參與者、保障者,必須加強訴訟誠信建設,率先實現司法公信,這是司法的內在要求,更是推進社會誠信的突破口。只有當事人誠信地進行訴訟,法官依法誠信地進行審判,才能及時查明事實真相,準確認定是非,正確做出裁判,促成糾紛公平公正解決。
最后,弘揚法治精神要進一步改善法治社會環境。
加強法治社會管理創新。法治社會的一個基本命題就是規則平等,規則對于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要求有完善的規則,即要制定并執行好規則。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制度,尋求兼顧各方利益的平衡點,既能調動大家積極性,又能讓弱勢群體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建立公民權利均衡機制。信息獲取機制,要求有關方面遵循信息公開原則,對相關信息主動發布或經申請發布;權利凝聚機制,只有經過凝聚和提煉的要求才能接近政府決策的層次;訴求表達機制,公眾能夠進行有效的權利訴求,在相關制度設置上,增加公眾參與的環節;施加壓力機制,調節強勢主體的過高優勢,保障社會中弱勢群體的權利;權利協商機制,矛盾各方按照法律渠道和程序進行對話和談判協商;調解與裁決機制,其實質就是一種矛盾終止機制。
開展政府法治績效評價。抓住行政是社會建設主導的特點,將“法治GDP”引入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重點抓住政府依法行政考核指標的確立,發揮指標的評價、考核、引導、教育作用。開展政府法治績效評價,關鍵在于增強領導干部法律意識,增強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盡管十八大以來法治發展取得重大成績,但距離“法治中國”建設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根本體制障礙與現實問題并未完全克服。隨著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落實,“法治中國”建設必然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作者為河南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