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向榮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0)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HP)是一種新型的健康理念,人們可以采取一些特定的方式方法保持自身身體的健康并且加強身體素質,實現方法可以通過人們加強自身技能,改變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報告顯示,學生的體質狀況普遍偏差,且學生在社會適應性、抗壓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也不樂觀,特別是作為高職院校,以培養現代高素質職業人為目標,學生職業素養(身體與心理素養)與企業發展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就目前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健康促進就顯得尤其關鍵。
以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模式實施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以“健康促進”“大學生體質”“高職體育教學”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平臺查閱與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最前沿的文獻研究資料。
1.2.2 專家訪談法
以“健康促進”“大學生體質”“高職體育教學”為關鍵詞,針對體育教學改革、心理健康引導等問題對體育學和心理學等領域專家進行訪談。
1.2.3 問卷調查法
采取試用了《大學生精神衛生自評調查問卷表》,調查參與了健康促進的學生們前后的心理狀況。期間我們發放了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回收率93.7%。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促進前、后的數據運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統計方法,數理統計的結果為該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查閱相關研究文獻,提出“高等職業院校有效健康促進”,根據數據文獻的調查設計了兩項內容不同、為學生促進健康為目的實施的項目,展開調查,據此分析,開展研究。首先根據項目設置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了健康問題的診斷,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健康促進的項目,并且計劃組織實施。通過此項目需要降低或是消除健康風險的因素,提高學生們的自身健康水平。與此同時,在學校開展了心理干預和體育活動等活動,為實施健康教育診斷和開展健康促進等項目鋪路,從而改善學生健康素質。
目前,主要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入學起點低、整體學習自覺性不強從而導致的學生心理問題以及學校不良心理環境等這樣的實際情況,確定開展“改善學生心理、改善學校心理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
2.2.1 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必要性
利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問卷》,對學生健康狀況調查順利開展。為了更加準確、明了、直觀地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況,發放了400份問卷,回收了382份有效的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95.5%。結果表現為:心理無問題占10%,心理輕度問題或疑惑占75%,心理問題較重占15%。調查數據表明:高職院校學生確實是存在較大心理問題的,并且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況是理應受到相關的重視并解決。
2.2.2 學生心理健康促進項目的選定
利用《大學生精神衛生自評調查問卷表》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對400個學生發放了400份問卷,收回了有效的問卷388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97%。問卷中涉及的調查內容分類為:自我認識、敵對心理、精神狀態、人際關系、抑郁癥、恐怖、強迫癥狀等7大類。統計結果顯示:抑郁癥、人際關系成為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群體里最為普遍的心理問題。
2.2.3 心理促進手段
(1)學校心理環境建設。①學校政策。確認把校園環境建設和校風列為主要重點的工作。這是為建設優美、安全的校園,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提供創造環境。②教師行為促進。規范教師行為,倡導積極健康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向上。
(2)高職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具體方法。①增設心理健康咨詢室,讓學生觀摩心理健康咨詢流程,積極走進健康心理。②積極并規范地開展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課程,如2014—2015年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大型活動。③開設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的課程,將《心理健康》列入必修課程。讓學生通過心理課程的學習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④通過一些專家教授心理課程講課,舉辦了關于心理健康的講座,向高職學院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知識,并提供一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2.2.4 評價結果分析
(1)通過《大學生精神衛生自評調查問卷表》的實驗后調查,發放了400份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39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了97.5%。對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前的精神狀況人數為68人,心理健康促進干擾后為62人,未進行干預前為36人,干預后為19人,綜上所述學生心理健康風險明顯降低。
(2)實驗后通過學生們登記的心理咨詢表,對其中學生們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詢問,讓學生們闡述問題。高職學生談到較多的問題涉及到:情緒控制方面、人際關系交流方面、學習的壓力、對前途的淡漠。而實驗前、后人際關系問題指標在實驗前后都出現較大改觀。
(3)促進措施后調研發現:①高職學生中傾訴是對不良情緒正當的宣泄主要途徑,大部分學生能及時地把自己的“不愉快”講給同學聽,合理宣泄不良情緒;②學生了解個體在校園生活中的差異性,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相互接納、和睦相處;③學生們了解了這次心理咨詢活動的意義,并表示愿意接受心理輔導和了解。
2.3.1 學生身體健康調查
學生們的健康體質問題不僅僅是心理原因造成的,還有許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耐力、柔韌度、身體力量以及肺活量問題。通過對實驗前高職學生的身體狀況測試,結果為測試人群普遍存在的身體素質問題依次為:心肺功能的系統循環、肌肉的爆發及力量和身體耐力、身體柔韌度等。
2.3.2 身體素質促進具體措施
(1)體育課教學改革。將拓展訓練課程、民族體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讓身體活動和心理活動過程貫穿整個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開設體育文化鑒賞課,通過健身理論、終身體育等體育常識讓學生積極了解體育常識。
(2)依照學生的個性指定運動措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運動處方,科學參與體育鍛煉。
(3)進行體育鍛煉。在每周二和周五晚上組織學生以慢跑、戶外、乒乓球、羽毛球、形體、輪滑、武術、街舞等課外俱樂部的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
2.3.3 促進效應評價結果
采取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測”設計,將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實驗項目:《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水平素質的評判標準。其基本的指標主要為:身高、體重、肺活量、50 m短跑、中長跑、坐位體前屈;測試內容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的功能,從肌肉的力量、耐力、柔韌性等方面對學生體質的健康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以及評價。
(2)實驗對象:實驗組400人,對照組400人。
(3)實驗結果:健康標準項目平均分對比研究,實驗組在總平均成績分、體重、中長跑、肺活量和50 m、體前屈的平均成績方面均高于前測的結果。
(1)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是體質健康促進過程中的重點,以此就針對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的實際,加大了學校環境的改善、并且開設了心理課程進行輔導咨詢和教育。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有了較大改觀,積極地參與了這次心理活動教育,對培養高職學生良好的社會心理及職業素養具有較大的積極性意義。
(2)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健康是此次調查分析研究的重中之重,亟待解決。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個性化運動處方實施、課外體育活動管理的規范等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方案,從實驗前、后的對比研究得出:參加了這次健康促進活動的學生比未參加的學生身體素質高。
(3)由筆者提出的“體質健康促進模式”,并設計了此次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全方面的實驗。通過實驗前后結果的對比,學生們整體素質在健康促進教育下有了顯著提高。學校也在高職院校健康教育政策、組織和經驗上獲得了改善。
[1]王英蓉.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及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0(7):328-330.
[2]薛海紅,王小春.高等學校有效健康促進模式與實踐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6):100-103.
[3]謝曉明.高職院校心理教育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南北橋,2014(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