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給辭職官員一個理性“出口”
文_本刊記者
如何看待官員辭職現象?官員辭職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我們不妨聽聽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湖南省委黨校副校長、湖南行政學院副院長吳傳毅,武漢大學政治文明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虞崇勝等專家的剖析。
我們沒必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那些辭職官員,而應理性地尊重他們的職業選擇。
中央高壓反腐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公務員尤其是官員的尋租空間,讓一些官員的權力不能再任性,更讓一些官員感到不自在了。于是,一些官員開始抱怨“官不聊生”,甚至采取消極怠工的態度;一些官員則利用人脈資源下海經商,盡快實現“權力變現”;一些官員則打算辭職“開溜”,試圖跳到高薪部門。但不能說,所有的公務員辭職都是反腐造成的,反腐壓力和收入減少并沒有削弱公務員的社會地位,反腐只是提供一個契機而已。
長期以來,做官被認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官員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擁有權勢的階層。隨著社會深入發展,職業選擇正在呈現多樣化,當官并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社會資源日益分散化,不同階層人員均有可能成為社會精英。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都是為了追求權力,也不是所有的公務員都能獲得一官半職。公務員尤其是官員辭職現象若能持續,無疑會沖淡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為政治生態環境的改變提供價值條件。
如果官場無法滿足官員的發展需求和實現個人抱負,他們值得付出辭職的代價,選擇與其才能相匹配的新職業。我們沒必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那些辭職公務員,而應理性地尊重他們的職業選擇。
從公務員隊伍建設來說,政府應建立公務員能進能出的人才機制,讓公務員隊伍充滿活力和生機。官員辭職是社會人才自然流動的結果,官員應當根據自身條件,在官場遇到“天花板”效應時主動選擇辭職,尋求更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領域。公務員辭職是一件好事,是對公務員系統封閉性的一種沖擊,有利于人員流動和智力發揮。與此同時,政府應提高公務員系統的開放性,開辟公務員與社會優秀人才的流動渠道,讓社會優秀人才能夠進入公務員隊伍,讓公務員能夠進入市場領域。
出走的“娜拉”還會回來嗎?這個問題值得關注。如果政府改革不觸動政府機構和公務員群體的固有利益,那么,辭職的公務員很可能還會重新回來。這個現象并不鮮見,在幾次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由于政府職能繁多而人員缺乏,精簡出去的人員仍以各種理由重新被招募回來,讓政府改革陷入惡性循環。這跟政府部門不愿意放棄行政壟斷和權力本位是相關的。因此,“娜拉”會不會回來,是政府改革成敗的風向標,政府應當實現自我改革和發展,充分釋放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讓辭職官員不再依靠行政權力而生,而是依靠能力而活。
從很大程度上講,社會優秀人才選擇創業,這個國家經濟就很有希望。
公務員辭職原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因為公務員原本是一種職業。作為一種職業,一個人一生當中可能會經歷幾次選擇。但是,作為中國的公務員群體,似乎有些不平常,原因在于中國官員群體有一些特殊性。在中國社會大眾的認知當中,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待遇不錯,職業性質決定不需要求人,辦私事也會相對方便,特別是這個群體的社會認同感強,做官似乎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中國公務員辭職在社會可能產生反響,被稱之為“中國式辭官”。
應該說,公務員這個職業有光鮮的一面,但也有苦澀的一面。往往很多時候,人們只看到光鮮的一面,而沒有看到苦澀的一面。事實上,中國公務員也有一些難言之隱。比如說,個性不適合官場的發展,可能更適合讀書、思想和觀察,適合做學問;因為從商天分高,更適合從商;官員的職能晉升有很多左右不了的復雜因素在內,領導評價往往左右官員以后的人生;官場中的個人自由發揮空間小,個人能力作用發揮受職位影響;現在官員責任壓力很大,但收入與高薪職位相比少了很多。在基層做公務員工資收入少,要養家糊口難,等等。種種因素的疊加,使得一些官員產生過辭職念頭。當然,要真正邁出這一步不容易。
公務員選擇下海或辭職往往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有關。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出現了幾次“下海潮”或“辭職潮”。近兩年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并且一些官員選擇了“辭職”,原因與十八大后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有密切的關系。十八大以來,中央在干部作風建設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組合拳,從實施“八項規定”,到反對“四風”,到明確“好干部”的標準,再到“三嚴三實”,到“六類人”不列入考察對象,公務員原有的福利少了,特別是灰色收入可能沒有了。而與此同時,工作壓力大了很多。當然,這與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求破除“官本位”觀念,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也有很大關系。
發達國家的公務員下海或辭職不是什么事。每個人在選擇職業時,往往考慮的是自己的興趣偏好,抑或說價值取向,覺得做這份工作適合自己,抑或有成就感。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們選擇職業的標準有所不同。但是,改革開放之后,一些官員選擇下海或辭職,這說明社會進步了,社會多元的價值觀正在形成,也說明“官本位”思想正在我國淡化。從很大程度上講,社會優秀人才選擇創業,這個國家經濟就很有希望。
在一些法治國家,公務員僅僅是遵循法定職權和法定制度去做事,它不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當然,我國現在的情形有些復雜,我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增長進入“換檔期”,公務員面臨的壓力較大,特別是擔任了一定職務的公務人員,要搶抓發展機遇,要敢于啃“硬骨頭”。所以,官場需要優秀人才。但是,優秀人才都集中到官場,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好事。
公務員辭職應是一種正常的人才流動,但如果規模過大、頻度過高,就值得反思了。
公務員辭職大都屬于合法行為,符合人才流動的規律和要求。官場因官員合理流動而吐故納新,而那些貪官、庸官、冗官也因人才的正常流動而被淘汰,可見,公務員正常流動有利于增強官場活力,有利于營造適者留、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官場生態。
然而,對公務員辭職棄官的深層原因也必須重視。表面上看,官員辭職一定程度上與“反腐”“八項規定”有關,也與“收入低、消費高”“晉升制度不透明”“體現不出人生價值”等有關。如果往深層看,官員辭職雖各有其個人原因,但也暴露了一些體制、機制問題。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公務員辭職應是一種正常的人才流動,但如果規模過大、頻度過高,就值得反思了。如果不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既留不住能力出眾的官員,也是黨政部門的損失。因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提升從政為官的職業化水平。與其他職業比較,為官從政是一件責任心和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不僅需要為國為民的政治抱負,還要有專門政治管理智識和精良的治國理政本領,現代社會發展更是提出了政治管理專業化的要求。對于那些既不熟悉也不熱衷于從政的官員,就應當讓他們進行新的職業選擇,調整到適合其特長的職業中去,以便做到才盡其用。我們的公務員隊伍中,本來就有些人并不擅長從政為官,而是根據組織安排或某種需要而走進官場,因此,他們對于從政為官既不熱衷,又感到力不從心,就應該及時將他們調整到各自熱衷的行業、專業、職場中去。
建立健全官員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機制。在當下中國官場,被人們詬病最多的莫過于晉升渠道不透明,晉升條件不明確,晉升程序不規范,嚴重影響了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官員看不到公平的晉升機會時,自然不愿繼續在體制內浪費時間。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盡快建立健全官員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機制。同時,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對公務員隊伍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重視,并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進一步規范公務員培養考核制度,暢通晉升渠道,有效激發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為廣大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建立健全國家公職人員科學合理的利益機制。現在黨政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公務員,工作都很辛苦,但收入不高。因此,既要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堅決堵住“偏門”,同時也要打開“正門”,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使其收入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應該建立正常規范化的、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增長機制,并使之法制化。目前公務員的薪酬結構太過單一,主要參考的依據還是工作年限及級別等,這就造成了同一級別的人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情況特別明顯,對有上進心的人的激勵作用也不夠。
對辭職官員進行嚴格的“離任審計”。凡是辭職公務員,必須對其在任期間的行政舉措與財務狀況進行審計,對于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必須依法嚴肅處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辭職后,對損害生態環境的,還應“終身追責”,避免拍拍屁股走人。嚴格的離任審計制度,既是對離職者的要求,也是對留任者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