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巖
(遼寧省體育學校 遼寧沈陽 110179)
全民健身視角下調整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的必要性分析①
姜巖
(遼寧省體育學校 遼寧沈陽 110179)
社會體育是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基礎,衡量一個國家體育運動整體發展水平的標準不僅體現在競技體育水平的高低,同時,社會體育的普及與發展程度更具有決定作用。運用文獻綜述法闡述了全民健身視角下調整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的必要性,并對相關的調整策略進行探討。其核心目的在于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促進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進行有益的嘗試。這對于實現我國全新的體育發展目標,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民健身 運動訓練教學 發展取向 調整 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始終處于失衡的發展狀態。造成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金牌戰略思想的禁錮,使得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核心目標,因而在政策制定、保障機制的建立以及資源的配置上,競技體育都獲得了絕對的優先發展,由此造成了社會體育的發展呈現出嚴重的滯后狀態。現階段,我國正致力于由體育大國向著體育強國的嬗變,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全面推進社會體育的發展,徹底改變社會體育發展的滯后局面。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是實施全新的體育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然而面對“基礎差、底子薄”的現實問題,如何確保全民健身運動的持久性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在相關政策上的扶持與保障,同時,也需要資源相對充足的競技體育的必要支持與幫助。基于此,對全民健身視角下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調整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1.1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的專一性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調整發展取向已成為必然
現階段,通過對體育資源的有機整合與重新配置,促進我國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實現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并重發展,是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而鑒于社會體育所存在的滯后性發展態勢,因而,加強對社會體育的資源保障、政策扶持以及相關領域的鼎力相助,就成為實現社會體育蓬勃發展的關鍵環節。運動訓練教學是一項以傳授競技體育相關理論與原理為核心內容的專業學科,其培養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在競技體育素養方面的全面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講,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的核心,而運動訓練教學則是競技體育發展的理論基礎。學生通過運動訓練教學所掌握的競技體育相關理論,成為其競技體育素質能力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金牌戰略思想的影響下,運動訓練教學在發展取向上具有明顯的指向性,“服務于競技體育的發展”成為運動訓練教學發展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運動訓練教學的專業性極強,其應用范圍凸顯出較為明顯的局限性,而一旦從事運動訓練專業學習的學生或運動員出現改行、退役等情況,他們所具備的運動訓練專業素質則會出現失效的現象。由此可見,調整運動訓練教學的發展取向,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1.2社會體育人才的嚴重缺乏已嚴重影響了我國新型體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調整運動訓練教學的發展取向已迫在眉睫
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開啟了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新紀元。然而,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普及,群眾性體育基礎薄弱的弊端被逐漸顯現出來,基礎設施的匱乏、組織體系的不健全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嚴重缺失,都成為我國社會體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其中,人力資源配備的不合理主要是指具有一定運動素養的大眾體育人才的貧乏現象嚴重,這對于群眾性體育運動的組織與開展、廣大民眾對于自身體育健身能力培養需求的滿足以及推動我國社會體育的蓬勃發展,已產生了極大的隱患。而運動訓練教學是一項旨在于提高學生運動技能與理論素養的專業學科,伴隨著我國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較為科學與完善的運動訓練體系已逐步建立,在全面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基礎上,再通過運動訓練教學來提升其理論素養,進而達成理論與實際技能的有機結合,使得學生在競技體育的綜合素質能力上得到有效的發展。相對于全民健身運動而言,這種既具有較高運動能力,又兼具一定的理論素養的人才,是其實現深入普及與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因而,針對群眾性體育運動人才匱乏的現狀,實現對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的調整,確保其在保持競技體育特征的基礎上,滿足社會體育發展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1.3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便于為其未來的角色轉換提供保障
運動訓練教學的專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為了獲取理想的運動訓練素質能力,學生往往會把所有的精力置于運動訓練的技能學習以及相關的理論培養上。同時,由于我國在專業運動員培養模式的采用上以“圈養”為主,因而,人為地造成了運動訓練學生與社會的隔離。致使這一特殊的群體無論是對于社會的認知、還是對于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上,都存在著極其明顯的缺失。例如:前亞洲舉重冠軍才力在退役后,因其自身所具備的素質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生活而成為一名更夫;再如湖北省女子標槍運動員袁芳在退役后擺地攤賺錢來補貼家用。造成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運動訓練教學在發展取向上過于強調對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而忽略了對其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因而造成了運動訓練教學所培養的學生或運動員雖然成為競技體育領域的強者,同是,也是生活的弱者,處于一種被社會逐步遺忘或淘汰的尷尬境況。鑒于此,實現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的調整,強調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能力體系的拓展與完善,同時,還有助于為學生未來的社會生活提供保障。
2.1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基點,實現對運動訓練教學培養目標的變革
教育是一種崇高的社會行為,是提高人們文化素養、修塑與完善其道德品質、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凸顯狹隘性的傳統教育理念得到有效的更新,強調教育對社會發展形勢的適應、突出教育對社會發展需求的滿足已成為新形勢下我國教育發展的主流取向。運動訓練教學是我國體育領域當中重要的教育內容,在金牌戰略思想的影響下,“為競技體育培養與輸送具有較高運動訓練素質的人才”是其核心的發展目標,在我國體育事業特定的發展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由于我國在體育發展戰略上的調整,促進了發展重心的轉移,社會體育已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社會體育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面臨的資源匱乏、基礎薄弱等現實問題,已成為影響與制約社會體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運動訓練教學應積極調整其發展取向,在確保滿足競技體育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積極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形勢,對培養目標進行社會化的變革,用以實現對社會體育發展的扶持與幫助。
2.2打破狹隘的屬性界限,注重對大眾體育元素的接收與吸納
運動訓練教學隸屬于競技體育范疇,肩負著培養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相關理論素質的重要責任。長期以來,運動訓練教學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從事專業運動訓練的學生或運動員,所涉及的教育內容與競技體育密切相關,與社會體育存在著明顯的隔離狀態。因此,經過較為系統的運動訓練教學的學生所掌握的理論與技能,也僅局限在競技體育領域內的發揮與運用。現階段,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普及,對于具有較高專業運動技能以及理論素質的大眾體育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一旦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勢必會對我國群眾性體育運動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而經過系統的運動訓練教學的學生或運動員完全具備了成為大眾體育人才的基本素質,唯一所欠缺的只是對于社會體育的基本特征與內涵還缺乏必要的了解與認識。因此,打破狹隘的屬性界限,在運動訓練教學中是當地融入大眾體育元素,用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體育認知感,不僅有助于實現對運動訓練教學發展取向的合理調整,改善社會體育人才匱乏的境況,同時,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長期以來,在金牌戰略的保障下,運動訓練教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發展體系,在培養學生運動訓練專業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伴隨著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的調整,以全民健身運動為主要形式的社會體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然而,大眾體育人才匱乏這一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卻愈加凸顯,成為影響我國社會體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鑒于此,為了適應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調整運動訓練教學的發展取向,使之成為社會體育所需人才的培養基地,不僅必須,而且必要,這對于整合我國現有的體育資源,推動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并重發展,彰顯出重要的現實意義。
[1]陳金雄.對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異同的探討[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3(1):11-16.
[2]王永翔,邱泉,湯乃州.試論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競技性特征[J].體育與科學,2000(6):52-53.
[3]田麥久.關于運動訓練原則的辯證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1-9.
G841
A
2095-2813(2015)11(b)-019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2.190
姜巖(1965—),女,漢,吉林省榆樹縣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