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石芝謀
“二元”之困 “多元”求解
——綏陽縣“四個聚焦”奮力后發趕超
文丨石芝謀
綏陽縣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縣委書記王曉旭、縣長余航海分別包保洋川鎮萬畝大壩和風華鎮萬畝大壩;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何曉明、縣政協主席鐘方偉分別包保蒲場鎮萬畝大壩和旺草鎮萬畝大壩;
縣委將耕地保護納入對各鄉鎮的年終綜合目標考核。
為保護生態環境守住耕地紅線,綏陽縣把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放在首位,加強對山、水、空氣、土壤和萬畝大壩的一體管護,切實守住守好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的生態底線,制定了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包保5000畝以上壩區耕地保護的方案。
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成為綏陽縣決策層的共識。“面對貧困落后主要矛盾,我們必須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牢牢守住發展的底線,同時,我們要正視生態現狀,在發展中保住綠水青山,牢牢守住生態的底線”,縣決策層深刻認識到“發展與生態”的雙重重要性。
如何解除“發展底線”與“生態底線”的“二元”之困,結合縣情,綏陽縣提出“聚焦工業抓突破、聚焦扶貧抓攻堅、聚焦生態抓發展、聚焦旅游抓長遠”的“四元”戰略思路,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在聚焦工業抓突破上,全縣緊緊圍繞全省主基調、主戰略,“聚焦工業不走神、不散光”,發展能夠發揮生態環境優勢的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按照“完工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達產”的要求,全面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生產運行調度,抓好規模工業投產達產,持續抓好工作園區提質增效,著力解決產業園區入駐率、土地利用率、產出率以及標準廠房利用率低的問題,建立與“底線相抵觸”的企業退出機制??h經濟開發區抓好開放平臺建設,立足當前工業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基礎,抓好產業培育、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運用好產業園區、開發區、高新區和“5個100工程”對外開放型平臺。
在聚焦扶貧攻堅上,綏陽縣大力推進民生改善,全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著力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扶貧攻堅工作列為建成全面小康重點工作,啟動實施“35669”行動計劃的要求,圍繞扶貧攻堅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進行深入研討。太白鎮、溫泉鎮等貧困鄉鎮及全縣46個貧困村立下“軍令狀”,堅決限時完成既定目標,按照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要求,進一步深化“項目式”扶貧,全面開展“造血式”扶貧。今年底,太白鎮和溫泉鎮有望實現“減貧摘帽”,全縣將因此減少貧困人口1.3萬人以上。
在聚焦旅游產業上,綏陽縣謀求長遠規劃。以“詩畫綏陽、養生天堂”為發展方向,拓展全縣旅游業縱深發展,全面推行旅游產業化和標準化,主推生態旅游、觀光旅游、鄉村旅游、養生康體旅游,發展全域旅游,建設全景綏陽。一方面把雙河溶洞的申世工作放在首位,確保用三年時間完成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目標,建立規范的旅游規劃機制,有重點、分層次地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盡快建成一批適應現代游客、具有地方特色、參與性強、回報率高的大項目。另一方面抓好旅游文化與旅游產品的融合,挖掘代表詩鄉文化特色的元素,加強旅游路線設計,充分發揮資源和氣候優勢,打造高端的旅游避暑圣地,大力開發匯善谷礦泉水、辣椒、空心面、金銀花等特色旅游產品,培育發展觀光、休閑、度假、大健康等多元化、復合型旅游業態。
在聚焦生態建設上,綏陽縣著力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中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建立能實現經濟與生態共同繁榮的生態經濟農業模式,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融合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達到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在更高發展水平上的和諧統一。由縣委書記牽頭,抓好洛安江、仁江、芙蓉江“三江”源頭的保護工作,環保、林業、水務部門及時劃定保護范圍,按照生態循環、互惠共生等生態經濟學基本原理,抓好農田生態工程、林果業生態工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生態觀光農業開發工程的實施,加大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月月造林”三年行動計劃,大力開展綠化造林工程。
同時,在劃定的保護區域內,全力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收集清運農村垃圾,停止審批涉及5個萬畝大壩的農村集體土地建房工作,壩區范圍內的農戶拆建、新建房屋一律退出壩區和基本農田,生態城鎮、生態村建設與城鎮、村莊實際結合,與生態環境結合,做足山水文章,弘揚生態魅力,彰顯個性特色,做到村莊布局顯山露水。
(作者單位:綏陽縣外宣中心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