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新裝甲兵學院裝備系 安徽蚌埠 233050
?
適應現代戰場發展需求,提高戰時裝備保障能力
孟建新
裝甲兵學院裝備系 安徽蚌埠 233050
孟建新,1964年1月出生,山東淄博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軍事裝備和機電工程專業教學研究,獲10余項軍隊科技進步獎,發表論文50余篇。
[摘要]隨著新型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不斷發展,探討提高裝備保障力量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的適應能力,提高裝備保障效能,適應未來戰場復雜性、不確定性和環境變化等因素,是提升信息化戰爭聯合保障、高強度保障、可持續保障能力和部隊戰斗力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裝備;作戰;保障能力
我軍是在機械化建設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跨入信息化和機械化復合發展階段的。而聯合一體的信息化戰場,既是作戰雙方智能與戰術的比拼,又是技術和裝備保障能力的對抗,對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要求。適應信息化作戰方式變革,突出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是我軍打贏現代化戰爭的關鍵要素。
適應現代化戰爭裝備保障要求,必須創新裝備保障理念,著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多能”觀念,統籌各個戰略方向完成使命任務的多樣性保障能力;強化“走遠”觀念,提升跨區跨域、遠海遠洋等適應性保障能力;強化“拓展”觀念,發展網絡、太空、深海、無人作戰等新領域新力量的新型保障能力;強化“體系”觀念,推進軍(兵)種聯合保障能力;強化“融合”觀念,注重科學運用地方等各種力量,加強多元化保障能力。以適應現代戰場全時域、全空域、信息化的作戰要求,提升戰時裝備保障能力。
現代信息化作戰裝備保障任務需求急、強度大,客觀上要求必須運用各種手段,千方百計的提高保障效益,保障作戰行動的順利實施。一要注重保障力量體系化建設,整體部署。對各軍、兵種保障力量和地方支前力量統一區分、編組和配置,使其形成有機的整體,構成上下銜接、互為依托、綜合配套的裝備保障力量體系。二要注重保障力量模塊化和標準化,按功能編組。為適應高機動部隊實施分散精確打擊的作戰模式,提高者保障能力,保障部隊的編組按專業編組變為功能編組,即把“指、供、運、修、救、防”等專業保障力量優化編組,分成若干保障模塊,每個模塊都具有指揮、保障和防衛等功能。同時所有保障模塊都將是戰場上可隨意調用替換的標準化“預制件”,并可按照任務需求進行靈活重組,將大大提高裝備保障力量的反應速度和保障效率。三要注重保障時效性,靠前保障。在增強戰術裝備保障機構綜合保障能力的同時,靠前部署作戰裝備保障力量,靠近作戰部隊,實施伴隨保障,力求在裝備使用或損壞地域就地進行補充、維修,提高保障的時效。
為取得未來信息化戰爭控制權,必須充分發揮裝備保障系統技術創新的優勢,在新的戰時裝備保障理論體系導引下,大力發展適應信息化裝備保障的新技術,開發新型戰時裝備保障系統和各種高效能保障信息系統。包括故障檢測診斷裝備、野戰搶救裝備、野戰修理裝備等,實現裝備的通用化、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發展,運用嵌入式專家系統、交互式電子手冊等,提高新型武器裝備的保障水平,實現精確、主動保障,開發和利用先進的戰術指揮控制系統、戰斗勤務支援指揮控制系統、遠程維修系統、全程可視系統,提高戰場感知能力,及時預判保障需求,為適時、適地提供保障奠定技術基礎。
信息化條件下,裝備越來越呈現為信息、火力和機動的綜合性作戰平臺,因此必須加大對新裝備操作訓練、保障人員的知識更新,嚴格技術培訓考核。一方面,應高度重視解決保障人才的不足。突出改善裝備技術干部的知識結構,著重培養懂結構原理、熟悉技戰術性能、能維護維修、會指揮管理的新型人才。采取“院校育、單位訓、請來教、外出修、在職學、崗位練、比武選”等方式方法,形成良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另一方面,人才培訓考核的起點不高,沒有把信息化與機械化知識、能力有機結合,沒有把考核作為裝備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裝備知識、技能的考核制度,廣泛組織各類人員進行裝備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并通過嚴格的考核,盡快提高裝備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近年來,我軍相繼頒布施行了一系列戰時裝備保障法規,這對于科學規范戰時裝備保障行動,提高信息化局部戰爭裝備保障能力,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必須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這些戰時裝備保障法規,進一步增強裝備保障法規意識,充分認識戰時裝備保障的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提高組織實施戰時裝備保障的能力素質。其次,認真貫徹執行各項戰時裝備保障法規,必須加強組織領導。要把貫徹執行戰時裝備保障法規,作為加強軍事斗爭準備的一項重要內容。第三,認真貫徹執行戰時裝備保障法規,必須注重在提高保障能力上見成效。要按照從嚴治軍、依法治軍方針,加大裝備保障行動的管理力度,嚴格規范部隊的裝備保障行動;要及時制定完善戰時裝備保障預案,創新戰時裝備保障理論,努力提高各級裝備機關組織指揮裝備保障的能力和部隊的裝備保障水平。
目前,無論部隊還是院校演練中,通常演練情況外的保障工作做得較實,而實戰中的演練保障卻流于形式,必須務實做好實戰化裝備保障訓練,精細研究實戰演練中的“指、供、運、修、救、防”的真招實招,才能提高信息化、精確化的裝備保障能力。一是加強針對性訓練,提高任務適應能力,加強訓練的適應性、針對性,注重實地、異地實兵、實裝的實戰演練。二是突出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堅持把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作為生成新型保障力量增長點突出出來,配套相應訓練綱目和教材,積極探索網絡、太空、深海,無人作戰、城市作戰保障訓練方法路子,推進新型保障力量融入作戰體系訓練,加快形成體系作戰保障能力。三是突出快速反應訓練,確保第一時間出動。重點是建立健全戰備演練、訓練管理、訓練保障以及訓練考評機制;四是要加強聯合協同訓練健全協作機制。加強各軍(兵)種的協同訓練,要以軍事訓練法規、專業訓練法規和國防法規為基本依據,切實把聯保聯訓納入實戰化、法規化和正規化軌道。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