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新蕾 張文梅 郭娜(.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004;.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004)
微型課程的發展動態及其在體育課程設計中的可能應用①
白新蕾1張文梅2郭娜1(1.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南京210042;2.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20世紀80年代后,微型課程成為西方各國課程開發的一種新趨勢。近幾十年來,隨著課程改革進程加快,我國借鑒國外微型課程開發經驗,將微型課程引入我們視野,它的發展動態受到人們關注。該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文,闡明微型課程發展動態,并通過閱讀微型課程在數學、英語等學科中的開發應用,進而為微型課程在體育課程設計中的可能應用提供可行性建議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微型課程發展動態體育
微型課程,又稱其為迷你課程、微課程或微課,是一種持續時間短、主題集中、能較靈活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也可及時反映時代發展動態的小型課程[1]。微型課程,有我們比較熟知的報告會、專題宣講會等。這種課程并不是依靠學科課程的知識體系、邏輯系統來進行編制的,而是通過學生發展的現實社會的迫切所需,同時兼顧校內外所擁有的師資力量,而客串進來的“副食”。曾有鐘啟泉教授在現代課程論中指出,今后改革課程的主要趨勢之一就是課程的微型化,使整個課程體系更加豐富而靈活。
1.1微型課程開發從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發展
1960年,美國的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首創了微型課程,它主要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內實施。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微型課程才漸漸引進我國,最初只是在中小學首次進行嘗試,研究者也大多在基礎教育領域研究微型課程。后來,隨著這種微課影響的不斷擴大,我國對其的開發與利用也呈現出一種新的態勢。我國的一些研究者認識到高校課程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對一些課程要進行更加合理自由地開發和實施,此時對微型課程的應用則有著更大的需求。目前,一些高校已經嘗試進行微課的教學,雖然在稱謂上并不統一為微型課程,但在指導思想及開發的具體步驟上則與微型課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時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高校微型課程只是為長期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并不是取代其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及地位。
1.2微型課程的校本化
隨著新的課程不斷推進與改革,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逐步形成。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中提倡開發的校本課程是作為國家及地方課程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是彌補國家及地方課程的不足,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適應本校學生的一些需要及差異性,但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如流于形式、教師經驗的傾向化。鑒于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開發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還要更好的滿足本校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差異和需要,調動各個班級教師的積極性,開發多元化的校本課程,如將校本課程引向西方新興的微型課程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新方向,它的開發倡導賦權增能,旨在讓每一位教師成為真正的課程開發主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積累起豐富的研究成果。
1.3微型課程的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一日千里,逐漸融入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然教育也不例外,現在將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一種發展主流,并將直接促進我們課程形式以及學習方式的革新。在此背景下,繼校本微型課程之后,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日益滲透進微型課程,它以其富于時代感的特征脫穎而出正在逐步發展為“微時代”的新寵兒。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火爆的發展,隨之一種新的微課——信息化微課的模式創生了。
微型課程信息化主要是強調信息技術的效用,并且充分使用多媒體功能進行課程開發優化的教學過程。而且,絕大多數微型課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材料,并結合各種計算機媒體的特效(例如聲音、動畫及圖片)來優化學生的學習。微型課程信息化旨在挖掘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潛能,生成了不同的微型課程設計模式。
1.4微型課程的整合化
進入21世紀的我們,終身學習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學習化社會蓬勃發展,加上信息化社會的日新月異,現代課程的學習本質逐步顯露出來,作為新課程形態的學習化課程也逐步孕育起來。基于上述背景,微型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將逐步“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互動雙向整合的一體化,構建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信息化課程的新形態。
整合課程實質上就是一種利用各種有機整合的形式,使得學校教學系統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間聯合形成的一種課程形態,它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然而,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到來,整合課程則添加了新的內涵,即尋求信息技術和現代課程的雙向整合,最終創建一種信息化的課程文化。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實質上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的一種課程而研制的理論與實踐,它針對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問題,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互動性雙向整合,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課程與教學組織方式的實現和以人的學習為本的新型課程與教學活動樣式的發展,建構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課程新形態,進而使信息文化與人的學習生活整合而成為有機的和統一體。
體育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其他學科類似,也需要有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過程等,是一個相對縮微版的課程。微型課程讓學生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擁有感,也給教師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2.1彌補缺失型微型體育課程
據了解,從應試教育階段開始,我國體育課教學主要以講授運用技能、進行身體素質方面練習為主,對學生體育教學沒有先從學生體育興趣培養方面入手,而是直接給予學生行動刺激,造成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體育從行、到信、最后到知的發展過程,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一直停留在行的階段,隨時間推移造成行動力下降,體育隨著他們學生時代的結束也一同在他們社會生活中畫上句號。因而對學生進行體育興趣培養、體育認知學習對于終身體育理念實現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連續25年下滑后,已止跌回升,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面臨的形勢仍不容樂觀。超重,肥胖,近視眼,運動能力低下,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字眼與我國青少年聯系到一起,這是他們目前體質健康的真實寫照。學校體育是學生身體素質的根本保證,有人問:學生上體育課的時間本來就有限,如果再對學生進行體育興趣培養、體育認知學習那需要很長時間,是一個
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果占用體育課時間來專門做這些事的話,那學生真正動起來的時間能有多少?的確,在學生寶貴的體育課面前我們不能忽視,微型課程的出現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微型課程以時間短、主題鮮明、配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等自居,在應試教育階段,根據學生年齡增長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為他們制作適合的微型課程內容。如在小學三年級以下主要是動畫視頻為主、內容主要是關于體育興趣培養,播放一些關于體育趣事的小故事,每隔一段時間讓學生交流他們已經觀看的小故事。對于四年級及以上的學生可以適當加入最簡單的體育認知知識,比如讓學生觀看在體育活動中發生意外受傷事故如何應對的視頻等。對于其他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給予如營養知識、運動解剖知識、運動生理知識等。彌補缺失型體育微型課程的較好發展需國家、各級學校支持,在課程安排上保證一個星期或半個月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學習,相信學生經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此類體育微型課程的學習,會對他們進行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2.2完善課堂型微型體育課程
我國體育課主要以講授運動技能、身體素質方面的練習為主,傳統體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和動作示范為主,而這種教學方式的局限日益凸顯,一些動作技術稍微復雜的項目學生很難掌握,老師在做示范時,由于有些動作需要連貫性,盡管教師反復示范,仍造成學生對部分細微動作的忽略,不利于學生知識掌握,已不能適應體育教學的整體要求。微型課程給體育教師帶來方便,網上關于各種體育知識的教學比比皆是,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攜帶筆記本,對講解的動作技術進行慢鏡頭反復播放,再加上自己的講解示范,有利于學生對動作技術更準確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對低年級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效果更佳。
2.3自主學習型微型體育課程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時代已經結束,現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正以驚人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和學習方式,廣大學生也深受影響,社會關于學生與信息技術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諸如學生沉迷于網絡等,就這需要教師、家長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成為他們學習的好幫手。在教師課堂講授結束后,學生如果沒有徹底掌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上的微型課程進行學習,或者是教師課后把課件下發到每個同學郵件供學生鞏固復習。教師在講授內容之前可以適當讓學生備課,如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前滾翻動作,然后在課堂上給其他同學講授,這樣網絡微型課程就給學生提供了參考,他們可以提前在網上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微型課程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教學中廣泛使用,其發展正日趨完善,在各領域中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雖然目前其在體育教學中的研究和應用還相對較少,但更加激勵我們對它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王曉芳,黃甫全,曾文婕.論新興微型課程開發的三種模式[J].中國電話教育,2014(329):62-67.
[2]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課程促進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3(4):95,127.
[3]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4]夏仲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3-14.
[5]汪麗.高中信息技術微型課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0.
作者簡介:①白新蕾(1991—),女,南京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c)-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