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青
互聯網思維之思考
■ 葉青
近兩年,互聯網思維成為媒體產業乃至整個社會共同討論的熱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媒體、傳統產業,從而獲得更高效率和更大價值。
互聯網思維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的是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在百度一個大型活動上,李彥宏與傳統產業老板、企業家探討發展問題時,首次提到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他說:“我們這些企業家們今后要有互聯網思維,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以互聯網的方式去想問題?!睅啄赀^去了,這種觀念已經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以及企業外各行業、各領域的人所認可。同時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也演變成不同的解釋。馬云認為,互聯網思維是跨界、大數據、簡捷和整合;周鴻祎認為,互聯網思維應是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模式和顛覆式創新;雷軍則將專注、極致、口碑、快捷視為自身的互聯網七字訣。然而,無論解釋如何不同,有幾個核心點是相通的,即關于互聯網本身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在資源上以豐裕替代稀缺;在傳播行為上以互動替代單向;在傳播渠道上以平臺替代管道。
互聯網思維特征可以概括為5個關鍵詞:一是便捷,互聯網信息傳遞和獲取比傳統方式快,也更加豐富。這也是為什么PC取代傳統報紙、電視,而手機即將取代PC。二是表達(參與),互聯網讓人們表達、表現自己成為可能。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愿望,都有參與到一件事情創建過程中的愿望。讓一個人付出比給予他更能讓他有參與感。三是免費,從沒有哪個時代讓我們享受如此之多的免費服務。四是數據思維,互聯網讓數據搜集和獲取更加便捷,并且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數據分析預測對于提升用戶體驗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五是用戶體驗,就是讓用戶精神物質方面感覺爽,也就是說,任何商業模式的根本都是用戶,讓用戶滿意。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這不僅是一次影響每個人的產業革新,而且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首先是宏觀調控思維的轉化。“互聯網+”的變革根源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充分使用,這必將進化宏觀調控的數據支撐。國家統計部門統計數字將不僅局限于已經發生的數據,更會依據龐大數據和精確算法擴張到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預測。政府宏觀調控將更加精確,更符合市場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數據采集來源也將更加個體化,宏觀調控要求更加有針對性,社會主義宏觀調控模式將成為發展主流。政府因占有最大規模的數據,而成為全行業“互聯網+”革新風向標的實際控制人。
其次是法治思路的轉換。“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法治思維應有所作為。一方面,法治應承擔對新產業發展的保駕護航作用,避免新技術這把“雙刃劍”可能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果。另一方面,法治應有明確立場,站在順應歷史發展角度看待新問題。任何產業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帶來新舊利益之間的沖突,法治不僅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而且還要轉化成促進發展的動力,促進產業革新、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這種法治思維的轉化需要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全面協調。特別是在立法上,要深入貫徹“立法的指引性作用”,加快新領域立法,加快淘汰不合時宜的法律和思維,加快立法現代化進程。
最后是市場思維的轉化。在工業4.0時代到來之前,一直是生產主導消費的模式。“互聯網+”是工業4.0時代的象征,網絡在產業中不再單純扮演工具角色,而成為市場主導。這種新型產業模式的優點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和消費市場與生產者之間關系,避免資源浪費和過度生產。這種影響在經濟學上是深遠的,很有可能顛覆西方經濟學一直強調的“看不見的手”,價格因素和供求關系對市場影響將越來越小,“按需生產”將變為現實,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和精準營銷將構成全新“看不見的手”。在“互聯網+”市場思維中,供求關系矛盾將被弱化,信息和數據化將成為左右生產和消費的關鍵點,批量生產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新型市場將被重新建立。
(作者為南寧市氣象局信息技術保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