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閆群力
正確處理“樹木”與“森林”的關系
文_閆群力
抓早,是關口前置,未雨綢繆,防止養癰遺患。抓小,是小處著手,防微杜漸,防止釀成大禍。抓早抓小是對黨員干部的愛護,也是對黨的事業和威信負責。
當前反腐敗新常態下如何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樹木”與“森林”的關系?不僅要在思想上克服模糊觀念和糊涂認識,更要在工作中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王岐山同志講得很明確也很形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有“啄木鳥”精神,治“病樹”,拔“爛樹”,保護森林。扶正“歪樹”,保護“好樹”,不是把森林垮了,毀了。黨員干部就像樹,如果在黨風廉政方面出現問題,只要還有挽救余地,就應及時問診,良藥常補,幫助其恢復“健康”,維護生態;但如果違反黨紀國法,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就必須依法嚴懲,堅決拔除毒瘤。
拔爛樹是反腐,治病樹也是反腐。要讓病樹回春,需要敏銳的眼光發現“小”,敏捷的反應著手“早”,更需要以系統思維、法治思維營造健康的制度土壤,為樹木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生態。所以說能不能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直接關系到紀律檢查機關能否完成目標任務,向黨和人民交出最滿意的答卷。
一方面,要理解好處理好“關鍵少數”與“最大多數”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王岐山同志“堅決懲治黨內極少數的腐敗分子,懲最終還是為了治。在嚴格執紀中,我們還是要堅持黨的一貫方針,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這對各級紀委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如何進一步聚焦主業,找準職責定位,創新執紀監督問責方式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問題干部必須迷途知返發出了強烈信號。
紀律不僅要管好管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還要管好管住廣大黨員干部這個“最大多數”。這樣才能體現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要求。當年毛澤東同志抓關鍵少數,提出要把中國黨和國家的事情辦好,首先要把一百多名中央委員抓好,中央委員這些黨的高級干部不出問題,黨和國家就不會出大問題。
“關鍵少數”靠什么引領大多數?習近平同志指出,黨要管黨,首先要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黨員領導干部是黨的事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落實者,是“關鍵少數”,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更好擔起管黨治黨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講話時又強調了此觀點。他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尤其在加強廉潔自律方面,領導干部起表率作用,以上率下。他特別強調:“干部廉潔自律的關鍵在于守住底線,只要能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就能守住黨和人民交給自己的政治責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守住正確的人生價值。”怕得罪少數有問題的人,就肯定得罪廣大群眾。這“一少一多”明明擺在那里,關鍵就看我們的原則立場究竟站在哪一方。
另一方面,要理解好處理好“抓早抓小”與“立行立改”的關系。王岐山同志再三強調,堅持抓早抓小。對相關領導干部加強日常監督,用相關規定作為衡量標尺,守住紀律這條底線,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發現苗頭就及時提醒,觸犯紀律就及時處理,絕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擺設。
中央紀委對反映中管干部問題線索認真核查,對失實的予以澄清,對發現的一般性問題及時教育警示。建立健全早發現、早處置機制,加大函詢、誡勉談話力度,會同地方、部門黨組織主要負責人與相關干部談話,對反映的問題線索該了結的予以了結。同時對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要快查快辦,決不拖泥帶水,久議不決,使小錯釀成大錯甚至大禍。
抓早,是關口前置,未雨綢繆,防止養癰遺患。抓小,是小處著手,防微杜漸,防止釀成大禍。抓早抓小是對黨員干部的愛護,也是對黨的事業和威信負責。“千里大堤”常常潰于“螻蟻之穴” ,“打虎”是震懾,抓早抓小也是震懾。毛澤東早就說過:“我們揭發錯誤、批判缺點的目的,好像醫生治病一樣,完全是為了救人,而不是為了把人整死。”抓早抓小符合反腐敗的客觀規律。抓早抓小,既不放過“初犯”,也不容忍“小惡”。要“小題大做”,專注“小細節”,從點滴抓起,從小事管起,從小問題查起。抓好黨員干部的日常監督,對出現苗頭問題或輕微違紀的,不縱容、不姑息,及時拿起紀律的武器,扯扯袖子,咬咬耳朵,甚至大喝一聲、猛擊一掌,敲響警鐘。
(作者系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監察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