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
焦彥麗時譽芳
新疆大學830046
[摘要]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階段即醞釀萌芽、初步發展到逐漸成熟階段的現實狀況研究,深刻認識到網絡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生動性等機遇。同時認識到挑戰與機遇并存,因此迎接挑戰發揮出最大優勢。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階段;機遇;挑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與其他事物一樣,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發展的過程。在其發展階段上大致可以分為醞釀萌芽、初步發展和逐漸成熟階段。
(一)醞釀萌芽階段(1994-1999年)
我國自1994年接入網絡后開始進入了網絡時代。但是人們從了解網絡到應用網絡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是由于網絡基礎設施發展速度慢、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難等多方面的原因。在1999年底以前,我國計算機數和上網用戶數均十分有限,直到2000年才得以較快發展。從總體上看,1994-1999年我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尚處于醞釀和萌芽時期。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上的“黃”“灰”“黑”信息迅速增多。面對這種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能采取的措施十分單調,常常采取簡單化的做法,主要是“防”、“堵”、“管”;在理論研究方面,實踐工作領先于理論研究,雖然當時已經有了些許實踐成就,但學術界還未能及時提出相關理論。
(二)快速成長階段(2000-2006)
2000年2月,我國網民數由1999年初的400萬激增到890萬,居世界第八;2001年我國網民為2000萬,躍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為4580萬,半年增加了1210萬,增長35.9%。網民數量的迅猛增長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順勢而出,并為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成長階段是在2000-2006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在教育實踐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開始走向融合,不斷涌現出各類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依然有很多還是在網絡上復制思想政治教育。
(三)逐漸成熟階段(2007年至今)
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講話中明確強調了互聯網對于我國文化建設、管理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為網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內容上看,開始系統的全國的開始研究;從方法上,出現了運用多種學科的原理來研究;從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數量來看,產生了極大飛躍,如期刊論文,在2014年相關論文就有2000余篇。
隨著網絡的日趨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斷隨之發展進步,在發展過程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隨著種種機遇。
(一)網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更加豐富的內容、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密集的信息,這些都有效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網絡上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和很廣的覆蓋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網絡這個巨大的平臺及時有效地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也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此同時,網絡寬帶傳播速度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快,因此,信息可以通過網絡瞬間傳播到任何地方。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教育資源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資源主要來源于各種媒介,如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由于受篇幅、版面和發行周期等限制,信息量相對較少,傳播速度也相對較慢,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針對這一問題,網絡的特點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人們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網上接收、傳播、反饋信息。又因為網絡強大的開放性與自由性,被教育者才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獲得所需資源,交流討論方便。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學生動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許多,例如:自我教育法、實踐鍛煉法、灌輸法等,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主要利用的是灌輸法,雖然這種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由于網絡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技術應用功能,使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圖文并茂,聲像交融的特征。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處理加工,把教育內容融于聲像中,從灌輸轉到互動,這就可以大大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我們應該高度警惕,冷靜對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挑戰
盡管在我國互聯網技術已經在許多領域被廣泛運用了,但是這并不代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都精通網絡技術,面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大趨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網絡知識和技術水平以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是建立一支新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挑戰
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于支配人的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用正確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為,使這些行為符合國家、人民和社會的利益。然而網絡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特點,使得掌握這一技術主動權和控制權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把網絡作為他們宣傳西方的意識形態、政治觀念及價值觀念的主陣地,并企圖通過網絡在全球范圍內逐步樹立起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弱化別國國民的民族文化意識,國家和民族觀念。因此我們的受教育者能否主動迎接這一挑戰、戰勝這一外來觀念的侵蝕,不得不說是一個挑戰。
(三)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決定著受教育者行為的價值取向。盡管網絡有其優勢,但在網絡中仍有許多暴力信息、黃色信息和宣傳西方政治色彩的信息。因此如何正確地使用網絡,如何對待網絡上的信息,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這也就說明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因此我們必須增強網絡意識、利用網絡加強倫理道德、理想和信念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在此同時,我們還應該針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行為進一步加強政治觀和民族文化意識方面的教育。
總之,面對網絡這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并存,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趨利避害,自覺而主動的面對挑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任重道遠,因此,盡快構建一個新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努力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胡錦濤.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EB/OL】.A,2007 年1月24日
焦彥麗(1991-10-18)、籍貫(甘肅)、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2014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第二作者:時譽芳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